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美國上馬首款反艦彈道導彈,關鍵技術阻礙研發進度,項目面臨推遲

美國上馬首款反艦彈道導彈,關鍵技術阻礙研發進度,項目面臨推遲

觀察者網7月19日報道稱,在特朗普總統退出《中導條約》後,美國陸軍立即上馬了遠程精確火力現代化計劃(LRPF)中第一種型號PrSM(精確打擊導彈),對於PrSM導彈,美國陸軍的定位是"反艦彈道導彈",不過對於美國而言,一項關鍵技術的瓶頸限制了美國研製反艦彈道導彈的進度,整個項目因為這項技術已經面臨推遲。

"反艦彈道導彈"是目前僅有少數國家才掌握的一種尖端反艦技術。因為傳統的反艦導彈都採用飛航式彈道,儘可能降低飛行高度,躲避敵方雷達探測,然後攻擊敵艦水線部位,在擊穿敵艦外殼後還能引發海水倒灌,從而擴大殺傷力。但是由於現代宙斯盾雷達系統的普及,原先蘇式的飛航式導彈飽和攻擊的戰術已經逐漸失去了威懾力。所以,有人想到了利用彈道導彈使用攻頂方式來打擊敵方艦隊。

其實早在1980年代,美軍研製的"潘興II"型中程彈道導彈,就具備了落地前利用彈載雷達重新掃描地面,鎖定目標,並進行彈道修正的能力,這是反艦彈道導彈的雛形。不過這項技術需要極為重要的設備——彈載雷達。也就是導彈上裝載的雷達系統。因為彈道導彈通常飛行距離遠、飛行高度大,飛行時間也普遍較長,再加上彈道導彈通常使用陀螺儀制導,但是陀螺儀本身存在一定的誤差,所以需要自末端進行目標修正。也就是說,在彈道導彈飛到目標上空XX米高度時,導彈上的彈載雷達會自行啟動,對地面目標進行搜索,在鎖定目標後再做最後的瞄準和彈道調整。

目前的反艦彈道導彈主要分兩類:一類是射程在300公里以內的反艦彈道導彈,這類導彈由於全程在大氣層內飛行,且飛行速度不超過6馬赫,所以只需要在彈道導彈的彈頭上裝備專用的彈載雷達,並配套合適的飛控系統,即可以彈道導彈方式實現反艦作戰。這種導彈以伊朗的"征服者110"為典型,該導彈由冷戰時期蘇聯研製的"蛙"-7戰術火箭升級而來,其最新改進版射程已經提升到250公里,儘管射程很近,但是"征服者110"採用彈道式攻擊方式,因此對於那些對伊朗不懷好意的海軍而言,這種導彈也算是防不勝防。

美國當然不會研發這種射程僅數百公里的短程反艦彈道導彈,因為退出了《中導條約》,所以美國開發的是類似於DF-21一類中遠程反艦彈道導彈,這種導彈的一個特點就是航程的大部分在外太空飛行,因此在重返大氣層時會出現"黑障"現象,這會導致導彈和測控系統"失聯"。因此在導彈通過"黑障"階段,並減速到10馬赫以下後,需要啟動彈載雷達對水面目標進行重新搜索和鎖定,而美國現在研製導彈最為著名兩家公司: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和雷聲公司目前恰恰都沒有合適堪用的地對地導彈彈載雷達。這套系統在1987年《中導條約》簽署後,就隨同"潘興II"型導彈一起被毀了,而如今美國在這種雷達方面顯然是一個空白!

不僅如此,根據媒體透露,目前DF-21導彈的彈載雷達系統可以在7馬赫速度下正常工作而不受熱障影響,而"潘興II"導彈的彈載雷達只能在導彈減速至3馬赫以下時才能正常工作,換句話說即使美國保留了當年的研製資料,也無法在短時間內獲得突破。因此"彈載雷達"將會成為美國開發"反艦彈道導彈"最大的瓶頸,至於何時能突破,就看美國人的造化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礪劍堂 的精彩文章:

二代核潛艇正式亮相,法國總統親自到現場檢閱,噸位小成特殊優勢
沙納漢離職,埃斯珀上任美國新防長,狂言:未來十年美國陸軍無敵

TAG:礪劍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