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從一個式子就能看出太極拳的要領是怎麼運用到拳架子中去的

從一個式子就能看出太極拳的要領是怎麼運用到拳架子中去的

文|網路 編輯|禪音

太極拳的要領怎麼運用到拳架子中去呢?這裡以起勢為例來加以說明。

起勢包括了兩個動作:一是雙臂前舉,二是兩掌下按。我重點講第一個動作。

傳統太極拳中,兩臂前舉的動作,決不是簡單地兩臂向前向上平舉,它必須貫穿著太極拳的各個要領。

「欲前者先後,欲左者先右」

先講右手的動作。要把兩臂向前舉上去,按照「欲前者先後,欲左者先右」的原則,胳膊不能直接往上舉,必須先向下,然後再往上。因此,你的右手在向前上舉前,必須先向下。

手只是向下還不行,按照「往複須有摺疊」的原則,每個動作一開始,還必須走出摺疊來,現在右手要向右、向上劃弧,因此應先向相反的方向即向左、向下劃弧,到頭後往回提,變成了向上、向右劃,返回到原來的位置。這個過程必須走出弧線來,不能是直來直去的。

僅僅走出弧線也還不行,太極拳還要求手本身螺旋著轉動,划出太極圖來,因此當右手向左劃弧時,本身要外旋;等到手無法再向外旋轉時,就要翻過來變成內旋向後回到原位。

把上面這些歸結起來,起勢一開始,右手的動作應該是:邊外旋邊向下、向左前劃弧,然後再轉成內旋著向上、向右後劃弧。

左右陰陽對稱

右手的動作確定了,左手就好說了。根據左右陰陽對稱的原理,左手應該和右手相對稱,右手下去時,左手往上提,這時右手外旋走白魚(手心向上),左手就內旋走黑魚(手背向上);右手往上提時,左手往下去,這時右手內旋走白魚,左手就外旋走黑魚。從過程來說,右手是先往下,再往上,左手是先往上,再往下,右手是先外旋,後內旋,左手是先內旋,後外旋,二隻手動作的幅度、速度和強度完全一樣。因此,左手的動作是:先內旋著向上、向右、向里劃弧,再外旋著向下、向左、向前劃弧。

陳鑫說「妙手一招一太極」,這時,兩隻手在身前各走了一個太極圖,又回到了原處。

上下相隨

兩隻手的動作確定了,兩條腿的動作也就確定了。太極拳要求,腿的動作應與相應的手相合。在起勢裡面,右手與右腿相對,左手與左腿相對,因此,隨著右手向下、向左、向前劃弧,右腿的膝蓋也應該向下、向左、向前旋轉,與此相對應,右腳掌必然由小腳趾到大腳趾,到腳內側,再到腳跟著旋轉,最後全腳落實。這樣,就做到了右肘和右膝相合,右肩和右胯相合,右手和右腳相合的外三合。同樣,左腿和左腳掌則隨著左手向相反方向運行。

身體和四肢陰陽對稱

身體和四肢也是陰陽對稱的。當手和腳往前時,身體往後撐;手和腳往後時,身體就往前;手和腳往上時,身體往下;手和腳往下時,身體往上。

根據上面的原則,在起勢中,當右手向下、向左劃弧時,身體即向左、向上走向上升趨勢的螺旋;右手向上、向右劃弧回來時,身體則向下、向右走下降趨勢的螺旋。這樣,身體在旋轉了一個圈後,同樣回到了原位。

上面講的,就是太極拳動作三個步驟中的第一步——摺疊

經過摺疊,兩隻手又回到了原來的位置上,兩條腿和身體也都恢復了原狀。

兩個弧線走運行

走完摺疊後,第二步就要走運行。

運行的路線是雙手由下向上、向前平舉到與肩同高、同寬,它由兩條弧線組成。

第一條弧線:為了向上、向前舉,手要先稍稍往後、往下,然後內旋著從身體兩邊向外、向上劃弧,在划到與肩同高時,雙手向里微合,形成相對著的兩條半圓的弧線。

第二條弧線:雙手合至相距一掌寬時,再微外旋著向外開至與肩同寬。上面兩條弧線合起來就成為兩個相對的由下而上劃的「S」形,「S」的下半部比較大,上半部比較小。在這個過程中,隨著雙臂向前、向上,身體則向後撐著微向下。

落點:雙手運行到了與肩同高時,動作一就算做完了。動作做完後,要有個交代,這就是落點。

每個動作的落點大體是一樣的,即身體下沉,雙腳踩地,由於地面的反作用,腰以下的一半是向下踩的,腰以上的一半,脊椎一節一節地拔起,頭頂上頂。這時,兩臂前撐,兩手轉為掌心向下,坐腕、展指、突掌。身體還是向後撐,但不是往下走,而是立起來了,是往下鬆了一半,往起立了一半,整個人就像是從腰眼往裡充了氣一樣,全身漲開。

內三合:上面講的是動作的形,也就是外三合。為什麼我的兩手、兩腿以及身體能夠對稱地旋轉呢?關鍵在於腰。「命意源頭在腰隙」、「氣如車輪,腰似車軸」,正因為全身的運動都是由於腰隙這個中心軸的轉動而帶動的,因此才能上下左右對稱地運轉。

動作都是由腰帶動的,「心為令,氣為旗,神為主帥,腰為驅使。」心是發令的,腰是聽令的,心一發令,腰就走動起來了。「意領手動」,手的動作是意念領的,但意念不是直接想著手,指揮手動,而是時時刻刻在腰上,通過腰去指揮手。「形於手指」,手一動,上下就全動了。打拳時意念如不領著手動,手就是瞎動,絕對出不來神態。

意念直接表現在眼神上,你要想幹什麼,必然會反映在眼睛上。眼神代表了我要手怎麼動。

在起勢的動作一中,手動之前,你想要讓手往前面去,我的眼神先要往前看。開始走摺疊,勁往下一松,眼神往裡一收就奔手去了,這時神態就出來了。照看完右手要再照看一下左手,再回過來看右手,如果死盯著右手,你的神態就是呆板的。右手往上往前舉,眼神要領著它走。到頭往外展時,眼神要往外放,能看多遠看多遠,要表現出氣勢。這樣,你的意念和你的動作就完全合了,內在的東西和你的外形就完全合了。

意念可以通過眼神表現出來,而內在的氣和勁從外表上是看不出來的,也沒法寫出來,只能靠自己去體會,但我們也還可以從升降開合的過程中去理解。

在蓄的時候,全身盡量放鬆,盡量把氣和勁往裡吸。拳譜說:「吸之入骨」,形容吸的時候好像要把氣和勁吸到骨頭裡那樣。這時,氣從原來開的狀態變為收攏,原來你手上的氣和勁一下子鬆弛下來,從你的手上沉下去到腳上。等到發的時候,「發之於皮」,身體要往起立,往外開,這時氣和勁也全到了。意到,氣到,勁到,內在的三合就都到了。

當然,內在的東西是由外形出來的。單純追求內在的東西就變為練氣功了。太極拳著重講的是外形,要用外形追出內在的東西來。

「欲前先後,欲左先右」應貫徹在所有細節中

需要說明的是:為了便於初學者掌握,我們在上面的說明中,略去了一些細節。其實,即使在極細小的地方,在每一個轉換中,都不應違背欲前先後,欲左先右的原則。例如,在起勢中,一開始走摺疊,右手向下、向左、向前運行前,身體應先微向右、向後、向上一動;從摺疊轉向運行時,身體應先微微左轉,再微向右轉,帶動雙手在腹前划了一個圈後,再從身體兩邊上舉。這些在打拳到一定程度之後,就會自然掌握,初學時可以不顧及。

陳鑫說:「前賢云:『能與人規矩,不能使人巧。』舉一反三,在學之者;不可執泥,不可偏狃。」希望讀者認真地領會老前輩的這些要領,並能舉一反三地運用到整套拳中。

(廣告)

溫馨提示:《太極》微信公眾號部分內容文章通過網路整理,如有侵權請您聯繫我們會在第一時間處理或刪除;貴在分享,感恩支持!

其他平台轉載請註明:(來源:《太極》微信公眾號 微信:taijichanyi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太極taichi 的精彩文章:

一喜一憂是生活,一起一落是人生!

TAG:太極taich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