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大暑:六月中,熱氣猶大

大暑:六月中,熱氣猶大

文丨止水

首發丨騰訊道學

大暑,夏季的最後一個節氣,有 「腐草為螢、土潤溽暑、大雨時行」三候。同時,此時也為中國傳統「三伏」中的「中伏」,天氣炎熱。

月中為大

01

(天干地支 資料圖)

所謂的大,是相對於「小暑」而言,即表示熱氣的大小。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解釋為:「大暑,六月中。暑,熱也,就熱之中分為大小,月初為小,月中為大,今則熱氣猶大也。」

大暑節氣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進入了三伏中的「中伏」。通常而言,「三伏「表示「初伏「、「中伏」、「末伏」三個階段。農曆上,人們將夏至後的第3個庚日叫初伏,第4個庚日叫中伏,立秋後的第1個庚日叫末伏。

(伏 資料圖)

伏,金文左邊是一個「人」,右邊一個「犬」,表示獵手和獵犬。《說文解字》解釋為「司也」,表示伺機而動。

「三伏」這一說法,最早記錄在《史記·秦紀六》中:「秦德公二年初伏。」張守節曾言:「六月三伏之節,起秦德公為之,故云初伏,伏者,隱伏避盛暑也。」 今年的三伏天,有40天。

大暑三候

02

(螢火蟲 資料圖)

一候,腐草為螢。

螢,古作「螢」,即我們常說的螢火蟲。《爾雅·釋蟲》解釋為「螢火即炤」,炤,本義是「照亮」。螢火蟲腹下有火,像黑夜裡的燈。這種昆蟲在古代有很多雅名,《古今注》中寫道:「螢,一名耀夜,一名景天,一名熠燿,一名丹良,一名燐,一名丹鳥,一名夜光,一名宵燭。」

古人認為腐草感覺暑濕之氣,變成了螢蟲,顯然這一說法是古人的想像。

二十四節氣中,在很多物候的表述中會出現「化」與「為」二字。鄭玄《禮記註疏》對此解釋為:「化者,蔡氏云:鳩化為鷹鷹,還化為鳩,故稱化。今腐草為螢螢,不復為腐草,故不稱化。」簡而言之,「化」指代兩個物種之間的轉化,可逆。而「為」,是一物變為另外一物,不可逆。

(土潤溽暑 資料圖)

二候,土潤溽暑。

這個時候,土壤濕潤,空氣濕熱。《七修類稿·卷三天地類》中寫道:「土之氣潤,故蒸郁而為濕暑,俗稱齷齪熱是也。」此時的氣溫炎熱,濕度重。對於人的身體而言,一熱一濕,讓人煩躁,所以古代人將其稱作「齷齪熱」

但是對於莊稼而言,卻是瘋長的時候,所以古人稱「土潤」。《易 ? 繫辭》中有「潤之以風雨」,這個字用得極好。

(掃晴娘剪紙 資料圖)

三候,大雨時行。

此候,陰雨不斷,可以退熱。在古代,遇到這樣陰雨不斷的時候,人門常常在門上掛一個紙人,稱作「掃晴娘」,類似現在的「晴天娃娃」。

《燕京歲時記》中寫道:「六月乃大雨時行之際。凡遇連陰不止者,則閨中兒女剪紙為人,懸於門左,謂之掃晴娘。」這種風俗,在民間也演化成剪紙藝術。

食冰

03

(賣冰 資料圖)

進入大暑,天氣炎熱。人們在此時,會選用一些降暑的食物。

冰,自古是降暑的必備,但冰從何來?

筆者在《征鳥將擊,冰藏於窖》一文中,引用《燕京歲時紀》寫道:「冬至打冰,冬至三九則冰堅,於夜內鑿之,聲如鏨石,曰打冰,三九以後,冰雖堅不能用矣。」冬至的時候,人們將冰開採出來後放入冰窖,以待來年食用。到了夏日,街上會有很多商販售賣冰塊:「京師暑伏以後,則寒賤之子擔冰吆賣,曰冰胡兒。胡者核也。」

(章懷太子墓壁畫 資料圖)

在唐代,人們更熱衷於一種名為「酥山」的食物,是最早的冰淇淋。在章懷太子墓的「仕女圖」中,有兩位人物手捧「酥山」。

《全唐詩》中也記載:「暖金盤裡點酥山,擬望君王子細看。」 此物最底層為冰,上面有奶油、酥油等,並點綴上一些花瓣,十分雅緻。

詩人王泠然描述其「味兼金房之蜜,勢盡美人之情。素手淋瀝而象起,玄冬涸沍而體成。」

現代人製冰容易,冰鎮的檸檬水、咖啡,十分解暑,但也要適可而止,否則會引起腸道問題,影響生活與學習。

版權聲明:本文為騰訊道學獨家原創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道學 的精彩文章:

小暑養生:更宜調息靜心,常如冰雪在心
莊子:喪失本性還是追求自得?

TAG:騰訊道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