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俗語:小暑涼爬爬,大暑熱熟熱,啥意思?今年大暑熱不熱?

俗語:小暑涼爬爬,大暑熱熟熱,啥意思?今年大暑熱不熱?

俗語:小暑涼爬爬,大暑熱熟熱,啥意思?今年大暑熱不熱?

古代的中國是一個農業社會,而對於一個農業社會來說,最重要的就是預知天氣的情況。畢竟古代科技不發達,靠天吃飯不是一句空話。因此早在秦漢之時,中國人便制定出了24節氣,幫助農人了解一年中大體的天氣情況,指導他們的農業生產。

而由此創造出的俗語也不少。今天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句「小暑涼爬爬,大暑熱熟熱」。

從字面意思上來看,這句俗語的意思是說,如果小暑的時候天氣涼爽,那麼到了大暑,天氣一定會變的酷熱。

小暑、大暑在二十四節氣中,分別排在第五和第六的位置。同時也是一年當中最熱的兩個節氣,我們平時說的三伏天指的就是從小暑開始,在大暑時達到高峰,處暑時結束的一段時間。由此也可見其酷熱程度。俗話說「小暑大暑,上蒸下煮」,正說明了小暑到大暑的天氣就是桑拿天氣。

通常來說,一入小暑,氣溫立刻上升,酷暑天氣也隨之到來。可今年小暑已過,全國大部分地區的天氣卻一直保持著清涼的狀態。雨水特別的多,平均氣溫始終無法上漲。以重慶為例,作為四大火爐之一,往年入伏後,其氣溫經常連續好幾天保持在35度以上。而今年的平均氣溫只有25.5度。被人戲稱為入夏失敗。其他地區也基本保持在26度左右,可以說小暑節氣比較涼爽。

那麼今後的天氣真的如俗語中所說的,小暑涼爬爬,大暑熱熟熱嗎?其實這件事是不一定的。從氣象角度來看,我們都知道,季風氣候是受到環繞北半球的副熱帶高氣壓帶的影響,因此,大暑與小暑究竟熱不熱,也是取決於副熱帶高壓強不強。

如果一年夏天中,副熱帶高壓的位置偏南且氣壓偏弱的話,其影響能力就會下降,掌控不了氣壓高的大局,而這個夏天就會多雨,並且氣溫比較涼爽,今年的小暑天一直不算熱,也是這個原因。

同時,如果副熱帶高壓的持續低迷可以維持到汛期的到來的話,那麼大暑也會像小暑時一樣,幾乎一天一場雨,那麼整個大暑也不會感到太熱。相反的,若是副熱帶高壓強勢起來,出現北抬的現象的話,那麼在很短的時間內氣溫瞬間就會變得酷熱起來,等到了汛期,全國大部分地區就會進入又熱又悶的狀態了。所以說,小暑涼爬爬,大暑熱熟熱的說法不是絕對的。

諸如此類的俗語還有「小暑冷颼颼,大暑熱熬熬」,說的是如果小暑時酷熱,那麼大暑的時候天氣就會涼爽了。

或者還有一種說法叫「大暑小暑熱不透,大熱在秋後」,說的是如果一年中三伏天都不怎麼熱的話,那麼熱的日子肯定在秋後。這也說明,夏天中天氣熱或者不熱的日子都會出現,與是否是大小暑並沒有什麼直接的關係。關鍵還是取決於副熱帶高壓的氣象原因,即使小暑不熱也只能代表小暑這一天的天氣冷熱狀況。

住在城裡的人們可能希望每一天天氣都十分涼爽,但對於不少種地 農民來說,大暑天熱才是好的。畢竟炎熱的天氣更有利於作物的成熟。七月正是作物揚花的季節,如果氣溫始終無法上升,又天天陰雨連綿的話,對於作物的成長是十分不利的。

總而言之,老祖宗的這些天氣經驗都是概率性的,我們不能盡信,但也不能全盤否定。與現代科學聯繫起來看,才能得到最準確的天氣情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鼓瑟歷史 的精彩文章:

俗語:不怕出山狼,就怕藏家鼠,老祖宗的經驗之談
俗語:早立秋涼颼颼,晚立秋熱死牛,2019年立秋在何時?

TAG:鼓瑟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