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一個人,想要明心見性,悟到天機,就要去掉自我之見
老子是文化歷史上公認的,得道之人。
得道之人,境界至上,彷彿和普通老百姓之間,相隔遙遠。這是一種想像,並不是真相。
得道之人和凡人,是一個硬幣的兩面,中間只隔著一個自我。
得道之人,是去掉自我的凡人。
凡人,是被自我屏蔽的未得道之人。
《道德經》第二十四章,為大家揭示,自我在其中所起的作用。
得道人和凡人之間,只隔著一個自我。
老子說:「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老子說的這個經驗,我們可以親自體會。當你踮起腳的時候,就無法站立。當你做跨越的動作時,就無法行走。
二者不可能同時存在。
就像一個硬幣拋起,落在地面,要麼正面朝上,要麼背面朝上,只能有一面。不可能正面和背面同時朝上。這是不可能的。
明白這個規律,就能理解老子接下說的話:
「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
一個人自見,就不明;自是,就不彰;自伐,就無功;自矜,就不長。
這些都是規律。
自見,自是,自伐,自矜,都是自我的外在表現。
「其在道也,曰餘食贅行,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自我這些表現,從道的角度看,是多餘的,累贅的,有道的人都不處。有道的人去之。
一個人,想要明心見性,悟到天機,就要去掉自我之見。
俗話說,聰明反被聰明誤。
人類,在嬰兒階段,都不聰明。為什麼?
因為,嬰兒的心智尚未發育。
嬰兒的階段,雖然沒有心智,但是卻有明。能和宇宙的本源直接連接。道家說,得道的人,是返璞歸真,就是要去除心機和機巧。
聰明,是心智的產物。
聰明,不等同於智慧。
智慧,是明心見性後的本覺。每一個人,天生都擁有智慧,為明,只是後天心智的蒙蔽,所以不明。
老子說,「自見者不明」。
一個人,如果總是帶著自我成見,那麼他就無明。因為「自我之見」,如一葉障目,看不到這個世界的無限可能。
放下自我之見,才能明心見性,自然悟到天機。天地人三才,本是相通,人心得正,為道心,道心有偏,為人心。
無論是儒家,為人處世;還是道家,修身養性;以及佛家,渡人渡己;都首先要強調「正心」。所謂光明正大。
人心正,為根基正,才能有建樹;
人心偏,為根基斜,遲早會倒塌。
旁門左道小聰明,人間正道是滄桑。
真正厲害的人,能放下自我,眼看八方,看到無限的可能。
老子說:「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
真正厲害的人,能放下自我。
不自見,不自是,不自誇,不自伐,不自矜,能做到這5點,則能眼看八方,耳聽六路,看到無限的可能,發掘更多的機遇。
普通人,先從打開視野,聆聽不同意見開始。
自我之見,是局限的。只有多讀書,打開視野,多向優秀的人學習,聆聽不同的意見。
走出自己的小世界,才能和大世界融合,發現一切皆有可能。
每天解讀一篇經典,喜歡的朋友,可以點關注,和我一起堅持讀書、提升自己。本文由易瑾還原創,歡迎轉發,分享給更多人。


※《老子》:天地之根,難以言傳,唯有得道者,可以意會
※《道德經》和《陰符經》揭示的規律:生克轉化,會用的人很厲害!
TAG:易說蓮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