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火神派」創始人鄭欽安,一張4味葯的方子,巧妙調理陽虛與痰濕

「火神派」創始人鄭欽安,一張4味葯的方子,巧妙調理陽虛與痰濕

在古代的中醫里,曾有許多奇妙的名詞,會讓人迷惑不解。比如中風、中氣、中痰這些名詞,乍一看知道是啥意思嗎?當然,中風現在估計很多人都知道了,因為這個病名中醫與西醫的描述基本一致(現代醫學對中風的稱呼有個學名,名喚「腦卒中」)。那麼,中氣又是一種什麼疾病?《證治要訣》指出:「中氣因內傷氣逆為病,痰濕昏塞,牙關緊急,但七情皆能使人中,因怒而中尤多。」那麼,中痰呢?在《證治匯補》一書中對中痰的病因和癥狀有過描述,大致是該病由濕痰、痰熱生風而致病,臨床上常以卒然暈厥、昏迷、喉有痰聲,舌本強直,肢體不用,脈弦滑、洪滑等症為主。

然而火神派鼻祖鄭欽安卻對中痰這種癥狀有獨特的認識,而且還有一個比較經典的方劑。那就是姜附茯半湯。這個方子由「生薑二兩取汁,附子一兩,茯苓八錢,半夏七錢(清代一錢等於3g)」4味葯組成。對於姜附茯半湯的作用,鄭欽安解釋道,姜附茯半湯這個方子,主要的作用是「回陽降逆、行水化痰」,至於方葯配伍,則是「夫生薑辛熱,宣散壅滯之寒。附子性烈純陽,可救後天之火種,真火復盛,陰寒之氣立消。佐茯苓健脾行水,水者,痰之本也,水去而痰自不作,況又得半夏之降逆化痰,痰涎化盡。」

從這裡不難看出,在鄭欽安看來,中痰這種疾病實際上是由陽氣虛弱導致的,陽氣虛弱就會導致脾胃中宮的健運之力微弱,中宮的陰氣就會偏勝,陰氣過於偏勝,就會導致脾胃的轉輸失職,這樣水谷的濕氣就會與內在的陰邪相互「勾結」,從而形成痰涎,如果陽氣微弱的時間過久,就會導致寒痰上涌,堵塞清陽之竅(也就是頭部),這樣往往會出現突然昏倒的癥狀,也就是中痰的癥狀。

那麼,鄭欽安這麼簡單的四味葯,為什麼會起到這麼奇妙的作用呢?主要還是在於配伍,除了鄭欽安自己的解釋外,其實方中還有另外一層意思。方中生薑、半夏、茯苓這三味葯組合在一起是不是感覺有點很熟悉?沒錯,這就是二陳湯去陳皮、甘草、烏梅,儘管少了二陳湯的另外三味葯,但卻依然有溫化寒痰的作用。

姜附茯半湯中其實最妙的中藥是附子,附子炮製後,具有溫陽救逆、化水行氣的作用。但也有很多人認為此方犯了中醫「十八反」的禁忌,認為附子與半夏是反葯。但「本草名言十八反,半蔞貝蘞及攻烏」,說的是烏頭,並非附子。李時珍在《本草綱目》里說,「附烏頭而生者為附子,如子附母也」,意思是附子是烏頭的孩子;從植物學上來說,的確附子是毛茛科植物烏頭Aconitum carmichaelii Debx的子根的加工品。但以此來說明二者相反似乎邏輯上存在漏洞。這就好比甲跟乙有仇恨,那麼甲跟乙的孩子,或者乙跟甲的孩子一定也有仇恨,這個從邏輯上並沒有說服力。

縱觀古代名醫,許多名醫都用過半夏與附子的配伍,比如孫思邈的大茯苓丸、《局方》的渫白丸、 竇材的附子半夏湯、危亦林的大省風湯,陳士鐸的洗心湯,這些都有附子與半夏的配伍。這些醫家要說層次不夠的話,張仲景的層次夠不夠?《金匱要略》中治療脾胃虛寒、水濕內停所導致的腹滿痛嘔吐證,運用的方子是附子粳米湯,這個方子中就有附子與半夏的配伍。而且葉橘泉認為該方的奇妙之處就在於「附子半夏相伍」,還指出「二者缺一,效即不佳」。正如葉俏波,鄧中甲[1]在《附子與半夏、瓜蔞配伍應用源流考》一文中指出,「附子反半夏、瓜蔞之說欠妥,有待進一步深入研究探討,以更好地將兩者運用於臨床」。

【參考文獻】

[1]葉俏波,鄧中甲.附子與半夏、瓜蔞配伍應用源流考.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J].2011.8(13):148-150.

【本文由「金蘭中醫學社」新媒體原創出品,圖片來源於網路。作者金蘭,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金蘭中醫學社 的精彩文章:

脈診傳奇:指下脈象28種,在臨床診脈時該如何提綱掣領呢?
經方傳奇,這個治療急性脘腹痛的良方,張仲景:其實婦女最先受用

TAG:金蘭中醫學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