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歷史上數次滅佛,為何道教卻安然無恙?一句對聯道說明緣由

歷史上數次滅佛,為何道教卻安然無恙?一句對聯道說明緣由

在世界三大宗教中,佛教雖然是起源於古印度的一種宗教,但真正發揚光大的是在中國。也可以說,中國歷史上的佛教以及他們所形成的各大流派,如今已經成為了亞洲地區佛教的中心之一。

同時在中國本土,在歷史的長河中也誕生了道教這一宗教。但一個有趣的歷史現象時,歷史上的道教,除了漢朝五斗米教這一分支曾高調過一次外,一直比較低調,而且和封建王朝相安無事。反而是佛教,每一次興盛之後,往往伴隨著封建王朝統治者的滅佛運動,這其中以「三武一宗」最為著名。

所謂的「三武一宗」,分別指代中國歷史上幾位封建帝王。其中有魏太武帝拓跋濤,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李炎以及後周世宗柴榮,應當說在宋朝之前,幾乎每隔一段時間,就有一次大規模的滅佛運動,其中以這四位皇帝最為著名,因此史稱為「三武一宗」。

問題是,為何道教相比較於佛教,一直相安無事,反而是佛教卻屢屢遭受這樣的對待呢?

其中一個主要的原因,就是佛教在古代社會中,他為了實現「度化蒼生」的目的,就必然要廣收門徒,而隨著門徒數量的增加以及寺廟等場所的修建,就必然需要大量的物力和財力供養。

這樣一來,佛教在興盛的時候,很多人出家為僧,無形中對社會生產力造成了遲緩的作用,尤其在古代社會,壯年勞丁本就不多,是國家社會經濟生產的重要紅利,一旦都出家為僧,就封建王朝的統治就不可避免地產生了負面作用。

同時在另一方面,拋去壯年勞力不說,佛教由於僧徒眾多,需要佔據大量的土地,而這些土地的生產產出,是遊離在國家稅賦之外的,這樣的優惠條件,由此形成了一個悖論:越是不用向封建王朝交稅,越是有很多人藉此遁入空門,以此逃避;而隨著出家人的增多,又需要兼并和收購大量的土地,以此來供養眾多不事生產的僧人,因此對封建王朝的社會經濟帶來了嚴重的影響。

正如當年的唐睿宗所說的那樣:「天下十分之財,佛佔七八。」從這位皇帝的話語中不難看出,在唐睿宗時代,佛教的興盛已經嚴重影響到了封建王朝的生存發展問題,沒有稅賦,如何維持朝廷和國家行政機構的運轉?龐大的唐朝軍隊又如何維持?可見連皇帝都注意到了這一情況,問題的嚴重性就可見一斑了,以至於每當佛教興盛之後,有憂患意識的皇帝們,只好動手了。

當年的北周武帝,就面臨了同樣的問題:「僧徒濫雜,寺廟多幣,蠱害百姓社會 ;尊崇儒家。劉宗義熙末年,社會目沙門為五橫之一,佛徒侵佔農田,不勞而獲,又可逃避租稅力役。北魏末年,佛徒人數有二百萬,寺院三萬餘所,佔北魏人口十五份一。」

所以為了擴充王朝的軍隊,維護封建統治,周武帝也開始了滅佛運動,史載周武帝下令道:「經像悉毀,並令沙門、道士還俗,三寶福財散給臣下,寺觀塔廟賜予王公。其他奉祀崇拜,禮典所不載者,盡除之。」

在這次滅佛運動中,雖然道教也被牽連其中,但主要目標還是佛教。道教相對比較平安無事,原因在於道教講究個人的自修,主張清靜無為,發展規模一直不大。同時相對佛教,他們在亂世之中也積極發揮應有的作用,正如一副對聯所說:道教「盛世山林修行,亂世下山救難」;而佛教「盛世開廟香火,亂世閉門方外」,或許這也有點關係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慕楓歌歌 的精彩文章:

這個國家很悲催,獨立後,與鄰國交戰,無一勝績,被打成內陸國
此國自認是中國,士兵手臂刺了兩個什麼字?用以侮辱蒙古人

TAG:慕楓歌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