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30歲的曾國藩:如何成就自己的大氣象?

30歲的曾國藩:如何成就自己的大氣象?

30歲開始,曾國藩一直堅持每天寫日記,一直寫了一輩子。在他的一生中,日記彷彿是他另一個影子,守護著他的生活,也守護著他的思想,讓他更清楚地認識外部世界,也更清楚地認識自己。

一個人,只有在經過深入的形而上思考之後,才會顯出宏大的氣象。這樣的現象,真是一個怪事,在某種程度上,就如同接通了冥冥之中的氣場一樣,然後從中汲取源源不斷的力量。

此後,曾國藩開始走上了「知行合一」的道路。

在曾國藩看來,人的認識,相對容易達到較高層面,但人的行動,卻往往離自己的思想很遠。這種知與行的分離,讓人們很難修得正果。對於每一個人來說,重要的是自己的行動,只有積跬步,才能至千里。

雖然曾國藩此時只不過是三十歲左右的青年,但他的志向之高,對自己要求之嚴格,實屬難得。以這樣的綱常來要求自己,身心疲憊之程度可想而知。

曾國藩為自己制訂了嚴格的修身計劃,曰「日課十二條」,內容主要有:

日課十二條

一、主敬:無事時整齊嚴肅,心如止水;應事時專一不雜,心無旁騖。

二、靜坐:每日須靜坐,體驗靜極生陽來複之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鎮。

三、早起:黎明即起,絕不戀床。

四、讀書不二:書未看完,絕不翻看其他,每日須讀十頁。

五、讀史:每日至少讀《二十三史》十頁,即使有事亦不間斷。

六、謹言:出言謹慎,時時以「禍從口出」為念。

七、養氣:氣藏丹田,修身養性。

八、保身:節勞節慾節飲食,隨時將自己當作養病之人。

九、日知其所亡:每日記下茶餘偶讀一篇,分為德行門、學問門、經濟門、藝術門。

十、月無忘所能:每月作詩文數首,不可一味耽擱,否則最易溺心喪志。

十一、作字:早飯後習字半小時,凡筆墨應酬,皆作為功課看待,絕不留待次日。

十二、夜不出門:臨功疲神,切戒切戒。

如此這般修身,在某種程度上,已經接近於自戕了。傳統的道德英雄,就是在這樣的漫漫長夜中冶煉出來的。

當然,曾國藩畢竟是而立之年,有著豐富的七情六慾,在嚴格的修身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產生衝突,衝突的結果,是曾國藩更加自虐般地跟自己過不去——有一天,菜市口殺人,曾國藩不由自主地去看了。晚上,在寫日記時,曾國藩嚴厲地檢點了自己。

還有一次,他的進士同年討了漂亮的小老婆,曾國藩看到後,非常羨慕,回到家後看到自己的「黃臉婆」躺在床上生病,曾國藩聯想到別人小老婆的如花似玉,禁不住嘆了口氣——這些,都被曾國藩寫進了自己的日記。

曾國藩就是這樣每天反省著自己的「一閃念」,折磨著自己,而他也從這樣的折磨中得到了更深層次的快樂。

曾國藩修身所遇到的一個重要事情就是戒煙

年輕的時候,曾國藩跟中國所有底層百姓一樣,學會了抽煙。

他的煙癮很大,經常是煙袋不離手。每次吞雲吐霧之後,曾國藩總感口乾舌燥、咽部不適、頭痛昏沉——於是曾國藩開始了戒煙,也開始了對自己的觀察。

他把戒煙的整個過程寫進了日記:一開始,他感覺到六神無主,整日里恍恍惚惚,甚至覺得人生毫無意義。不久,曾國藩實在抵禦不住煙的吸引力,開始恢復吸煙,而且,煙癮比以前還大。

舊病重犯讓曾國藩覺得羞愧,有一天,曾國藩氣急敗壞,掂了掂那根相伴多年的煙袋,雙手握住兩端,使勁往膝上一磕,煙袋「叭」的一聲斷為兩截。

當天晚上,曾國藩在日記當中寫道:「念每日昏錮,由於多吃煙,因立毀折煙袋,誓永不再吃煙。如再食言,明神殛之!

在此之後的數日里,儘管煙癮發作時如上萬隻螞蟻撕咬身體,曾國藩強忍住,絕不復吸。為了排遣身體和心理的緊張,他不斷地找人下棋、聊天。這種痛苦難熬的日子持續了一段時間之後,強烈的感覺變得淡下去了。

一個月之後,曾國藩終於成功戒煙。當曾國藩覺得自己的煙癮恍如隔世時,他分明感受到了一種力量的支撐,那是一種來自內心的宏大力量

曾國藩銅像

任何一個成大器之人,都有一段對於靈魂的自覺過程。

一個人,只有在這種深刻的內省和反觀中,才能成就自己的大象之氣。

曾國藩同樣也是如此。最初,曾國藩對於自己內心的修鍊以及所謂的「格物致知」的認識在很大程度上是幼稚的,但這樣的方式,卻使曾國藩經常面對自己,使另一個人格無法從自己的視野里逃脫。

慢慢地,曾國藩的所有行為都在這樣的規矩中了。一段時間的檢點和內省,就這樣自然而然地改變了一個人的性格和行為,也成就了一個人的行為準則和習慣。

除了戒除自己的不良習氣之外,曾國藩還開始嘗試清除自己頭腦中的不良想法和動機。這樣的方式,也如同佛教中的靜坐和參禪。

每到傍晚,曾國藩照例都要靜坐一會兒,就像驅趕魔障一樣,每天驅趕存在於自己思想中的黑色或者灰色的霧靄。這是一種清教徒似的自省方式。

曾國藩就這樣變成了一個非嚴格意義的禁欲主義者,一個某種程度上的自虐者。

雖然這樣的過程痛苦、乏味、機械、生硬,但他一直努力去做了,也堅持了下來。漸漸地,就如同佛教所闡述的「戒」「定」「慧」一樣,這種理學的自修過程同樣也有「由戒生定」「由定生慧」的過程,有一種清明讓曾國藩感到澄澈和清爽。

曾國藩塑像

一個人以如此的方式深入自己,也了解自己、改變自己,然後不斷精進,最終達到一種精神和道德的合一。曾國藩就是在這樣的學習與修身中,走上了一條與宗教信仰類似的道路。

理學對於人格的修鍊,使得曾國藩無論是在學問上、人格上,還是在處世方法上,都躍上了一個新的台階。他再也不是一個簡單的、只會讀古書寫古詩作古文的書生了。

給人的印象是,進入中年之後,曾國藩從一個循規蹈矩的學子變成了一個對於自己的思想體系有著強烈自信的人,他知道自己所走的,是一條滋養身心的道路。同時,曾國藩也變得越來越喜歡跟人探討一切潛藏之「理」,他變得愛較真,愛認死理,並且遵循「理」來行動。

曾國藩確立了自己的社會責任感,也確立了自己的人生抱負。

來源趙焰的《曾國藩傳》,學國學網整編

在看點這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學國學網 的精彩文章:

這可能是對「為什麼要學詩詞」的最完美解釋了!
「盤它」是什麼盤?萬物皆可盤,盤就完了!

TAG:學國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