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淝水之戰大敗:苻堅為何將一手好牌打爛?

淝水之戰大敗:苻堅為何將一手好牌打爛?

「南國山河不易力,鳳鞭欲使斷江流。驕兵百萬填淝水,狼狽歸來國已休。」

這首出自宋朝的《苻堅伐晉》再現了當年淝水之戰的浩大場景。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這個在歷史中享有盛譽的皇帝在出征這場戰爭面對僅有八萬的敵方軍隊卻還是敗得一塌糊塗,由此喪失了多達百萬的兵力,喪失了統治的安定,跌落神壇?

淝水之戰大敗:苻堅為何將一手好牌打爛?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淝水之戰形勢圖


實力跟不上野心

在苻堅當政的前期,他的統治絕對可以稱得上是一位明君。在眾人的鼓勵下發動兵變從暴君苻生的手中奪得帝位,當時的前秦是一派混亂,千瘡百孔,在暴君長期的統治下人人自危,民不聊生。可就是面對這樣的局面苻堅沒有自怨自艾,在他的統治下國家一點點的繁榮昌盛起來。

在歷朝歷代的眾多統治者當中,苻堅絕對可以稱得上為治國有方,年少時的他就喜愛人才,當政期間更是重用貧困出身的王猛,面對世風日下的社會大環境,他重視農桑,重視教育,在他的治理下國家逐漸繁榮起來。

這期間他更是注重調解各民族之間的關係,不斷的促進民族融合,完成了統一北方的壯舉,使得眾多的民族團結在一起。也許就是這樣傲人的成就讓苻堅的野心逐漸膨脹,既然北方已經統一,何不一次性統一全國?被眼前的盛況蒙蔽了雙眼的苻堅無視大臣和忠將的勸諫,揚言道「以吾之眾旅,投鞭於江足斷其流也。

正所謂驕兵必敗,水滿則溢,月滿則虧。目中無人的傲慢和輕敵的態度為之後的兵敗埋下了隱患。

淝水之戰大敗:苻堅為何將一手好牌打爛?


急於求成,錯誤用人

據史料記載,參與淝水之戰的秦軍多達八十餘萬,縱使秦國家大業大,是如何在短時間內召集這麼多的士兵的呢?急於出兵滿足自己統一全國夢想的苻堅下詔大舉入寇。


民每十丁遣一兵;其良家子年二十已下,有材勇者,皆拜羽林郎。其以司馬昌明為尚書左僕射,謝安為吏部尚書,桓沖為侍中;勢還不遠,可先為起第。」

可當時的北方聚集了眾多的民族,雖說是服從於苻堅的統治下,在之前的數場征戰中,大家都是為了北方的和平安定,但此次南下民族之間的利益卻又不盡相同。這使得這支討伐的隊伍雖然龐大,但是卻缺少一個共同的目標,各民族彼此都心懷鬼胎,盼望著戰爭早日結束,根本就沒有一定要贏的決心,使得這支隊伍散亂無章。

淝水之戰大敗:苻堅為何將一手好牌打爛?

在選任將領之時,苻堅更是重用在討伐中俘虜的異國大將慕容垂和姚萇,苻融告誡苻堅這兩個人都是被前秦滅國後俘虜的末將,萬萬不可重用,召集起來的眾士兵也都是出身富貴家庭只會說討人喜歡的話,並沒有實際的作戰經驗上了戰場也多數沒有用。當時的苻堅聽不進去眾人的勸諫,甚至連自己的寵妃提出的意見也沒有聽進去,一意孤行,執意南征。


輕信敵人,聽從讒言

自認為信心滿滿的苻堅在出戰之時,錯誤的給了慕容垂極大的兵力,這也間接性的促使了後來戰爭的失敗。被討伐的東晉面對如此大的陣勢最開始也是舉國上下亂了陣腳,在後來的出征迎戰中,淝水對岸站著浩浩蕩蕩的秦軍,然而東晉連十分之一都不及,這場無論怎麼看都是苻堅贏的戰爭卻硬生生的扭轉了結局。


秦軍在岸邊築起了柵欄用以防止東晉進軍,看到這樣的局面謝玄派使者去對秦軍說道:「你們這樣駐紮在岸邊,明顯就是想要打持久戰,而並非速戰速決,這樣對我們兩邊都不好。既然如此,不如你們退後一點,等我們的兵馬過來後一決勝負不是更好嗎?」

眾臣聽到使者如此說道,紛紛勸阻苻堅讓他不要輕信,在岸邊才能確保萬無一失。但是苻堅並沒有聽從眾人的意見,下令讓眾士兵退後,可就是因為此舉,秦軍人馬眾多,在退後的過程中不斷的發生踩踏和擁擠,而東晉則趁秦軍自亂陣腳時大舉入侵,瞬時就扭轉了局面。

淝水之戰大敗:苻堅為何將一手好牌打爛?


沒有及時調整心態,難以繼續迎戰

在初戰失利之後,苻堅也一時間亂了針腳,身為眾軍主帥的他在此時不但沒有意識到振奮士氣的重要性,相反在躲藏的過程中一直難以平定心神,在這期間看到山上的草木皆像東晉的士兵,對身邊的隨從說道:


東晉的實力這麼強大,我一度認為他們只是寥寥幾人,沒想到他們的士兵漫山遍野。」

眾將士在逃亡過程中一直沒有一個可以依靠的主心骨,只知道一個勁的後退。而之前被俘虜的東晉大將宋序更是在秦軍逃亡稍作喘息時就大聲叫道「秦兵敗了!」巨大的心理壓力使得秦軍一路只顧得上逃亡,從未有機會可以休息整頓,饑寒交迫,一路回撤。

就這樣一支聲勢浩大的隊伍,還沒有開戰便已經成了逃兵。史冊記載這場戰役的慘烈場面,這樣描述道「秦兵大敗,自相蹈藉而死者,蔽野塞川。」而晉軍則是乘勝追擊,一舉奪下了壽陽,取得了這場戰爭的勝利。

淝水之戰大敗:苻堅為何將一手好牌打爛?


結語

歷史的改朝換代是社會發展所必須的,所以說苻堅的失敗與其說是戰敗不如說是必然。前期治理中確實做出了讓人刮目相看的成就,完成了常人難以做到的壯舉,但是他卻沒有循序漸進的意識,過於急於求成,在還沒有了解對方的真實實力情況下,就輕易大舉入侵,不聽從眾臣勸阻,一意孤行。

重用俘虜的異國將臣,雖然這般胸懷值得被世人稱讚,但是在當時弱肉強食的社會風氣中難免會遭人背叛。在選任士兵出征之時也沒有考慮隊伍的共同利益是否一致,太過於相信他人的讒言。

縱觀苻堅的一生,廣招賢才,注重農桑,憑藉一己之力統一北方,在統治達到巔峰之時發起淝水之戰,使得過往的所有成就功虧一簣,令人不免惋惜。

參考資料:

《苻堅伐晉》

《淝水之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評說 的精彩文章:

你只知道楊靖宇,其實那並不是他的真名,真名很少有人知道
戴笠手下的得意門生,曾是國共兩黨特務,至今真實身份成謎

TAG:歷史評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