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人到中年,讀懂紫砂,甚好

人到中年,讀懂紫砂,甚好

少年孟浪,貪戀市井繁華里的紙醉金迷、膏腴厚味,留戀搖滾,熱愛旅行。永遠嚮往未知的遠方和路上,那些不可一世和熱血沸騰,總想逐個嘗遍。

這樣的「叛逆」和家裡的生活氣氛格格不入,爺爺逼著我練書法,我便逃竄,他喝濃茶,釅死人的那種,我喝一口就要吐出來。

他還珍藏了好多把紫砂壺,每天挨個兒泡養,早晚喝茶的那把被我摔壞了蓋子,用銅釘子鋦了,說等他百年以後給我留個念想,他說的從容,我聽了仍舊不在意。

以為此生都不會喜歡的事物,到了中年,卻突然愛上了,且一發不可拾掇起來,爺爺走了,留下十幾把紫砂壺。

如今只覺得那樣親切,覺得這個東西等我等得太久,似乎逾越了千山萬水的時光,一下子就陷了進去。

這真是冥冥之中自有定數,假使他老人家還活著,我一定陪他喝喝茶,玩玩壺,聽著他羅唆家長里短,壺裡春秋。

忘了從哪本書上看到:「中年的妙趣,在於相當的認識自己,認識自己,從而做自己能做的事,享用自己所能享受的生活。」

中年人的經緯是日常,是柴米油鹽,是鍋碗瓢盆——沒錯,半生履歷中的驚天動地、山高水遠大多來自日常。

而紫砂壺亦從民間走來,帶著鄉土的溫度和俗世的煙火,是尋常巷陌里一飯一飲的素樸,與其他藝術方式相比,更多了一份可接近的踏實。

好的壺可雅志,可行道,無非是跳出來,姿勢站在了俗世之外,骨骼和筋脈還是俗世的。

中年的心裡裝著天高雲淡的遠意,和年少時相比,少了輕狂,多了淡定,不嚷嚷著念念不忘,懂得進退和取捨,拿捏住分寸和尺度,惟其如此,才讀得懂紫砂壺的深情。

它陪著你耳鬢廝磨,浮沉相依,氣定神閑地穿越著時間,隨意而安的從容,寵辱不驚的大氣,那樣的寬厚、溫潤、疏朗,是中國文脈的底色。紫砂壺就這樣一腳立在了泥土裡,一腳又踩在了文脈上。

少年不碰紫砂壺,讀懂已是不惑年。

懂了,已過不惑。或許,只要過了不惑,才會有慈悲,會懂得。

猶如人生的境界,需求漫長光陰的打磨,年輕的稜角並不能替代漫長的修行。而一把壺,要經過多少道茶水的洗禮,才能換來一抹潤澤?

壺裡有關人生的隱喻,大多要到不惑之年才能參透。少年聽雨是無法領會中年聽雨的滋味的。

梁實秋曾說過,科班的童伶宜於唱全本的大武戲,中年的演員才能擔得起大出的軸子戲,只因他到中年才能真正懂得戲的內容。

少年不碰紫砂壺,讀懂已是不惑年。雖然不年輕,幸而還未老,在堅韌柔軟的中年,讀懂紫砂,甚好。

普及紫砂知識,弘揚紫砂文化,可搜索並關注微信公眾號:紫砂文化百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紫砂百科大全 的精彩文章:

關於紫砂壺的「全手工」和「半手工」,我是這樣理解的
放下貪念,才能尋得好壺!

TAG:紫砂百科大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