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一個調理慢性咽炎的千年秘方,它只有4味主葯,是如何做到的?

一個調理慢性咽炎的千年秘方,它只有4味主葯,是如何做到的?

中醫自古就有「百病多因痰作祟」的觀點,也有「百病多郁」的說法,意思是痰證和郁證都能誕生出一些疑難雜症。那麼,假如痰證與郁證結合在一起,會怎麼樣?這兩種結合起來,的確會誕生更多的疑難雜症。假如這兩種病邪結合在一起,最輕的癥狀是什麼?估計許多人並不是很清楚。痰郁相結,變生諸症,最輕者莫過於「咯之不出,咽之不下,狀如炙臠」的一種病症,類似於現代醫學所說的咽神經官能症、慢性咽炎等病症。

這種病症其實有一個學名,名喚「梅核氣」,為什麼叫這個名字?顧名思義,就是喉嚨中彷彿有一枚梅核卡在其中,讓你咽喉里感覺有個東西堵在那裡,咳又咳不出來,咽也咽不下去,猶如一小塊干肉塞在那裡,一旦出現這種癥狀,那種莫名的煩躁感就會湧上心頭。面對這種情況,如果不能將堵在咽喉里的這塊「干肉」也好,「梅核」也好給弄出來,真的難解心頭之恨。

對於這個癥狀其實早在張仲景時代就有了調理的配方,但是歷經千年,卻又有一個由張仲景的經方演變而來的時方,對於這種情況也有較好的作用。這個方子就是記錄在《太平惠民和劑局方》里的四氣湯。這個方子其實有好幾個名字,比如有叫厚朴半夏湯的,有叫大七氣湯的,還有叫七氣湯的,但是不管它叫什麼,都無法掩蓋它行氣散結、化痰降逆的強大功效。

四七湯由「半夏五兩、茯苓四兩、紫蘇葉二兩、厚朴三兩」組成,將這些葯做成粗末,每次服用四錢(相當於現代的12g),煎煮的時候加入生薑7片、大棗1枚,用水150毫升,煎至90毫升,去除藥渣,趁熱服用。這個方子的適應證是如何的呢?據《局方》記載,「治喜、怒、悲、思、憂、恐、驚之氣,結成痰涎,狀如破絮,或如梅核,在咽喉之間,咯不出,咽不下,此七氣所為也。或中脘痞滿,氣不舒快,或痰涎壅盛,上氣喘急,或因痰飲中結,嘔逆噁心,並宜服之」。

這個方子其實是由《金匱要略》半夏厚朴湯(半夏一升,厚朴三兩,茯苓四兩,生薑五兩,干蘇葉二兩)演化而來,兩個方子的不同之處在於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劑量上的變化,半夏厚朴湯的半夏劑量為一升(約等於現代的200毫升),而四七湯中半夏劑量只有五兩(約等於現代的150g),半夏厚朴湯中的生薑是五兩,而四七湯的生薑是7片;二是半夏厚朴湯是主葯五味葯,而四七湯主葯是四味葯,雖然煎服時加入生薑、大棗,主要是起到引葯的作用。

說到這裡,也許會有人覺得很奇怪,明明就是在張仲景的半夏厚朴湯中加了一味大棗,為何要改名為四七湯呢?究竟有何深意?其實,這裡的四七湯是有它的獨特含義的。因為這個方子主葯是4味,而主要作用是治理七氣鬱結,所以稱之為四七湯。那麼這個方子的奇妙之處究竟是什麼呢?這個方子以半夏為君葯,主要起到化痰散結、降逆和胃的作用;厚朴為臣葯,主要起到下氣除滿,還能協助半夏散結降逆;茯苓為佐葯,主要起到滲濕健脾的作用,還能協助半夏化痰;紫蘇葉為佐葯,主要起到芳香行氣、理肺舒肝的作用,還能幫助厚朴起到行氣寬胸、宣通鬱結的作用;生薑為佐使葯,辛溫散結、和胃止嘔,還能制約半夏的毒性;大棗為佐使葯,主要起到益氣和中、潤燥緩急的作用。

全方辛甘苦同用,辛以行氣散結、甘以潤燥緩急、苦以燥濕降逆,這樣一來,鬱氣得疏、痰涎得化,痰氣鬱結的梅核氣就藥到病除了。當然,《局方》記載,如果妊娠惡阻患者,也可酌情使用四七湯。如果痰郁互結證,加之思慮過度,導致「陰陽不分,清濁相干,小便白濁」等症,可以「用此葯下青州白圓子,最為切當」。在臨床運用時,仍需根據病情酌情加減化裁。

【本文由「金蘭中醫學社」新媒體原創出品,圖片來源於網路。作者金蘭,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金蘭中醫學社 的精彩文章:

中醫脈學千古不傳之秘:為什麼28脈要用場景模擬的表達方式?
脈學宗師告訴你:脈診有不可言傳的說法,沒悟性,難以學會脈診

TAG:金蘭中醫學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