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心理學:擁有敬畏之心,一個人才可能避開禍端

心理學:擁有敬畏之心,一個人才可能避開禍端

心理學:擁有敬畏之心,一個人才可能避開禍端

文/唐若

唐若心學原創作品,違者必究

現實中,你會發現,很多時候,我們發生災禍的時候,可能恰恰是我們最為大意的時候。

曾經看一篇文章講述,據調查發現,很多游泳死亡的人,其中有一部分人是水性特別好的人,而這樣的人之所以會喪失生命,是因為他們太相信自己的技術與能力了,即使可能在危險邊緣,他們也不懼怕,從而讓災禍不知不覺降生。

一個人要想避免禍端,最好的方式就是擁有敬畏之心,對待任何事情都要敬畏的心態,你才會更為平安順利。

心理學:擁有敬畏之心,一個人才可能避開禍端

一、學會敬畏,善用第六感,感覺周圍環境危險

或許我們都聽說過一句話,小心行得萬年船。小心並不是害怕,小心是我們做事的態度與行為。當我們做事小心的時候,才會察覺到身邊的危險,會留意身邊的跡象與信號,在有危險的時候,會第一時間感覺到, 自然就會避開。

心理學發現,我們每個人都有第六感。第六感其實就是我們對身邊異常信息的感知,許多人在大意的時候,往往沒有辦法利用到第六感,當我們認真與周圍環境融合一體的時候,我們身邊的第六感會更為發達與敏銳。

心理學:擁有敬畏之心,一個人才可能避開禍端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Daniel Kahneman也曾表示「直覺控制判斷,這是人類的自然屬性,而且也將一直持續下去。」在我們每個人大腦的前扣帶皮質(ACC),位於大腦額葉的上半部,沿著區分左右腦的隔膜分布。它能察覺出環境中細微的變化,並起到預警作用。

華盛頓大學認知神經科學家約叔亞·布朗發表研究成果時表示:「我們的大腦可以察覺出微妙的警示現象,這個能力比我們以前預想的要好得多。」

所以學會敬畏身邊的事物,你的第六感與直覺會引導你做出充分的判斷,讓你在危險發生的時候,能夠識別出來,並想好對策應付它。

心理學:擁有敬畏之心,一個人才可能避開禍端


二、警惕禍從口出,才會有分寸交流,讓我們人際關係更和諧

當一個人懂得敬畏的時候,在人際關係中,與他人相處的時候也會很和諧。人與人相處有時會發生口角與爭吵的時候,大多是我們我們沒有敬畏之心,以為人人都能夠開玩笑,亦或認為即使說些損人的話也不必在意。

殊不知,說出去的話,正如潑出去的水,往往收不回來。所以在和人溝通的時候,一定要有敬畏的心態,不要失去分寸,不說傷害人的話,更不要口出狂言以及持續抱怨,這些會讓我們人際關係陷入僵局,更會無形中幫我們和某些人結下樑子,締造一些不必要的誤會。

在和人交流的時候,一定記住多說祝福人的話,多安慰他人,多傾聽他人,用心關懷他人,警惕禍從口出,你才能在和他人對話的時候,守住自己的本心,不亂說話,贏得上上下下的認同與肯定。

心理學:擁有敬畏之心,一個人才可能避開禍端


三、敬畏之心,本質上是不自大,不自傲,不輕視身邊任何一個人

一個人之所以需要有敬畏之心,是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無論一個人境況如何,我們都不要去輕視他,更不要去嘲笑他人,人人都有自己價值與自尊,都需要肯定,這是我們與人為善的根本,更能讓我們團結更多的人。

在他人落難的時候,學會順手拉人一把,在別人有需要的時候,伸出自己的援助之手,在自己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做到自己該做得,我們的順境會更為長久。

更多關於內心強大的信息,可以關注我的圈子,和你共同探討內心強大的心法,加入者即可獲得100本電子書籍。

心理學:擁有敬畏之心,一個人才可能避開禍端

明星劉德華能夠紅這麼久,與他的敬畏之心息息相關。他自稱自己是個笨小孩,所以需要付出比常人多的努力,在演員的這條路上,一直兢兢業業,如履薄冰。

而在演藝事業外,他投入更多的精力放在幫助別人身上,許多人都曾得到他的提攜。無論是自己的昔日好友黃日華,還是身邊相識的人,落難的演員,他從來不居功自傲,而是以一個大哥的身邊幫助他人,這或許是他能夠屹立舞台長久的關鍵。

我們每個人都是無知的小孩,即使你學富五車,在漫長的歷史看來,我們所知也甚小,並不意味著我們多麼驕傲。

而擁有敬畏之心,能夠讓我們更加謹慎對待生活,讓我們認真對待自己的身邊對每個人,以及遇到的每件事,不敷衍,而是懷有神聖的心情去面對, 我們就能化解生活中每個困難。

敬畏之心,是我們每個人人生都需要的心態,因為人生無常,面對人世間變化,存有這種心態,你才會更加懂得持續努力,感恩與回報他人,讓你所創造幸福駐足更長久一點。

今日話題:你認為要想避開禍端,是否需要敬畏之心,歡迎探討與交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唐若心學 的精彩文章:

內心記錄打卡
人際交往中,遇到那些看不起你的人,最好的回擊方式是做好這些事

TAG:唐若心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