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閬中筆向街就是部豐富的人文史,見證百年太多的事

閬中筆向街就是部豐富的人文史,見證百年太多的事

閬中筆向街就是部豐富的人文史,見證百年太多的事

文/劉先國 孔祥孜

筆向街,位於閬中古城南面。明嘉靖《保寧府志》載,此街西通保寧府文廟,東向東山頂上文筆塔,故名文昌街。清咸豐《閬中縣誌》則為後屏江街,是以面屏山、臨江水而得名。

民國十五年《閬中縣誌》始載為筆向街,街名為所居街道貢生蒲輪召在光緒年間所取,以街正對白塔之塔尖,塔形似筆,象徵文星高照。筆向街東西走向,東至南街,西至雙柵子街,長270米、寬3米,街中段有「十」字路口,南北向為筆向巷,該巷長160米,寬2米,南抵屏江街,北抵白花庵街。筆向街西段有梧桐、黃桷蘭、枇杷樹數株。

閬中筆向街就是部豐富的人文史,見證百年太多的事

街南院落為雙號,街北為單號。筆向街是繼禮拜寺街外,又一條回民聚居區。從南街方向進入筆向街,街南面依次有8號馬家院(後拆掉修了城關電影院,已拆除),12號古家院、18號保家大院、20號秦家院、筆向巷9號的孔家院(街門在筆向巷),34號大院為絲廠職工宿舍(原房主為孔姓),38號馬家大院、40號蒲氏宅第,42號大院為絲廠職工宿舍(原房主為陳皋颺);街北從西至東依次為蒲家大院(已折除修了樓房、俱樂部等,樓房為絲廠職工宿舍),23號李家大院、21號葉家院、17號王家院、11號薛家院、9號秦家院(為南街秦家大院後院)等。

42號大院現為絲廠職工宿舍,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為陳皋颺所有,陳從秦家購得此院。陳皋颺為民國時期閬中知名士紳(河溪五馬陳家溝大地主),辦有私立皋颺中學。一百多年前該院為孔姓產業。「八」字形街門,青磚厚牆保存完好,院內雖有改建,但整個房屋結構仍保持原貌。

緊挨的是40號蒲氏宅第,這是保存最為完好的倒座式古民居,1987年被政府定為一級重點保護名居,該院產權屬蒲姓所有。蒲氏宅第的正北面,本有一座老蒲家大院,佔地兩千多平方米,為蒲氏世居。

閬中筆向街就是部豐富的人文史,見證百年太多的事

蒲氏宅第

著名的拔貢雙傑蒲輪聘(1830~1905)和蒲輪召(1850~1895)均居此院,院內有「選拔」、「椿萱挺秀」、「山高水長」、「福壽齊眉」四匾掛於大門、堂屋、對廳處。蒲輪聘為劉羽豐(1889~1970)的外祖父,劉傳木、劉傳詩、劉傳厚、劉傳鐸、劉傳樞、劉傳茀、劉傳華等的外曾祖父。蒲輪召的胞妹為楊誠恭(光緒癸卯科舉人)的母親。

蒲氏宅第的東面為38號馬家大院,此大院為廣式建築,俗稱「廣東房子」,保存完好,1986年12月公布為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該院1895年由孔姓賣與陝西扶風縣遷來的馬姓回民,現馬家仍居住於此。該房產權現屬建設局和私人共有。

馬家大院對面的23號李家大院,該院大門在院子正中,房屋高於街面近一米,由數步台階而上。大門上的彩繪門神依稀可見,由閬中市美協副主席舒宗勇先生複製,成為郵政《中國書畫名家聯誼卡》之一全國發行。

李家大院為三門四重天井,東南面的綉樓為一大亮點,綉樓房頂高於正房屋脊。綉樓亦稱望月樓,古時為女子所居,推窗南可望錦屏山,東望白塔山,樓下為小花園。該院從上到下,瓦當、吊檐、握挑、以及門窗,都有花紋雕飾,做工精細。

特別珍貴的是,李家大院街門臨街東面牆體完全保持原貌,面積達11.52×2.20米,青片磚貼面,內層為土坯磚,再裡層為兩層木板,整個牆厚約1米,具有防火防盜防潮的功能,屋內冬暖夏涼,牆上開窗1.58×0.7米、為磚雕燒制,石條基腳兩層高0.5米。

閬中筆向街就是部豐富的人文史,見證百年太多的事

李家大院秀樓 鶴之翔攝

該院曾為中共地下黨秘密聯絡點,原房主李逸儂為地下黨機關書記,他1938年入黨,創辦和領導抗日民眾劇社,開展抗日救亡活動,1949年組織游擊隊迎接解放。該院為李逸儂之父李興元一百多年前購買,後經營「祥興泰」絲綢庄。現產權屬多家私人共有。

21號的葉家院子與李家大院相鄰,街門在東南角,二門在中,有屏風二,大院基本保持原貌,與李家綉樓間的隔牆,厚約一米,外牆面已剝落,土坯磚顯現,牆體長十餘米。該院一百多年前誕生了一位傑出女姓葉煥琳,葉煥琳為孔泗源(同盟會會員,四川省視學)的夫人,他們的長女孔慶蘭為趙淞(川大著名數學教授,趙香畹之子)的夫人,二女兒為陳皋颺的六弟媳,幺女為女中英傑孔叔宛(見本公眾號閬苑女中英傑:教書、從軍能文亦武,19歲便擔任縣教育局長!)。

葉煥琳清末民初為閬中女子師範學校教師,三十年代為新都中學校長。葉家院東北角開有一後門,通筆向巷。後門為石頭門,上有筒瓦復蓋,門額的條石刻有「裕後」兩字,保存完好,古風宛然。查「裕後」出處:南朝·陳·徐陵《歐陽頠德政碑》曰,方其盛也,綽有光前。《尚書·仲虺之誥》雲,垂裕後昆。宋·王應麟《三字經》言,揚名聲,顯父母,光於前,裕於後。該石門多次上閬中攝影刊物,5·12地震有毀損,現需維修加固。

過「十」字路口,來到17號王家院,民國2年(1913年)閬中討袁護國軍司令部曾設於此院,司令為孔寶慶(1889-1913),當時該院為孔寶慶的家。龔煥然、孔寶慶、莊嚴、孫東瀛等一批熱血青年,為響應孫中山的第二次革命,領導了閬中地區反袁武裝起義,為民主共和,反抗封建專制而英勇獻身。閬中的反袁起義在全國都屬率先之列,在四川則是打響討袁第一槍的排頭兵。在二次革命中,全國其他州縣,尚未有像閬中這樣壯烈成功的詳細史料可比,當屬閬中的光榮。該院保存基本完好,建議在此設立「討袁護國軍司令部」的紀念標誌。

街對面18號保家大院為回民所居,保家在清代四十多年內出了兩個武進士和一個武舉人,一為清康熙51年(1712年)的武進士保璠,一為乾隆22年(1757年)的武進士保定,乾隆21年(1756年)的武舉人保懷勛,這不僅是保家的光榮,也是家鄉的榮光。該院大門在西北角,照壁保存相當完好,院子書房門窗雖換成了磚牆玻璃窗戶,但主體結構未變,寬敞的天井,高大的廳堂,依然顯示出主人當年的氣派。現該院產權主要屬保姓。

12號的古家院大門雖破舊,但舊貌依然,該房產權屬巴巴寺。11號的薛家院,街門在東南角,照壁基本完好,該院與白花庵10號孔家大院靠背。

特別應該提到的是,筆向街34號大院的孔鄭卿先生(名憲棟,1875-1935),在清末民初創辦了閬中女子師範學校,並擔任校長達十四年,該校培養出了一批傑出知識女性。後孔鄭卿先生在成都省立第一女子師範學校和綿陽川西北師範學校、三台中學等校任教,直至去世。他的二伯祖父孔廣澤在道光咸豐年間擔任瀘州江安縣教諭,由於人品高尚,工作卓有成效,在咸豐三年三月(1853年),皇帝特下詔書封贈其父孔繼楷為八品修職郎,其母王氏為八品夫人。現詔書仍保存在孔氏後人手中。

閬中筆向街就是部豐富的人文史,見證百年太多的事

筆向巷 鶴之翔攝

近幾年來,筆者在旅遊高峰節假日期間在筆向街及附近街道擔任義務講解員,接待了很多中外賓客,他們對筆向街院落和周邊環境表現出了極大興趣。即使是一堵殘垣斷壁也往往攝影留念。一位遊客感慨地說:「走在這古老幽靜的石板街上,看著祖先留下的寶貴財富,彷彿置身於明清時代,彷彿與祖先面對面進行交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