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專訪華為企業BG全球智慧城市業務部總裁鄭志彬:建設古羅馬式智慧城市 | CCF-GAIR 2019

專訪華為企業BG全球智慧城市業務部總裁鄭志彬:建設古羅馬式智慧城市 | CCF-GAIR 2019

專訪華為企業BG全球智慧城市業務部總裁鄭志彬:建設古羅馬式智慧城市 | CCF-GAIR 2019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雷鋒網按:7 月 12 日-7 月 14 日,2019 第四屆全球人工智慧與機器人峰會(CCF-GAIR 2019)於深圳正式召開。峰會由中國計算機學會(CCF)主辦,雷鋒網、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承辦,深圳市人工智慧與機器人研究院協辦,得到了深圳市政府的大力指導,是國內人工智慧和機器人學術界、工業界及投資界三大領域的頂級交流博覽盛會,旨在打造國內人工智慧領域極具實力的跨界交流合作平台。

歷次技術的更新迭代都一步步貼近人們對智慧城市的構想,當人工智慧、物聯網、雲計算等技術擺上台桌,智慧城市開始二次進化。

專訪華為企業BG全球智慧城市業務部總裁鄭志彬:建設古羅馬式智慧城市 | CCF-GAIR 2019

華為企業BG全球智慧城市業務部總裁 鄭志彬

在7月14日舉辦的智慧城市分論壇上,華為企業BG全球智慧城市業務部總裁鄭志彬博士發表了《城市數字平台,引領智慧城市發展新趨勢》的主題分享,華為提出了1+1+N的智慧城市建設思路,即一個數字平台+一個智慧大腦+N個應用。

以下為鄭志彬的主題演講內容,雷鋒網作了不改變原意的編輯與整理:為何發展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的發展會成為未來數字經濟的核心載體。

鄭志彬表示,我們需要一個載體來發展數字經濟。城市對GDP的發展貢獻最大,其中70%的GDP來自城市本身。

到2050年時,全球將會有90多億人生活在城市裡,中國預計會有75-80%的人口生活在城市。我們看到全球城市化進程不斷加速推動數字經濟的發展,如何讓數字經濟引領整個世界經濟的發展和繁榮?

專訪華為企業BG全球智慧城市業務部總裁鄭志彬:建設古羅馬式智慧城市 | CCF-GAIR 2019

智慧城市在其中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智慧城市的建設需要建立現代化產業發展體系,促進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和人工智慧發展,推動信息技術集成應用。

這些智慧城市的建設內容,從根本上講就是數字經濟。智慧城市的核心價值是推動數字經濟的發展,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建設智慧城市是大勢所趨。

華為1+1+N建設思路:城市數字平台

經過多年的實踐,華為提出一個理念:1+1+N。華為希望在智慧城市的數字空間中構建一個城市數字平台,同時,綜合不同行業的數據和能力,構建所有智慧應用的中樞,這個中樞就是智慧大腦。

專訪華為企業BG全球智慧城市業務部總裁鄭志彬:建設古羅馬式智慧城市 | CCF-GAIR 2019

N指的是各個應用,基於華為提供的新的平台、新的數字基礎設施構建豐富多彩的智慧應用。

華為希望通過中樞大腦真正把割裂的各行各業的數據和應用有機的整合到一起,可以展示出數據匯聚和融合的價值,並展示協調指揮的作用。

現場鄭志彬重點介紹了城市數字平台,華為希望重新定義智慧城市的數字基礎設施。數字基礎設施能力原來在不同的行業中單獨建設,相互之間是孤立的,建設成本很高。華為研究的就是如何把所有的基礎能力整合在一起,通過行業使能平台的中間架構,把各種基礎能力以服務的模式提供給智慧應用使用。

專訪華為企業BG全球智慧城市業務部總裁鄭志彬:建設古羅馬式智慧城市 | CCF-GAIR 2019

原來做一個智慧應用需要企業自己建大數據平台、視頻共享平台、融合通信服務平台等,未來在一個城市裡只需要建設一個統一的基礎設施。


「和我們今天看到的物理世界一樣,你把馬路設施修建完備,馬路上面有綠化有林蔭道,下面有發達的地下管網。我們希望把這些土壤、基礎設施建好。當你建一個新的住宅樓或者新的醫院時就可以共享和使用這些設施」。鄭志彬介紹。

他指出,華為的數字平台不單純追求自身的軟硬體的功能和性能有多強大,而是通過把New ICT基礎設施能力整合在一起,能夠讓運行在平台上的應用更加強大,只有應用的增值才能體現基礎設施的價值。

鄭志彬現場以一款環保執法應用舉例,原來做一個項目500萬,企業需要自己構建獨立的架構、建雲、建數據支撐平台,建視頻監控平台,在污染源建視頻監控點。但如果這個城市有公共的數字平台,同樣是500萬的投資,它可以基於平台的人工智慧和視頻分析能力做預警預報,一張統一呈現的GIS三維地圖可以看到每個突發事件發生的地點和現場的情況,同時可以使用視頻採集、數據上報等各種手段,實現多維取證。不需要所有人到現場,在平台的支撐下,在後端就可以實現多部門的聯合執法。

華為數字平台的價值並不是體現其平台本身的強大,而是服務於政府行業的所有應用,使應用系統變得更加強大。


「我們用一個比喻可以形象的說明數字平台的價值:在沒有華為數字平台時,政府對一個智慧應用投入一定的成本,做出來的是一台『奧拓』,而使用了華為的數字平台之後,藉助數字平台的能力,用同樣的成本可以打造出一台『奧迪』。」

智慧大腦:能看、能用、能思考

除了數字平台之外,華為也在為城市打造智慧大腦,我們希望智慧大腦能看、能用、能思考,成為真正服務於智慧城市總體目標的中樞。智慧大腦是不斷前進的城市博物館,它首先是一個展示中心,同時它還可以監測事件和城市運行的態勢,支撐政府決策,在發生事故時,各級部門可以進行指揮調度。並且還能提供很多創新創業的服務。

專訪華為企業BG全球智慧城市業務部總裁鄭志彬:建設古羅馬式智慧城市 | CCF-GAIR 2019

智慧大腦具備「六個一」:

  • 第一個「一」,是城市的「天眼」,結構清晰、分類清楚的展示城市經濟發展情況、環境污染情況、交通情況、老百姓民生服務的情況。

  • 第二個「一」,是城市的「帷幄」,有了這些數據我們可以做原來行業不能做的決策。這裡有一個深圳的例子,深圳市政府每年會投入很多資金支持企業的發展,但是不知道投入的這些錢對企業發展的支持效果如何,這些企業需要錢還是需要更好的政策?我們有一個評估,我們整合各個行業的數據後可以幫助政府評估,最後告訴政府哪些企業因為資金的投入給他帶來更好的發展,哪些企業基本是靠政府的錢吃飯,本身不具備盈利能力,哪些企業實際上需要的不是錢,更需要政策的支持。

  • 第三個「一」,是城市的中樞。城市每天有各種各樣的事件,作為大腦中樞的核心功能是當發生事件後如何協調你的手腳、眼、嘴等能力去解決問題。現在城市大腦也一樣,我們希望發生事件後可以有效的整合各行各業的資源真正實現立體聯動,解決這些事件和問題。

  • 第四個「一」,市長、委辦局主管、基層執法人員都需要一個屏,來進行操作和聯動。智慧大腦既有大屏,也有中屏和手機屏,我們希望濃縮的數據可以在這些屏幕上展示,幫助我們進行管理調度和指揮決策。

  • 第五個「一」,是創新創業平台,如何把這個平台的能力開放出來?如何通過一套開發環境支撐這個城市,尤其是支持很多中小企業創新創業。我們正在和深圳政府討論這個話題,政府願意拿出一定的資金,探討如何通過共享和開放資源,讓很多中小企業參與其中,真正為這個城市的發展服務。

  • 第六個「一」,是產業孵化中心,各地政府現在對數字經濟的發展都非常重視。傳統經濟有很多障礙,難以快速增長。新經濟是什麼?就是以數字經濟為核心的各類經濟的發展。智慧城市是產業孵化中心,通過建設智慧城市培養城市沃土,把生態聚合起來,讓生態共同為智慧城市的發展發揮力量。

鄭志彬總結到,這是華為倡導的「1+1+N」,行業廠商提供的智慧應用就是大家共同為城市服務的「N」。

會後雷鋒網就智慧城市話題進一步專訪鄭志彬,內容整理如下:

雷鋒網:華為企業BG2018年營收破百億美金,已經進入2.0階段,如何看待智慧城市在華為企業業務2.0階段的變化?

鄭志彬:智慧城市在華為企業業務2.0的時代將要發揮非常重要的作用,未來我們看到的不僅僅是盒子,而是真正把各種各樣的生態整合到一起。

華為企業業務在1.0階段就提出了平台+生態的概念,在1.0階段,我們更多的是探索業務模式、做樣板點。到了2.0時代,平台+生態真正要發揮作用了,要把原來我們提出的戰略變成現實,才會帶來華為未來高速的發展。

在智慧城市的應用裡面,1+1+N,N是我們的生態,也是未來城市中核心的生態。現在華為的數字平台和很多應用是相互耦合開發的,在我們共同面向客戶的時候就不是簡單的盒子,而是既有盒子這種基礎設施的支撐,同時也有面向客戶服務的應用和業務。

雷鋒網:一個城市需要幾個數字平台?

鄭志彬:從大維度來看,在政府主導建設的一些行業,我們建立統一的數字平台,像修公路一樣,會有一條主幹道,主幹道一定要配有各種的水管、線纜、燃氣管等等。現在各個城市已經具備了數字平台或者說主幹道的建設條件。

但城市發展會有很多分支,同樣,數字平台未來的擴展也會有很多分支。主幹道是政府建設和使用的業務,輔路就可能是政府面向社區服務的業務。政府新的業務、新的功能發展起來之後,數字平台也會不斷地擴充。數字平台是可以延伸的,因為它本身就是基礎設施。

雷鋒網:這個數字平台包括主幹道和輔路等等,都是由華為的數字平台衍生出來的東西,未來的智慧城市會不會是不同的平台+生態之間的競爭?

鄭志彬:未來我們希望看到的更多不是競爭,而是合作。但是一定會有一個主幹平台存在,未來其他的小平台如何與主幹平台進行配合,所以華為打造了一個使能平台,使能各種平台和應用,它的價值就是不僅僅整合華為的平台,也能夠把其他的平台和能力整合進來。

雷鋒網:您覺得未來會有幾家大平台長期並存么?

鄭志彬:會有。但是真正面向未來發展的數字平台,目前來看,跟建馬路一樣,我會經常舉例子,古希臘和古羅馬建設城市的理念完全不一樣,古希臘會把劇場、神殿等建築修建得非常漂亮。但是古羅馬不僅僅修建了羅馬式的平整大道,還把馬路下面的為城市服務的一些水管、水道等基礎設施修建好。

因為在建設大劇院和會場時,這些基礎設施和服務很重要。不同的建設思路帶來不同的後果,古羅馬時代沒有發生大瘟疫、大災難,但是希臘因為一場瘟疫,基本上把這個城市都毀滅了,就是因為希臘沒有把城市基礎設施考慮的很周全。

從目前來看,華為正在打造的數字平台是獨一無二的,業界沒有哪家在做同樣的平台,可能是因為其他廠商沒有這種基礎能力。

雷鋒網:智慧城市仍然存在一些質疑的觀點,華為與智慧城市採購方如何解釋,智慧城市不是一個概念的炒作,不是走信息化的舊路?

鄭志彬:智慧城市是做出來的,不是說出來的。如果要去說的話,很多人的概念會雷同,我們一直認為信息化建設,應該以業務為主,智慧城市的建設本源還是城市,數字技術是為城市的發展服務的。

當然了,現在有一點跟以前不一樣,數字技術就像血液一樣融入到整個城市發展的身體裡面,不可分離,所以智慧城市一定不是簡單的信息化建設。

雷鋒網:從政府角度,打動政府的智慧城市智慧在哪裡?

鄭志彬:善政惠民興業,真正要讓整個政府能夠感知到數字技術帶來的價值,比如「最多跑一次」,老百姓去政務服務中心辦事情,以前都是需要跑很多部門,現在跑一次就可以了,究其原因,就是因為把後台的數據整合了,把流程也打通了,並進行了流程再造,讓老百姓辦事更方便。

如果僅僅使用傳統手段,沒有信息技術的幫助是很難實現上述這些目標的,當然也需要傳統的管理手段支撐。所以進入數字化時代之後,信息技術就成為一種通用技術,這種通用技術就像血液一樣,真正融入到各種各樣的政府業務服務、城市應用服務之中。

雷鋒網:華為的智慧城市案例有很多,有經濟不發達,信息化基礎很差的城市,也有經濟發達,有很好的信息化基礎的城市,華為傾向於選擇經濟發達的還是不發達的城市?

鄭志彬:選擇不關鍵,因為智慧城市是大勢所趨,無論是經濟發達還是經濟不發達的城市都需要去建設,實際上我們更加看重和城市一把手的理念達成一致。一把手認識到智慧城市的重要意義,願意通過發展數字技術來進行智慧城市建設,就能夠推動整個城市的發展,

從我們的實踐經驗來看,成功的智慧城市建設是政府有主觀的建設意願,也願意投入資源,再加上有強有力的執行團隊和我們一起合作。因為智慧城市一定不是企業的事情,一定是政府部門主導、企業配合,共同建設的。目前華為智慧城市的成功案例中既有一線發達城市,也有三四線的城市。

雷鋒網:近期法院宣判了一件1.75 億元智慧城市項目,武漢智慧生態狀告智慧城市建設方,要求退還 3507 萬元、停止合同履行並且得到了支持,業界反響很大,華為怎麼看待這件事?

鄭志彬:智慧城市不是信息化的項目,第一別把智慧城市做成一個信息化建設項目。第二不要弄一些新的技術來忽悠政府,但不去落地。

智慧城市的建設一定不要偏離城市發展的本源,不要變成孤立的信息體系,所以我們去做智慧城市的規劃設計的時候,一定是從整個城市未來發展的視角來考慮,再考慮與智慧城市的建設如何匹配,考慮智慧城市建設如何成為城市未來發展的動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雷鋒網 的精彩文章:

伯克利 AI 研究院提出新的數據增強演算法,比谷歌大腦的 AutoAugment 更強!| ICML 2019 oral 論文
中國如何在開源晶元領域找到突破口?RISC-V 會是一個絕佳機會!

TAG:雷鋒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