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人生哲理經典語錄100句:無恆產而有恆心者,惟士為能

人生哲理經典語錄100句:無恆產而有恆心者,惟士為能

王亦曰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

名句的誕生

孟子見梁惠王1。王曰:「叟2!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3有仁義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國?』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4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5利而國危矣。萬乘之國,弒6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國,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7。萬取千焉,千取百焉,不為不多矣。苟8為後義而先利,不奪不饜9。未有仁而遺10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後其君者也。王亦曰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

———梁惠王章句上

完全讀懂名句

1﹒梁惠王:就是魏惠王,戰國中期魏國國君,名罃,惠是他的謚號。因魏國都城在大梁(今河南開封西北),所以又叫梁惠王。2﹒叟:老人,對年長者的尊稱。3﹒亦:只、只要。4﹒士庶人:士人和庶人。士人即學者、為官者,庶人即老百姓。5﹒交征:相互爭奪。征,取。6﹒弒:下殺上、卑殺尊、臣殺君叫弒。7﹒萬乘、千乘、百乘:古代用四匹馬拉的一輛兵車叫一乘,諸侯國的大小以兵車的多少來衡量。8﹒苟:如果。9﹒饜:音yàn,滿足之意。10﹒遺,遺棄、拋棄。

孟子拜見梁惠王。梁惠王說:「老先生,您不遠千里而來,一定是有什麼對我的國家有利的高見吧?」

孟子回答說:「大王!何必開口閉口都是利字呢?只要講仁義就對了。像大王您說:怎樣使我的國家有利?大夫們說:怎樣使我的家庭有利?士人和老百姓說:怎樣使我自己有利?結果上上下下相互爭權奪利,國家能不危險嗎?在一個擁有一萬輛兵車的國家裡,殺害他國君的人,一定是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大夫;在一個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裡,殺害他國君的人,一定是擁有一百輛兵車的大夫。在一萬輛兵車的國家中就擁有一千輛,在一千輛兵車的國家中就擁有一百輛,他們擁有的不算不多。可是,如果把義放在後而把利擺在前,他們不奪得國君的地位是永遠不會滿足的。反過來說,從來沒有講『仁』的人拋棄父母,從來也沒有講義的人卻不顧君王。所以,大王只要談仁義就行了,何必說利呢?」

名句的故事

《孟子》一書,開宗明義第一章談及的便是孟子有名的「義利之辨」。這種觀點,可以說是由孔子開其端,因為在《論語·里仁》篇中,孔子便曾說過:「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孟子之後的荀子也繼承此說,在他的《荀子·大略篇》中如此寫道:「盛世重義,亂世重利。」

「君子不言利」一直是儒家的傳統,不僅儒學的三位大家孔子、孟子、荀子都曾先後且深入地談到「義」與「利」的區分及利弊,並史學家司馬遷也說自己每回讀「孟子見梁惠王」這章時,總會發出如此感嘆:「利實在是天下大亂的原因啊!」

確實,以「利」為出發點,人們便會為了追逐利益而致使良知蒙昧。良知一旦蒙昧,任何人只要在利益的驅使下,都有可能做出不義之事,甚至於危害社會,這也就是為什麼大儒們如此重視且強調「義」與「利」的區隔。

可以這麼說,「義利之辨」其實正代表著一個人的價值觀,也代表著一種價值觀的抉擇,是先秦儒家「重德行、輕利害」的一個源頭,在儒家的體系中非常重要,直到今天,都被認為是儒學的核心義理之一。

朱熹《孟子集注》里說得更直截了當,認為君子不言利並不是完全不想利,只不過不唯利是圖而已。而孟子之所以說得那麼堅決,是因為當時的人都唯利是圖,根本不知世上有「仁義」二字。

如此語重心長又振聾發聵的警言,怎能不讓人深自反思呢!

歷久彌新說名句

無論古今中外,見「利」忘「義」的例子可說是不勝枚舉,歸根究底,這全是由於人們太在乎切身的利益,而將仁義道德等善良德性全部棄之於腦後。

但若我們仔細想一想,其實孟子積極想說服梁惠王所說的「仁義而已矣」,最終目的也是為了「利」於天下、「利」於百姓,只不過這個「利」是「大利」,與梁惠王那種短視且急功近「利」的「小利」不可同日而語。並且,施行仁義做起來不僅不必勞民傷財,更不必外求於人,只需反求諸己。由自己本身做起,將仁德廣披眾人,自然天下就會穩定,百姓就能安康。

前美國總統肯尼迪說過一句名言:「不要問國家為你做了什麼,要問你為國家做了什麼。」我們若深思其意,便可發現其實這句話與孟子的「何必曰利」之語背後都具有相同的意涵,也就是皆先重視自我要求,直至盡己所能、無愧於心後,方才再論其他。

直至今日,「何必曰利」常常單獨被提領出來,作為一種表達「行某事、非為利」的立場,而不再與「仁義」二字捆綁在一起。因此我們可以看到許多企業主在贊助某些商業活動時,總口口聲聲對記者們說「何必曰利」,就像中國大陸一家煙廠總裁在贊助西班牙某知名足球隊時,打出的口號便是:「贊助皇馬『何必曰利』。」但其實明眼人皆知,若不為利,所為為何?

如果孟子知道自己當初那樣鏗鏘有力的「何必曰利」之語,在今天居然被人當成一種「看似儼然」卻「其心昭著」的博取聲名之語,真不知道老先生會作何感想。

無恆產而有恆心者,惟士為能

名句的誕生

無恆1產而有恆心者,惟士為能。若民,則無恆產,因無恆心。苟無恆心,放2辟3,邪侈4,無不為已。及陷於罪,然後從而刑5之,是罔6民也。

———梁惠王章句上

完全讀懂名句

1﹒恆:常、一定的。2﹒放:放蕩。3﹒辟:同「僻」,與「邪」同義。4﹒侈:不依制度、胡行亂為。5﹒刑:動詞,加以刑罰。6﹒罔:同「網」,羅網之意,此處意指張網羅織、陷百姓於絕路。

沒有穩定的資產作為生活保證,卻又要求保持良好的道德品質,恐怕只有賢達之人才能做到這點。一般的民眾,假如沒有穩定的資產收入,便會心神動搖。一旦心神動搖,便會放縱、驕奢、奸詐、欺騙,無所不為。等人們真的犯了罪,國家便用嚴峻的刑罰加以懲罰,這其實等於是國家張網故意去引導民眾犯錯而後又逮捕他們。

名句的故事

孟子對齊宣王的「王道」課程,以分析當時的大勢為始,以具體的實施細則為終。

當其時,天下像齊國一樣方圓千里的共有九個國家,齊國只佔其中的九分之一,想單靠一個國家的軍事力量去讓其餘八個國家臣服,自然是痴人說夢。正因如此,所以孟子的遊說之辭———讓天下做官的人都在齊國朝廷有立足之地、讓天下種田的人都想在齊國的土地上耕種、讓四方的商人都想在齊國的城市裡做生意、讓旅行的人都想走在齊國的大道上、讓天下痛恨自己國君的人都跑來向齊宣王訴苦……在極大的程度上讓齊宣王看到了希望,也造成了他心中對以「仁政」一統天下的嚮往。

至此,齊宣王已幾乎完全接受了孟子的遊說,因此便開始虛心地請教,希望孟子能將「仁政」該如何施行的方式一五一十告知他。眼見自己的「遊說」工作已具成效,孟子自然毫無保留地將自己的想法一一道出,而這其中最關鍵的一個前提便是:讓老百姓保有自己固定的財產。因為人民沒有固定的財產,就不會有固定的道德追求,而沒有了道德追求,便會胡作非為,造成社會的不安定。

「溫飽」,可以說是人類最基本的生存需求與權利,若連這種最基本的權利都喪失,要求道德未免太苛刻。我們都知道,孟子一向提倡「性善」,也就是認為世上所有人本性都是純善的,但這其實只是一種理念。因為若在生活都不得溫飽之時,還要求堅守個人的道德操守,不僅過於苛刻,也是一種不實際的幻想,所以在這一點上,孟老夫子還是看得相當透徹的。

歷久彌新說名句

孟子「有恆產才有恆心」的說法,雖然無法概括社會動蕩的所有原因,但卻足以說明某些確實存在的問題。《管子·牧民》篇中所提及的「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之說,便與孟子的觀點相契合,皆是認為若能先滿足百姓的溫飽問題,那麼許多社會問題也有可能迎刃而解。

古希臘時代的哲人亞里士多德曾說過,中產階級不發達是政治不穩定的根源。因為當中產階級弱小無力並且組織很差時,國家就會分裂為窮人和富人,由於二者是天然的敵人,所以在政治上往往會互相排斥,很難妥協,並由此導致社會的不穩定。並且他還發現,古希臘民主的發達與中產階級的崛起有很大關係。

姑且不論東西方政治體制的差異,但孟子與亞里士多德至少在「財富的平均分配足以維持社會穩定」這點上,看法是相類似的。

時至今日,孟子當年的觀點依然讓不少領導人深記在心。就像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先生,他在擔任新加坡總理之初,著實為國民缺乏國民意識而苦惱不已。有一天,當他苦苦思索治國之道時,突然看見一個男人拚命地追趕一扇被颱風刮跑的門板。這個畫面讓李光耀先生突然間有所體悟:這個男人家的門板能被風颳走,顯然是個窮人,一個窮人為了一扇門板都能如此拚命,假如他有更多的家產,那一定會為維護這個國家而拚命。從此,李光耀明白自己的使命就是要讓每個新加坡人都積累起財富,都有一棟美好的房子,如此一來,國家方能走向安定。

除了用在治國之道上,孟子「有恆產才有恆心」的觀點也被不少人拿來作為「高薪養廉」也就是培養廉正官員的一個基本論點。因為這些人認為「高薪」可以「養廉」,只要能提供給官員優裕的生活條件,必能讓官員們「不必」去犯某些罪惡。

當然,高薪是否真能養廉,而多高的薪水才能養廉都讓人莫衷一是,但領導者在制訂國策計劃時,能不以自己的利益為前提,而先由富國、富民的角度出發,絕對會是全民之福祉、治國之良策。

如知其非義,斯速已矣,何待來年

名句的誕生

孟子曰:「今有人日攘1其鄰之雞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請損2之,月攘一雞,以待來年,然後已。』如知其非義,斯速已矣,何待來年。」

———滕文公章句下

完全讀懂名句

1﹒攘:侵佔。2﹒損:減少。

孟子說:「有一個小偷,每天都偷抓一隻鄰人養的雞,有人勸告他說:『這不是君子應該做的事情。』小偷便回答:『那先讓我減少好了,我改成每月只偷一隻雞,明年才完全不偷雞。』一個人如果知道自己的行為是不對的,就應該馬上改正,為什麼需要等到明年呢?」

名句的故事

長篇大論的說教,有時候不如一個短篇的寓言故事,更可以發揮說理的功效。戰國時代遊說之風盛行,國君如何消化、吸收這麼多策士的長篇大道呢?就是運用通俗易懂的寓言故事。我們不要以為孟子總是出口成章、非天地君親師不談,他可是一個說故事的高手!

當時宋國大夫戴盈之跟孟子談論治理國家的問題。孟子提出稅捐之於百姓的負擔,可能過重了些,戴盈之也認為這是事實。他便對孟子表示:「要僅僅徵收十分之一的田賦,以及免去關卡和市場的稅捐,這兩項政策今年還不可能實行。這樣好了,今年先稍微減輕一些稅額,明年再來停止這些稅收。」

孟子是聰明人,馬上就聽出戴盈之只是在說場面話,想要敷衍他,他並沒有戳破對方的意圖,隨即想了一個故事:有一個小偷,每天都偷抓一隻鄰人養的雞,有人勸告他說:「這不是君子應該做的事情。」小偷聽了之後覺得很有道理,但是沒有把握改掉這個毛病,便對朋友說:「那先讓我減少好了,我改成每月只偷一隻雞,明年才完全不偷雞。」如果已經知道這樣是不對的,就應該馬上改正,為什麼需要等到明年呢?戴盈之聽完之後,知道孟子是在嘲諷他,不禁感到羞愧,很快地向孟子告辭了。

歷久彌新說名句

孟子的寓言故事生動幽默,聽起來荒唐,卻是我們人性的真實寫照。後人便用「月攘一雞」,形容一個人沒有痛改前非的決心,寧可姑息自己的毛病。例如朱熹《朱子語類·卷十三》記載:「今人多是安於所不安。做些事,明知事不好,只說恁地也不妨,正所謂『月攘一雞,以待來年』者也。」世人的習慣就是明明知道有問題的事情,也會先安慰自己沒關係,等晚一點再改過來就好。

清人包世臣在《復桂蘇州第二書》中,談論漕運管理問題,特別是關於請託、賄賂等行為的杜絕。他建議:「然而世臣在新喻辦漕,恪遵漕運則例,禁絕浮勒﹔此時為閣下謀,仍不外於浮勒,月攘一雞。論者必譏其不恕,然審時度勢,非此斷不能行。」浮勒就是濫收賦稅的意思。包世臣以為,要禁絕請託、賄賂,要先從漕政賦稅的減免開始做起,而且是「月攘一雞」慢慢地減少。由於「上行下效」的關係,政府既然敢收這麼多的稅捐,下面的人當然也敢開口要錢,所以要移風易俗,就要先從漕政的制度改革起。

宋朝文人蘇轍在《繳駁青苗法疏》文中談及宋朝「熙寧變法」中「青苗法」的施行問題。他說:「青苗之事,乃猶因舊稍加損益,欲行

人生哲理經典語錄100句:無恆產而有恆心者,惟士為能

臂徐徐、月攘一雞之道。」原來,蘇轍認為宋神宗、王安石實施青苗法,只是先把舊制內容稍作修正後就實施,就好像「月攘一雞」的方式一樣,是不可能有效果的;因此他認為不如不要施行青苗法。可見,政府實行政策必須要審時度勢,避免「月攘一雞」的弊端,才不會有「如知其非義,斯速已矣,何待來年」的笑話出現。

最近新聞播出,為了防止詐騙集團繼續利用金融卡轉賬的手段騙取錢財,因此規定即日起金融卡轉賬每戶每天限一萬元,這個消息一釋出,遭到不少反對的聲浪,因為這樣會妨礙到有人繳交上萬元以上的信用卡費。雖然這是政府對人民的美意,然而,民間的反應是:這樣的限制,只能讓歹徒由「日攘一雞」變成「月攘一雞」而已。正本清源之道應該是打擊罪犯、消弭詐騙才對啊!

悅賢不能舉,又不能養也,可謂悅賢乎

名句的誕生

曰:「繆公1之於子思2也,亟3問4,亟饋5鼎肉6。子思不悅7。於卒8也,摽9使者出諸大門之外,北面稽首10再拜而不受。曰:『今而後知君之犬馬畜伋11。』蓋自是台12無饋也。悅賢不能舉13,又不能養也,可謂悅賢乎?」

———萬章章句下

完全讀懂名句

1﹒繆公:名顯,魯繆公是魯國國君。2﹒子思:姓孔,名伋,字子思,孔子之孫,孟子之師。3﹒亟:音jì,屢次、每每。4﹒問:問候。5﹒饋:音kuì,致贈、贈送。6﹒鼎肉:熟肉。7﹒悅:高興。8﹒卒:最後,末了。9﹒摽:音biāo,揮之使離去。10﹒稽首:稽首,古代跪拜禮,行禮時兩手拱至地,頭至手,不觸及地。11﹒畜伋:飼養。12﹒台:始。13﹒舉:用。

孟子說:「魯繆公對於子思,多次問候,多次贈送肉食。子思很不高興。最後,把繆公派來的人趕出大門外,面朝北跪下磕頭,然後拱手拜了兩拜,拒絕接受禮物,說:『如今才知道君王是把我當犬馬一樣畜養的。』從此以後,繆公就沒再給子思送東西了。喜愛賢士,卻既不提拔任用他,又不能按恰當的方式供養他,能說是喜愛賢士嗎?」

名句的故事

萬章是孟子的學生,他很喜歡質疑究竟聖賢是不是真的聖賢。曾問過孟子為何舜娶妻未事先稟告父母?當處處想殺他的弟弟過世時,舜的眼淚是真的還是假的?孔子怎麼可以住在小人宦官廱疽的家裡?

不過這一次沒有聖賢讓他質疑,他只是很困擾,「如果國君送他禮物,他到底該不該拿呢?」不知道是不是剛好有人送禮物給萬章。不過任何問題都難不倒孟老師,孟子回答說:「如果是周濟救急就可以拿,但如果是賞賜就不能取。」萬章不懂,孟子繼續解釋說:「守門打更的人都有一定的職務,因此靠國君供養,沒有一定的職務而接受上面的賞賜,這是不恭敬的。」

萬章又不放棄,問:「如果是救濟贈送,那麼可以常常拿嗎?」這時,孟子就舉出自己的老師子思的例子來說明,因為剛好魯繆公就常常送肉食給子思。第一次,子思感激地接受了,並禮貌地道謝。第二次,還是行禮如儀。到了第三次,子思就不大高興,把使者趕出門。

為什麼子思會不大高興呢?原因是他覺得魯繆公光是養他,卻不任用他、叫他做事,這種對待方式,就像在對待牛羊一樣,只是在飼養家畜,而不是當成人才在尊敬與使用。

不知道萬章心裡是不是很想收下禮物,因此他還是不放棄:「那麼國君想要供養君子,應該怎樣做才算是適宜的供養呢?」孟子就舉出堯對於舜的例子:「堯派自己的九個兒子去侍奉舜,把兩個女兒嫁給他,百官、牛羊、糧食都齊備,在田野中供養他,然後提拔他,讓他居於很高的職位。所以說,這是天子諸侯尊敬賢人的正確方法。」不過,要像堯對待舜一樣,這樣的禮物才能接受,恐怕沒幾個人可以得到。

歷久彌新說名句

「悅賢而不能舉」,輕則喪失一名人才,重則可能種下日後國破家亡的悲慘命運。戰國時著名的政治家商鞅年輕時在魏國宰相公孫痤門下當家臣。公叔痤夙知商鞅胸懷韜略,志向高遠,不是甘居人下之輩,日後必定大有作為。一日,公孫痤向前來探視的魏惠王舉薦商鞅,可是魏惠王對商鞅一點都不感興趣。於是,公叔痤只好面色凝重地說:「如果您老確定不任用公孫鞅(商鞅的本名),就請把他殺掉吧,千萬不能讓他出我魏國之境,因為恐日後此人成為魏國大患。」魏惠王只是點點頭,隨即離去。

魏惠王一走,公孫痤又後悔了,急忙召見商鞅,叫他趕緊逃命。衛鞅聽完緣由,一副不以為然的樣子:「他都不能聽您的話任用我,又怎麼可能聽您的話殺了我呢?」果不其然,惠王一離開就對身旁的侍臣說:「公叔痤病糊塗了,可悲啊,居然要我把國家大事託付給一個家臣公孫鞅,真是太荒謬了!」後來公孫痤死後,魏惠王果然既不任用商鞅,也不殺他,就讓他懸置在那裡。

後來秦國的秦孝公上台,發布求賢令。商鞅聽到消息,頭也不回地西奔而去。之後果然成為秦國的宰相,大展抱負,在很短的時間內就把秦國變成一個超級強國。而命運羅盤的指針終於指回魏國,魏國成為秦國覬覦的對象,商鞅率領大軍壓境,魏國一敗塗地,不得不割地求合。這時魏惠王才想起公叔痤的先見之明,而後悔當初「既不悅賢又不能舉」!

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

名句的誕生

孔子曰:「德之流行,速於置郵1而傳命。」當今之時,萬乘之國行仁政,民之悅之,猶解倒懸2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時為然。

———公孫丑章句上

完全讀懂名句

1﹒置郵:置和郵都是名詞,相當於後代的驛站,這裡指傳遞之意。2﹒倒懸:倒轉吊起,比喻困苦。

孔子說:「道德的流行,比驛站傳遞政令還要迅速。」現在這個時候,若擁有一萬輛兵車的大國能施行仁政,那老百姓心中的開心,就如同倒吊的人被解救出來時一樣。所以,只做古人一半的事,便可以得到雙倍於古人的功績,也只有這個時候才行啊!

名句的故事

在孟子的時代,雖然群雄爭霸,但是其中最有潛力與實力的,莫過於齊國。

在夏、商、周三代的極盛時期,領土範圍都沒有超過千里,可當時齊國的領地卻早已不只千里,並且四境之內雞犬相聞、人口繁多、軍力強盛,不用擔心鄰國的入侵,也不必刻意去擴張領土。

正因為此,所以孟子認為此時的齊國已具備了稱霸天下的條件,只要能在國內施行仁政,將齊國百姓安和樂利、衣食無缺的情況讓人知曉,自然四方鄰國都會心悅誠服地前來歸順,根本不需再花費一兵一卒。所謂的「事半功倍」,就是若齊國施行「仁政」所能得到的最大功效。

就是看到了齊國的勢不可當,也難怪孟子對那位有眾多小毛病的齊宣王寄予厚望,多次對他闡述行仁政的重要性與迫切性。畢竟在一個將成氣候又孺子可教的君王身上下工夫,總比四處遊說眾多尚不成氣候又沒誠意的君主、「亂槍打鳥」的方式來得有效率。

由孟子的言語及行為來看,重點培養齊宣王確實是他親身施行「事半功倍」的有效範例,在分析既有情勢、把握機會以及精確對症下藥這幾點上,孟子可是一點不含糊。

歷久彌新說名句

自孟子說出「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時為然」之語後,「事半功倍」便成為一個著名的成語,意指費力少而功效大,並被後人廣泛地運用著。例如《官場現形記》第二十四回:「倘若我找著這個姑子,托他經手,一定事半功倍。」歸根究底,講的就是所謂的「效率問題」。

但其實要達成「事半功倍」還有一個重要的前提,那就是要具備觀察、分析情勢的清晰頭腦,如此一來才能把握住最好的出手時機,讓想達成的目標順利完成。

與「事半功倍」相反的恰恰便是「事倍功半」,也就是在費了更多的時間與精力後,但所收穫的結果還不如平常的一半。之所以如此,一方面自然是因為沒有看清形勢,另一方面則由於辦事的方法錯誤,致使工作效率受到影響,西方俗諺:「get twice the result with half the effort」,也是表達同樣的意思。

在求學期間,「事半功倍」是相當重要的一件事,因此大家應該找出最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以及最佳的學習時間點,如此一來,才能以最少的時間達成最高的讀書效率。

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

名句的誕生

孟子曰:「魚,我所欲1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2,舍3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告子章句上

完全讀懂名句

1﹒欲:期望、希求。2﹒兼:同時、一起。3﹒舍:放棄。

孟子說:「魚是我喜歡吃的,熊掌也是我喜歡吃的;如果不能兩樣都吃,我就捨棄魚而吃熊掌。生命是我想擁有的,正義也是我想擁有的;如果不能兩樣都擁有,我就捨棄生命而堅持正義。」

名句的故事

在本篇名句里,孟子討論如何做選擇的問題。到底是生命比較重要,還是義理比較重要?喜歡講嚴肅大道理的孟子,卻常常能夠利用生動活潑的比喻,來傳達他的想法。這次他用的比喻是魚和熊掌這兩種食物。

他說:「魚是我喜歡吃的,熊掌也是我喜歡吃的;如果不能兩樣都吃,我就捨棄魚而吃熊掌。生命是我想擁有的,正義也是我想擁有的;如果不能兩樣都擁有,我就捨棄生命而堅持正義。」

不知道魚與熊掌是否真是孟子最愛的食物,也不知道為什麼不能既吃魚又吃熊掌。總之「魚與熊掌」的抉擇,已經成為歷史上最有名的難題。但是孟子的重點不是在於食物的選擇,孟子想強調的是「捨生取義」———正義比生命更重要的概念。他認為不義之財、不義之食,是寧可餓死窮死,都不可以拿的。

歷久彌新說名句

人生的複雜就在於必須有所取捨、必須做選擇。不僅在中國有「魚與熊掌」的抉擇。在西方也有:「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

孟子主張要選擇熊掌放棄魚、要選擇仁義放棄生命,《禮記》裡面曾記載一個故事,不知道算不算是「捨生而取義」呢?

齊國遭到饑荒,黔敖準備了食物在路邊賑濟饑民。一個人飢餓不堪地走過來,黔敖連忙左手端飯、右手端湯沖那人喊道:「喂!過來吃!」那人瞪著眼睛對黔敖說:「我正因為不吃嗟來之食才餓成這個樣子!」儘管黔敖再三向他道歉,那人仍然堅決不吃,直到餓死。

「捨生取義」是一種選擇,人每天都要面臨各式各樣的選擇、決定。不只人有選擇的困擾,動物也有。《伊索寓言》記載了關於一匹馬的選擇的故事。

從前,有個人趕著一匹馬和一頭驢子上路。路途中,驢子對馬說:「求求你,我快不行了,我快累壞了。如果你能幫我分擔一點東西,就能救我一命。」馬選擇拒絕。後來,驢子就精疲力竭而倒地、一命嗚呼。於是,主人就把所有的貨物,包括那張驢子皮,都放在馬背上。這時,馬悲傷地說:「真是悔不當初!早知道我就做另外一個選擇了。現在不但得馱上全部的貨物,還又多加了一張驢皮。」不只動物,很多人也常常自以為是,自以為做了最聰明的算計與選擇,結果卻是「聰明反被聰明誤」。

位卑而言高,罪也

名句的誕生

孟子曰:「仕1非為貧也,而有時乎為貧;娶妻非為養也,而有時乎為養。為貧者,辭2尊居卑,辭富居貧。辭尊居卑,辭富居貧,惡乎宜乎?抱關3擊柝4。孔子嘗為委吏5矣,曰:『會計當而已矣。』嘗為乘田6矣,曰:『牛羊茁壯長而已矣。』位卑而言高,罪也。立乎人之本朝7而道不行,恥也。」

———萬章章句下

完全讀懂名句

1﹒仕:做官。2﹒辭:拒絕,辭卻。3﹒抱關:守門的小卒。4﹒擊柝:打更;柝,tuò,指打更用的梆子。5﹒委吏:管倉庫的小吏。6﹒乘田:管苑囿的小吏,負責牲畜的飼養和放牧。7﹒本朝:朝廷。

孟子說:「做官不是因為貧窮,但有時也是因為貧窮;娶妻不是為了孝養父母,但有時也是為了孝養父母。因為貧窮而做官的,便應該拒絕高官而做小官;拒絕高薪而只受薄祿。不做大官做小官,不要高薪要薄祿,做什麼比較合適呢?比如說做守門打更一類的小吏。孔子曾經做過管理倉庫的小吏,說道:『出入的賬目清楚了。』又曾經做過管理牲畜的小吏,說道:『牛羊都長得很壯實。』地位低下卻議論朝廷大事,這是罪過;身在朝廷做官而不能實現自己的抱負,這是恥辱。」

名句的故事

在一個官僚層級體制中,每個人有一個角色與位置,「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守門打更的不能去打仗,打仗的不能去收稅,收稅的不能去看病,看病的不能去當皇帝。孔子嚴守這個分際,當他管理倉庫時,他每天會說的話就只是:「出入的賬目清楚了。」當他去照顧牲畜時,他就說:「牛羊都壯實了。」

孟子認為,處於低下的位置,卻去發表上位者的言論(位卑而言高),是一種罪過。至於那些「位高而言卑」的人,身處於上面的重要位置,卻盡說一些不重要、不認真的話,也就是孟子所說的,身在朝廷做官卻不能實現自己的抱負,孟子認為,這也是一種罪過。身處高位的人,他的責任與影響力更為重大,如果不能好好扮演、發揮自己的角色、任務,將使整個社會人民都受其牽累,因此是一種更大的罪過。所以,孟子認為如果身居高位卻未能抱持理想抱負,未能有所發揮,那麼最好就只當一個小官,影響力有限,危害也就不至於太大。

因此孟子才說:「因為貧窮,而不是因為抱負而做官的,便應該拒絕高官而做小官;拒絕高薪而只受薄祿。」現在,「位卑言高」已經變成一句常用的成語,謂在下位者而議論高官主管的政事,比喻超越本分而議論。

歷久彌新說名句

姑且不論「位卑而言高」是否是一道德上的罪,但可以肯定的是,在法律上,它確實是一真實存在的罪。清朝乾隆時期,有一位官員叫做盧家元,他治官認真,持身嚴謹,以「下濟蒼生」、讓百姓安居樂業為施政的目標,因此甚得百姓愛戴與尊敬。他曾經被委派監督興修黃河防汛工程,不顧自己已66歲的高齡,多次帶領下屬實地勘察,認真審定施工方案,親自深入築堤工地現場,督促工期進展和工程質量,全心全意地投入修堤防汛之中。經他監督修築的防洪大堤,不但品質優良,牢實堅固,而且還節省白銀幾萬兩。

盧家元為官清正,先後三次向朝廷上萬言書,抨擊時政,怒斥貪腐,情詞激切,被朝廷以「位卑言高」之罪,革職並下貶到關外。後來因為大學士朱王圭的力保,道光帝才下詔特赦盧家元「位卑言高」之罪,並晉陞為宜昌知府。

而宋朝的愛國大詩人陸遊也曾說:「位卑未敢忘憂國。」如果「位卑言高」是不好的,但是至少相較於「位高而不知所云」,後者的責任與可能的罪過,是遠遠大於前者的。其實只要一個社會每個人都能夠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不管位卑位高都能各言其言,如此一來,國家社會便能運作順利。

關於「在什麼位置,說什麼話」,有這樣一個故事:春秋時期的齊景公得了腎炎,已經數十日卧床不起了。某天晚上,他突然夢見自己與兩個太陽搏鬥,結果敗下陣來,驚醒後嚇出一身冷汗。

第二天,晏子來拜見齊景公。齊景公將這個夢告訴晏子,並害怕地說道:「這是不是我要死了的先兆呢?」晏子想了想,就建議齊景公召一個占夢人進宮,聽聽他是如何解這個夢。

而占夢人進宮後的回答是:「您所患的腎病屬陰,而雙日屬陽,一陰當然難敵二陽,這個夢說明您的病很快就會好了。」齊景公聽完,大喜過望。由於擔心焦慮不再,加之合理用藥和改善飲食,不出數日,果然病就好了。

為此,他決定重賞占夢人。可是占夢人卻對齊景公說:「這不是我的功勞,是晏子教我這樣說的。」齊景公又決定重賞晏子,而晏子則說:「我的話只有由占夢人來講,才有效果;如果是我直接來說,大王一定不肯相信。所以,這件事應該是占夢人的功勞,而不能記在我的名下。」

宰相就是宰相,占夢人就是占夢人。什麼角色說什麼台詞,一齣戲才能完成。

位卑而言高,罪也

名句的誕生

孟子曰:「仕1非為貧也,而有時乎為貧;娶妻非為養也,而有時乎為養。為貧者,辭2尊居卑,辭富居貧。辭尊居卑,辭富居貧,惡乎宜乎?抱關3擊柝4。孔子嘗為委吏5矣,曰:『會計當而已矣。』嘗為乘田6矣,曰:『牛羊茁壯長而已矣。』位卑而言高,罪也。立乎人之本朝7而道不行,恥也。」

———萬章章句下

完全讀懂名句

1﹒仕:做官。2﹒辭:拒絕,辭卻。3﹒抱關:守門的小卒。4﹒擊柝:打更;柝,tuò,指打更用的梆子。5﹒委吏:管倉庫的小吏。6﹒乘田:管苑囿的小吏,負責牲畜的飼養和放牧。7﹒本朝:朝廷。

孟子說:「做官不是因為貧窮,但有時也是因為貧窮;娶妻不是為了孝養父母,但有時也是為了孝養父母。因為貧窮而做官的,便應該拒絕高官而做小官;拒絕高薪而只受薄祿。不做大官做小官,不要高薪要薄祿,做什麼比較合適呢?比如說做守門打更一類的小吏。孔子曾經做過管理倉庫的小吏,說道:『出入的賬目清楚了。』又曾經做過管理牲畜的小吏,說道:『牛羊都長得很壯實。』地位低下卻議論朝廷大事,這是罪過;身在朝廷做官而不能實現自己的抱負,這是恥辱。」

名句的故事

在一個官僚層級體制中,每個人有一個角色與位置,「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守門打更的不能去打仗,打仗的不能去收稅,收稅的不能去看病,看病的不能去當皇帝。孔子嚴守這個分際,當他管理倉庫時,他每天會說的話就只是:「出入的賬目清楚了。」當他去照顧牲畜時,他就說:「牛羊都壯實了。」

孟子認為,處於低下的位置,卻去發表上位者的言論(位卑而言高),是一種罪過。至於那些「位高而言卑」的人,身處於上面的重要位置,卻盡說一些不重要、不認真的話,也就是孟子所說的,身在朝廷做官卻不能實現自己的抱負,孟子認為,這也是一種罪過。身處高位的人,他的責任與影響力更為重大,如果不能好好扮演、發揮自己的角色、任務,將使整個社會人民都受其牽累,因此是一種更大的罪過。所以,孟子認為如果身居高位卻未能抱持理想抱負,未能有所發揮,那麼最好就只當一個小官,影響力有限,危害也就不至於太大。

因此孟子才說:「因為貧窮,而不是因為抱負而做官的,便應該拒絕高官而做小官;拒絕高薪而只受薄祿。」現在,「位卑言高」已經變成一句常用的成語,謂在下位者而議論高官主管的政事,比喻超越本分而議論。

歷久彌新說名句

姑且不論「位卑而言高」是否是一道德上的罪,但可以肯定的是,在法律上,它確實是一真實存在的罪。清朝乾隆時期,有一位官員叫做盧家元,他治官認真,持身嚴謹,以「下濟蒼生」、讓百姓安居樂業為施政的目標,因此甚得百姓愛戴與尊敬。他曾經被委派監督興修黃河防汛工程,不顧自己已66歲的高齡,多次帶領下屬實地勘察,認真審定施工方案,親自深入築堤工地現場,督促工期進展和工程質量,全心全意地投入修堤防汛之中。經他監督修築的防洪大堤,不但品質優良,牢實堅固,而且還節省白銀幾萬兩。

盧家元為官清正,先後三次向朝廷上萬言書,抨擊時政,怒斥貪腐,情詞激切,被朝廷以「位卑言高」之罪,革職並下貶到關外。後來因為大學士朱王圭的力保,道光帝才下詔特赦盧家元「位卑言高」之罪,並晉陞為宜昌知府。

而宋朝的愛國大詩人陸遊也曾說:「位卑未敢忘憂國。」如果「位卑言高」是不好的,但是至少相較於「位高而不知所云」,後者的責任與可能的罪過,是遠遠大於前者的。其實只要一個社會每個人都能夠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不管位卑位高都能各言其言,如此一來,國家社會便能運作順利。

關於「在什麼位置,說什麼話」,有這樣一個故事:春秋時期的齊景公得了腎炎,已經數十日卧床不起了。某天晚上,他突然夢見自己與兩個太陽搏鬥,結果敗下陣來,驚醒後嚇出一身冷汗。

第二天,晏子來拜見齊景公。齊景公將這個夢告訴晏子,並害怕地說道:「這是不是我要死了的先兆呢?」晏子想了想,就建議齊景公召一個占夢人進宮,聽聽他是如何解這個夢。

而占夢人進宮後的回答是:「您所患的腎病屬陰,而雙日屬陽,一陰當然難敵二陽,這個夢說明您的病很快就會好了。」齊景公聽完,大喜過望。由於擔心焦慮不再,加之合理用藥和改善飲食,不出數日,果然病就好了。

為此,他決定重賞占夢人。可是占夢人卻對齊景公說:「這不是我的功勞,是晏子教我這樣說的。」齊景公又決定重賞晏子,而晏子則說:「我的話只有由占夢人來講,才有效果;如果是我直接來說,大王一定不肯相信。所以,這件事應該是占夢人的功勞,而不能記在我的名下。」

宰相就是宰相,占夢人就是占夢人。什麼角色說什麼台詞,一齣戲才能完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