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佛祖出世,說般若之法。教人修行,必以般若為本

佛祖出世,說般若之法。教人修行,必以般若為本

示鄧司直

佛祖出世,說般若之法。教人修行,必以般若為本。般若梵語,華言智慧。以此智慧,乃吾人本有之佛性,又雲自心,又雲自性。

此體本來無染,故曰清凈。本來不昧,故曰光明。本來廣大包容,故曰虛空。本來無妄,故曰一真。本來不動不變,故曰真如,又曰如如。本來圓滿無所不照,故曰圓覺。本來寂滅,故曰涅槃。此在諸佛圓證,故稱為大覺,又曰菩提。諸佛用之,故為神通妙用。菩薩修之,名為妙行。二乘得之,名為解脫。凡夫迷之,則為妄想業識。發而用之,則為貪嗔痴愛驕諂欺詐。造之為業,則為淫為殺為盜為妄。所取之果,則為刀為鋸為鐵為磨,乃至鑊湯罏炭種種苦具,皆從此心之所變現。

正若醒人無事,種種樂境,皆在目前。少時昏睡沉著,忽然夢在地獄,種種苦具事,一時備受辛酸楚毒,難堪難忍。正當求救而不可得,時堂前坐客喧嘩未息,隨有驚覺,呻吟而起。視其歡娛之境居然在目,而酒尚溫餚尚熱也。枕席之地未離,苦樂之境頓別。要之樂向外來,苦從中出。由是觀之,天堂地獄之說,宛然出現於自心,又豈為幻怪哉?是皆迷自心之所至耳。

經云: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又曰:三界上下法,唯是一心作。以此觀之,豈獨佛法說一心,從上聖賢乃至一切九流異術,極而言之。至於有情無情,無不從此一心之所建立。但有大小多寡善惡邪正明昧之不同,所用之各異耳。

故曰:山河大地,全露法王身。鱗甲羽毛,普現色身三昧。此皆般若之真光,吾人自心之影事也。吾人本有之心體,本來廣大包容,清凈光明之若此。目前交錯雜沓陳列於四圍者,種種境界色相,又皆吾心所現之若彼。吾人有此而不知固可哀矣。而且誤取自心,以為貪愛之樂地。目悅之於美色,耳悅之於淫聲,鼻悅之香,舌悅之味,身悅之觸,心悅之法,又皆自心所出,又取之而為歡為樂。為貪嗔痴,為淫殺盜妄,而造作種種幻業,又招未來三途之劇苦。如人夢遊而不覺,可不大哀歟!

以其此心與諸佛同體無二,歷代祖師悟明而不異者。獨吾人具足而不知,如幻子逃逝而忘歸,父母思而搜討之。所以釋迦出世,達磨西來,乃至曹溪所說三十餘年,諸於流衍千七百則指示於人者,盡此事也。豈獨老盧,即老人今日為司直所說者,亦此事也。司直與諸現前共聞見者,亦此事也。經云:唯此一事實,餘二則非真。是知此一事外,皆成魔說,為戲論耳。

是則諸佛全證若不出世,則辜負眾生。諸祖悟之而不說法,則辜負諸佛。凡有聞者,而不信不解不受不行,則辜負自己。負眾生者慢,負諸佛者墮,負自己者痴。斯則佛祖可負,而自己不可負。以其本有而不求,具足而不善用。譬如持珠作丐,可不謂之大哀歟!

司直今者,身嬰塵海,心墮迷途。忽然猛省,回頭尋求此事,是猶持珠之子,恥與丐者為伍,心心向人求自足之方。老人頓以此法直指向渠,儼若指示衣底神珠,原是司直固有,亦非老人把似。以當人情世態也。然此如意寶珠,隨求而應。種種事業受用境界,無不取足。至若求其隨應之方,又在司直自心善互精勤,克苦之力耳。若果能自肯,極力自求,一旦豁然了悟,則將山河大地鱗介羽毛,與夫三世諸佛,歷代祖師,及堯臻周孔事業,一口吸盡,不假他力。否則依然一夢想顛倒眾生耳,又何以稱為大丈夫哉!

司直司直,寧可上負佛祖,下負老人,萬萬不可自負負君負親也。老人今日所說般若,皆從上佛祖心地法門,即與六祖大師最初所說,不差一字。第最初聞者,唯爾一人。既以一人而當昔日千二百眾,老人歡喜不禁,故亦為說般若之法。如吾佛祖所云:如為一人,眾多亦然。鄧生持此自利利他,未必不為廣長舌也。

《憨山老人夢遊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傳承網 的精彩文章:

南懷瑾老師:人這一生一切都想抓得很牢,這可能嗎??
南懷瑾老師:我們常看到「四大皆空」這句話,究竟是什麼意思?

TAG:傳承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