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煩惱、迷茫、懈怠?去這三個地方走走,全都想通了!

煩惱、迷茫、懈怠?去這三個地方走走,全都想通了!

很多人一輩子都在準備,準備,準備,只是對下輩子沒有準備。而佛弟子通過日常的精進修學、念佛持咒,就是為未來的解脫做準備。

人活於世,總有煩惱

因為這個世界從不完美

因為它的名字也叫「堪忍」

我們可以通過讀經抄經念佛

讓自己不在煩惱中打轉

但往往一放下佛經

那些煩惱才下眉頭,又上心頭

這時就需要給自己一劑猛葯了

當你煩惱、迷茫、懈怠時

不妨去這三個地方走走

雖不能保證當下頓悟

但絕對是直指人心、犀利有效

壹、醫 院

人生除了生死其他全是擦傷

我們都知道「無常」,但無常離我們到底有多近?沒有進過搶救室,沒有進過ICU的人是很難切身體會的。

醫院裡有著述不盡的故事和最真實的悲歡離合,「醫院走廊的牆壁,聆聽了比教堂更多的禱告」。近幾年,東方衛視有兩檔醫療紀實節目《人間世》、《急診室的故事》,令人們的內心震動、警醒和唏噓。

雖然不希望大家因為生病而到醫院,但當人們抱怨命運不公、待遇不好、收入太少,抱怨為什麼倒霉的就是我的時候,真的應該知道這些每天都在發生著的無常。這裡有個人的業力,也有時代的共業。

每年365天,每天24小時,都有救護車地將急症病人送進來。一個只有24歲的年輕人,僅僅是在過生日的時候去外面吃了一頓海鮮,就因為海鮮有點不新鮮,引起急性食物中毒、細菌感染,醫生竭盡全力,也沒能搶救回來。

這裡有疲憊的臉孔,痛苦的表情,焦急的家人,但依然有著對生命充滿希望的眼神,依然有勇於與死亡賽跑的醫生。

平安健康就已足夠

走進醫院,走進急診室,走到ICU的門口,自然就會生起對無常的警醒,對業力的敬畏,對眾生的慈悲......被生活中的那些名利得失、人我是非所困擾的人,到了這裡就能徹悟,「人生除了生死,其他全是擦傷」。在這裡,每個人都會真切地感受到,我們真正需要的並不是香車寶馬、豪宅榮耀,放下那些煩惱,平安、健康就已足夠。

貳、養老院

是日已過 命亦隨減

當勤精進 如救頭燃

年少時,總免不了吃喝玩樂,總希望時間過得快點再快點;中年時,為事業為家庭而奔波職場,我們很少有機會停下來想想生命的意義。

年輕時,多數人都會在心裡暗暗比較,追求職位高、收入高或是顏值高。但到了老年,這些都不如血壓低、血糖低、血脂低。

當我們心生懈怠,或是對未來感到迷茫的時候,如果能夠走進養老院,去看著那些記憶嚴重衰退、行動遲緩或是卧病在床的老人,再想想自己。

時間從來不會停下腳步,表面上看,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但日子必定是過一天少一天。一個人從20歲到70歲的50年,只有18250天。青春須早為,豈能長少年。走出養老院的那一刻,你會發現自己的手裡正握著這世上最稀缺的東西——時間。

「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當勤精進,如救頭燃,但念無常,慎勿放逸。」

今天,餘生的第一天

時間就好比我們的存款,把它用在正確的地方,就無需感嘆它的流逝。現在的你,是過去的你所造的;未來的你,是現在的你所造的。

你信仰什麼,你怎麼去做,你就會聚集起什麼樣的因緣,你的生命就會走向什麼方向。懊惱自己福報不夠,感嘆自己時運不濟,都不如趁著自己年輕,趁著還有這樣的能力和精力,通過對佛法的修習,改變自己,改變命運。今天很重要,它是你餘生的第一天!

叄、殯儀館

不想死,但不怕死

「生命里所出現的事情中,哪件最讓你感到驚奇?」

「那就是,雖然人們都能看到身邊的人一個個去世了,卻不去想,自己也會死。」

中國人特別忌諱「死」這個字,都認為這是給人們帶來痛苦、焦慮的事情,但這不是逃避就能解決的。但很多人也一定有這樣的體驗,參加了別人的追悼會,走出殯儀館的一刻,雖然心情有些沉重,但會感到整個人豁達了、放下了,很多問題自然而然地想開了。

作為一個心中有正念的佛教徒,我們當然知道人身難得,我們「不想死」,但也「不怕死」。因為,怕也沒有用。

有了佛法所揭示的「六道輪迴」,讓我們對死亡有了更深的理解。這一生的身體使用壽命有限,但如果沒有善用,糊裡糊塗地過完一生,沒有為未來解脫這種輪迴做好準備,如果連對未來輪迴中投生善道都沒有把握,如果到時還要被業力牽扯墮入惡道,那這樣的死亡確實是特別可怕的。

做 了多少準備

很多人一輩子都在準備,準備,準備,只是對下輩子沒有準備。而佛弟子通過日常的精進修學、念佛持咒,就是為未來的解脫做準備。站在殯儀館裡,敢不敢問問自己,如果躺在這裡的是自己,有沒有把握在臨終一刻還能生起正念,能不能把那一聲佛號念得有力量、念得相應,往生凈土有沒有信心?

在這種環境下,就很難再自欺欺人了。對佛法的信到底有多堅定,平時的修行到底有沒有力量,在這裡也能得到檢驗。

在這三個地方

以最為犀利直接的方式

將人生的底色揭示給世人

一般人可能會遠離這三個地方

但作為一個正信的佛弟子

我們不會迴避「生老病死」

不做那隻把頭埋在沙子里的鴕鳥

而是將這裡視作修行的所在

來源:上海玉佛禪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佛藏 的精彩文章:

學佛者必知,關於皈依的幾個誤區,千萬要了解
《放下》開啟七月美好時光

TAG:佛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