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書法是有標準的,也應該有標準!

書法是有標準的,也應該有標準!

特約評改人:錢玉清(中國書協書法培訓中心教授,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特聘教授,2011—2012年書法報·書法海選「蘭亭諸子」獲獎書家)

陳學志 行書關山中堂 規格138cm×69cm

陳學志作品評語:該作是一件純行書作品,作者有一定臨古基礎,用筆、結字基本合法,章法布局、落款鈐印也基本合度,是一件較完整且雅緻的作品。

但作品的藝術性,即藝術感染力尚顯不足,少了一點創作主體情感因素的介入。

自古以來,行書相對於其他書體,優秀、經典碑帖的存世量更多一些,所以,取挹的資料更多、學習的範圍更廣、選擇的空間更大。但代代相傳,歷史已交給了我們評判書法作品歷史地位和審美價值一把亘古不變的標尺,那就是作品的藝術性。

該作法源漫漶、造字乖蹇、氣息卑弱、活力不足,這即是缺乏藝術性的表現,作者好似在讀書,而不是在朗誦,情感寡淡,精神乏力。

其他問題還有:一、不知是版本問題還是作者抄錄不慎,文詞多處差錯,「塞」應為「魚」、「書」應為「塵」、「傍」應為「夢」。二、「夢」「難」等字行法有誤。

建議作者以後應更多地關注作品景象的營造,塊面的組合,空間的布置,字勢的揖讓,點線的態度,行氣的聚散,使作品生動、活潑起來,增強藝術表現力。

經典解讀

燦若霄漢的《黃州寒食帖》

錢玉清

《寒食帖》全稱《黃州寒食詩帖》,被譽為天下第三大行書。是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年)蘇軾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時,也就是到黃州第三年的寒食節所作的兩首遣興詩,以行書寫就。詩中意象陰霾,渲染出一種沉鬱凄然的氣氛,自敘其來黃州三年生活清貧,時運不濟的惆悵心境,讀來令人哀惋嘆惜。

該帖筆致沉著,點畫豐腴,真行相間,一派自然,天真爛漫之趣盈溢全篇。節奏始緩漸快,字體由小及大,筆調自細變粗。情緒的起伏通過筆墨的宣洩體現出來,跌宕振發,幽邃壯美,恣肆飛揚,痛快淋漓,當為「蘇書第一」。黃庭堅云:「東坡此詩似李太白,猶恐太白有未到處。此書兼顏魯公、楊少師、李西台筆意。試使東坡復為之,未必及此。它日東坡或見此書,應笑我於無佛處稱尊也。」明張丑在《清河書畫舫》稱此帖為「當屬最勝」。

《寒食帖》確為東坡「無意於佳乃佳」的神來佳構,結字或大或小、或長或扁,用筆或中或側、或粗或細,行距或松或緊、或開或合,富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特別是「年」「中」「葦」「紙」的四豎,雖均使用懸針筆法,然長短不一,粗細各異,參差錯落,極具變化,為作品增添了動感和美感,強化了趣味性和藝術性。正所謂「出新意於法度之中,寄妙理於豪放之外」。

《黃州寒食帖》

示範作品

臨《黃州寒食帖》橫幅 規格31.5cm×96cm

(本文源於網路,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法雜談 的精彩文章:

文徵明小楷《琴賦》,筆力堅實,沉勁入骨!
學習書法只有一個辦法,只要方法正確,你也能做到

TAG:書法雜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