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西湖大學工學院首次國際學術研討會專訪

西湖大學工學院首次國際學術研討會專訪

3 天時間裡,62 場學術報告密集登場,涵蓋當下最熱的智能系統與技術納米能源環境資源等三大學科主題,來自國際的頂尖教授學者如約而至,與西湖大學工學院的首席研究員們(PI)共同分享最新的研究進展,探討當下面臨的問題,以及如何應對未來的挑戰。

這是西湖大學工學院舉辦的首次國際學術會議——西湖大學國際工程學術研討會(Westlak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in Engineering,WISE 2019)。這場學術會議於7 月 19 日~ 21 日在杭州舉行,三大主題正對應了工學院目前三大創新研究中心:智能科學中心、納米能源中心和環境資源中心

圖 | 西湖大學雲谷校區效果圖(來源:西湖大學)

作為 2018 年的年度熱詞,「西湖大學」可謂是在科研、高等教育領域內賺足了大家的眼球。

西湖大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所由社會力量舉辦、國家重點支持的新型研究大學,其發展模式借鑒美國加州理工學院以及斯坦福大學,秉承「高起點、小而精、研究型」的辦學定位,旨在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創新方面有所突破。

西湖大學的首任校長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前清華大學副校長施一公,他也是麻省理工科技評論「Innovators Under 35 China」的評委之一。世界著名物理學家楊振寧,任西湖大學校董會名譽主席。

DeepTech 在會場分別與 WISE 會議報告(全體出席)的報告人就其領域的相關內容、科學與技術對社會發展的影響等話題進行了溝通。

「封閉自我」狀態不利於智能技術快速發展

「人工智慧需要商業應用來助其在科研角度的發展。同時,一些無謂的『技術封鎖』是毫無意義的,智能領域的技術發展十分迅速,下個星期可能就有人超過你。

圖 | Josef Kittler 在報告中(來源:西湖大學,攝影:朱丹陽)

Josef Kittler 是模式識別領域國際著名專家,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薩里大學(University of Surrey)傑出教授。在會上,他以「機器學習中維度災難的變化」(The changing face of the curse of dimensionality in machine learning)為題做了報告。

在報告中,Josef 對特徵選擇中的經典演算法、淺層網路和數據表達空間的特徵選擇、深層的降維,以及其在目標演算法中的應用做了詳盡的講解。其研究主要在於將現有的機器學習的特徵分類進一步壓縮,通過降維的方式建立模型,便於計算並提高識別效率。

對於技術商業化,或者說與產業應用之間的關係,Josef 認為,目前在智能識別領域正在進行的研究,基本上都是由產業應用的需求所引發的。人工智慧領域的研究與科技公司的需求有著緊密的聯繫,兩者需要保持良好的互動,通過對潛在用戶群體、應用的技術做出判斷,進而考慮什麼是科研可以實現的需求。

同時,Josef 認為中國目前在人工智慧領域有著非常好的整體環境,有許多優秀的程序員在積極地開發各種應用程序,也得到政府的支持。最近他訪問了一家上海的研究機構,當地政府為他提供了可支持他計算的特殊設備的基礎技術,這將非常有利於他在機器學習領域的研究,有助於幫助發現進一步商業化的可能。

當然,Josef 也指出因為資源和時間是有限的,如果專註於應用層面的進展,就會忽略思考一些有趣的、具有挑戰性的科學問題。同時腳踩「應用」和「科學」這兩艘船是很難的,不過在中國和美國的一些大公司,他們有著比大學實驗室還好的設備,在推動應用發展的同時也做了許多基礎研究。

對於演算法和工具是否可能受到其研發母公司的「封鎖」而帶來影響,Josef表示影響會有,但實際上「封閉自我」的狀態是不利於其技術快速發展的。當下大部分研究都是合作性質的,這是具有國際性的。而且如今技術的發展速度如此之快,投入精力做「保護」,莫不如抓緊向前。因為下個星期可能就有人超過你。

最後,Josef 表示他本人是更喜歡做科學角度的研究,他的下一步研究目標可能會去嘗試解決現有的信息理論在決策中的有效性問題。

探索最有價值的 20% 海洋

「工程師是幕後的工作者,如果想追逐鎂光燈,那就不要當工程師了,這是需要敬畏且耐得住寂寞的行當。因為工程師要一直做正確的決定,那麼就沒人知道你在做什麼,如果哪個工程師出名了,大概率是某個工程出問題了。」

圖 | William Kohnen 在報告中(來源:西湖大學,攝影:朱丹陽)

William Kohnen是美國載人潛水器協會主席,也是HYDROSPACE Group 的 CEO。他在深潛領域有著近 25 年的豐富經驗,精通各種深潛設備的製造,同時對深海探險史上的奇聞異事更是瞭若指掌。

在會場,他以「深海技術」(Deep Ocean Technology)為主題,幽默風趣地介紹了該技術的發展歷程。同時還講述了,工程師如何維護我們的陸地和海洋環境,維護基礎設施,以及怎樣提高生產力並降低成本。

報告中他表示,指明目標「從 A 到 B」的動作很容易,但實際上背後工程師需要做的工作異常繁雜。需要考慮新設備材料和工藝的選擇、老設備如何處理等問題,在設計之初就要思考廢舊處置問題,這對環境、對可持續發展有著重大影響。

演講中的 William 開朗活躍,然而在 DeepTech 與他場外交流時,卻發現他深沉且嚴肅的另一面,尤其是在談到工程師精神與環境保護的時候。

William 強調:「工程師是幕後的人,如果一個人想要被大眾認識,那麼最好不要去做工程師。這一行當,需要你 100% 地投入並堅守信念」同時,他表示作為工程師要時刻保持嚴謹的態度去做準確的決定,否則就會讓人處於危險境地。

圖 | William Kohnen 在報告中(來源:西湖大學,攝影:朱丹陽)

一名工程師最為危險的時刻,就是當他覺得已經了解一切的時候。」William 說道。

對於目前人類對海洋的了解程度,William 對 DeepTech 說,很多新聞或者文章寫到人們探索了海洋的百分之多少,其實這些都是不準確的。當下對海洋的認知,各國的海軍應該是了解最多的,但由於其特殊性信息不會共享或者公開。所以很難具體用百分比來表示。

針對海底探測的難度,William 指出主要 3 個難點:首先就是能源,作為探測使用的設備能堅持多久,這會很大程度上影響勘探計劃;其次就在於材料,深潛設備的下潛能力受制於當下材料能滿足的性能,他表示材料的非線性問題越來越受到重視,這可能對未來的發展有所幫助。

最後一個難點則是通訊問題,太深的海底是無法與地面進行溝通的。今年4月,探險家 Victor Vescovo 駕駛名為「Limiting Factor」的深海潛水器成功下潛到馬里亞納海溝底部,創造了10,928 米的人類深潛全新世界紀錄。而他的通信也不是實時的,有著很長的延遲。

William 表示他的目標並不在於那些要創造深度紀錄的海溝,而是距離人類生活最近的、從海岸線和大陸架向外延伸的這部分海洋,大約佔海洋總面積的20%。但對這 20% 海洋探索的價值,可能遠超餘下的 80%。因為這 20% 海洋對人類在生態環境保護、可持續發展,以及資源的有效利用等角度都是非常重要的

「對海洋環境的保護,其重要性與保護陸地環境是一樣的。而且我們的工程師可能需要拿著 10%~20% 左右的預算去爭取 100% 的效果。」William 表示工程中維護基礎設施是需要大量資金的,但很少有人理解工程的困難,人們更傾向於將錢投給教育和醫療保健行業。

所以我要爭取在探索海洋的同時,讓人們獲益。」William 說,最近登月 50 周年的事情也讓他想了很多。「登月計劃開始就是政治科學,進而滿足大眾對太空的對月球的好奇心。但是在所有人都興奮過後,阿波羅計劃開始裁員了,然後就悄無聲息了。」

William 表示他們要爭取在海洋探索上做得比太空探索要好,以阿波羅計劃為鑒,走出一條更好的探索之路。

探索是人類想像力的源泉,沒有什麼比探索更能激發人類的想像力。想像力是屬於我們人類最重要的天賦。在我這裡,載人水下探索對發現新科學、新生命有重要意義。而對於你(年輕人)來說,探索觸發想像力,它可以為你打開很多通往新世界的大門。」William 說。

-End-

坐標:北京·國貿

請隨簡歷附上3篇往期作品(實習生除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DeepTech深科技 的精彩文章:

一個「機器社交」的能源世界是什麼樣子?
首個毫米級機器水母誕生,未來或可在血管內「游泳」

TAG:DeepTech深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