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三年暴漲1700%,AMD面臨拐點

三年暴漲1700%,AMD面臨拐點

三年暴漲1700%,AMD面臨拐點

2019年7月18日,AMD(超威半導體)最終股價以單價33美元收盤。

單看這個數字並不是很稀奇,但對比2016年2月的1.83美元,你就能感受到它漲的有多瘋狂,整整三年,大漲1700%!這在整個半導體界都是十分傳奇的存在。

三年暴漲1700%,AMD面臨拐點

AMD過去三年的股價走勢

這三年AMD到底經歷了什麼?

AMD股價暴漲的內因

在進入一路暴漲的2016年之前,AMD其實處在一個非常尷尬的位置上。

根據IC Insight數據顯示,在2013年,AMD營收為52億美元,排名全球第12大半導體廠,超過第16名的聯發科。但市值卻僅有600億台幣左右,不到聯發科的十分之一,其股價光兩個月就跌了38%,其營收在過去九季衰退了45%,趁你病要你命是半導體界的生存法則,當時,它PC處理器方面不如英特爾(Intel)、手機市場又無法切入,核心產品繪圖晶元也被英偉達(NVIDIA)越拉越遠。

就在這時,蘇姿豐(Lisa Su)上任了,連升三級,成為AMD總裁兼首席執行官。她是AMD 45年歷史上首位女性CEO,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關於她,曾有業內人士給出這樣的評語:「說蘇博士再造AMD也不為過。」

三年暴漲1700%,AMD面臨拐點

AMD CEO 蘇姿豐

她的到來究竟會給AMD帶來什麼?

事實上,在蘇姿豐上任不到一周的時間裡,就對AMD進行了一場大刀闊斧式的改革,提出三大戰略:一、打造偉大的產品;二、加強與客戶和合作夥伴的關係;三、簡化運營,快速投入市場 。在她看來,AMD是一家以創新見長的公司。

在此之前,AMD因收購ATi後決策失誤而導致產線全面潰敗,不僅被英特爾吊著打,與圖顯巨頭英偉達也展開了漫長而焦灼的競爭。在CPU和GPU兩條線上分別與不同的強敵競爭,使其身心俱疲。據相關數據顯示,2007-2016年,AMD在PC晶元市場中份額從23%降至10%以下;伺服器晶元方面,AMD的市場份額已經不足1%。與此同時,整個PC市場萎縮的速度超過了所有人預期,而取代PC的移動革命基本上跟AMD擦肩而過。AMD已經連續虧損了5年,2015年收入觸底時堪堪不到40億美元,和2011年的高點相比下跌了39%,AMD岌岌可危。

但新的產品策略來了,AMD不再把PC作為唯一的收入,其嵌入式以及半定製業務成為了最成功也最賺錢的業務,彌補了AMD在CPU和GPU上的損失,使其稍稍能夠喘口氣。

同時在GPU方面,AMD於2015年9月成立Radeon Technologies Group(簡稱RTG)新部門著手開發更有競爭力的GPU產品,技術大牛Raj Koduri成為RTG業務主管,創造了之後大火的Polaris家族GPU,Polaris架構用上了第四代GCN核心及FinFET工藝,14nm工藝之下能耗比十分優秀,成功幫助AMD的獨顯市場份額從20%提至30%,AMD的股價也隨之大漲。

據百度百科資料顯示,2017年1月5日,AMD公布Radeon VEGA GPU架構初步細節。Radeon VEGA架構規劃和設計超過5年,和傳統GPU架構相比,Radeon VEGA為PC遊戲、專業設計和機器智能開啟全新可能。VEGA GPU架構是 AMD 重新進入高端顯卡市場重要且關鍵的產品。

今年,AMD處理器正式進入7nm時代。在AMD五月份的股東大會上,蘇姿豐提到這樣一句話:「在遊戲領域,我們在2月份推出了Radeon VII GPU,成功回歸高端市場,我們有望今年晚些時候為主流市場推出下一代Navi GPU」,預示今年下半年,AMD將會推出基於7nm工藝Navi新構架的GPU。

而CPU方面,AMD也在醞釀一款讓它能夠重新出現在大眾面前的產品,這款產品必須擁有與老對手英特爾有一戰之力的優勢。在此之前,AMD就想過走差異化路線,為了在高端市場與英特爾分一杯羹,它準備從多核心、性價比、整合平台等方面入手,因此在2011年,AMD曾經打造過一款名叫「推土機」的桌面處理器,著重核顯部分,正好擊中了Intel的軟肋——GPU技術較弱,但最終失敗了。

這一次他們重整旗鼓,準備開發一種新的架構——Zen,在他們的預期中,這款新的處理器架構必須在高端桌面市場有足夠的競爭力,而且至少要比挖掘機的IPC高40%。Zen架構是一次真正從底層開始完全重新設計的CPU架構,性能、能效並重,單線程、多線程、能效都可以媲美Intel Skylake/Kaby Lake,它的基本構件是核心複合體(CCX):四核為一個單元,同時跑八個線程,恰好印證了AMD在桌面處理器的設計上對多核多線程的信仰。它將被廣泛用於高性能台式機、伺服器、筆記本和嵌入式系統等眾多市場,並計劃率先應用在代號為「Summit Ridge」的高性能台式機處理器中。

在當時,英特爾最新的處理器是Kaby Lake,但Kaby Lake只有雙核和四核,有些有同時多線程(SMT)而有些沒有。想要四核以上你就只能回到前一代處理器架構-Broadwell。

對於多線程密集的工作來說,Zen與Broadwell性能不相上下;對於依賴AVX或存儲帶寬的工作來說,Zen具有壓倒性優勢,當然最重要的是,與英特爾1049美元的晶元相比,AMD只需要499美元,將物廉價美髮揮得淋漓盡致。

2017年,採用Zen架構的全新銳龍(Ryzen)系列CPU讓AMD重拾業界領導者的風範,它讓主流級CPU結束了長達十年的四核八線程時代。銳龍雖然主頻不如酷睿i7,但是憑藉著高性價比的八核心,讓Intel在主流級CPU上從四核八線程到六核十二線程,再到八核十六線程,讓用戶意識到,主流價格也可以用到八核處理器。AMD終於能夠抬起頭來,與英特爾爭高低。為此,蘇姿豐也曾公開表示,這將讓AMD在高端處理器市場和英特爾回到同一起跑線。

基於全新的Zen架構的還有AMD同年推出的霄龍(EPYC)系列處理,與英特爾的至強系列處理爭奪伺服器市場,當時英特爾在這個價值172億美元的領域佔據了99%的份額。在AMD驍龍發布時的宣傳片中,AMD直接杠上英特爾:「從前人們以為英特爾至強是最好的伺服器解決方案,現在,是時候重新考慮這個問題了。」

初代霄龍發布之時,曾被嘲笑為「膠水多核」,英特爾認為別看它核心多,多核之間相互掣肘,極為影響整體功能發揮,,絕大多數媒體也都認為AMD想在短時刻那追上英特爾至強還有相當長的一段路要走。然而不過僅僅一年,7納米工藝的突破和zen2架構的出現讓這一可能成為了實際。可以說,2017年霄龍第一代EPYC的橫空出世,成為了AMD正式重返伺服器市場的標誌。

對AMD來說,2017年是一個產品大年,契合了蘇姿豐縮短運營,快速投入市場的策略,從而通過發布不同的產品去佔領不同價位的終端市場。因為AMD深知,沒有時間再拖延了,十年偃旗息鼓只為今天的一步登天。

走進2018年,鑒於英特爾本應在2015年開始上線的10nm工藝已經延期3年,業界唱衰摩爾定律的言論開始不斷增多。而就在這時,AMD的老朋友格芯宣布7nm工藝研發無限延期,退出先進位程的競爭行列,一時之間引起嘩然,這也讓AMD倍感困擾,因為該公司全新的Zen2處理器和Vega/Navi顯卡GPU晶元都將採用7nm工藝。好在AMD迅速作出反應,轉投了台積電懷抱,其實在第二代銳龍生產之時,AMD就已經腳踏兩隻船,同時採用兩家代工,因此作出這樣的決策也算預料之中。一直以來,格芯工藝水平都略遜於台積電和三星,這次AMD轉投台積電將會使其產品性能變得更加強大。

AMD股價暴漲的外因

分析一件事情不能只看其自身,正如文學史上評價一個人必須放在時代背景里一樣,推進AMD這些年飛速發展的不僅有其自身的原因同時還有恰到好處的外因。

2015年是AMD最苦的一年,收入觸底,各項業務市場份額急速下降,蘇姿豐想要成功轉型又談何容易,這時候英特爾業務停滯了,可謂「雪中送炭」,將大好機會拱手相讓。

具體情況是這樣的,2015年年中,英特爾承認其10納米製造工藝延期,無法按預期在當年年底前實現量產,因此不得不延長14納米Skylake處理器架構生命周期,並在2016年在提交給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的文件中提到停止採用「Tick-Tock」處理器升級周期,轉而更換為處理器研發周期三步戰略,即製程工藝(PROCESS)-架構更新(ARCHITECTURE)-優化(OPTIMIZATION),這樣一來,產品的升級及更新周期將大幅延長。

更加糟糕的是,在隨後幾年的發布會裡面,英特爾公司通常通過發布一些功能上與舊產品差不多,但某些方面稍微優勢或改進的晶元來應付廣大用戶群體。晶元工藝上沒啥進展,性能跑分方面也沒什麼優勢,價格卻比AMD更貴,讓人們開始對英特爾公司感到失望,並對他這種過分的技術儲備的行為感到不滿。

英特爾還在努力耕耘10nm工藝之時,AMD因為投入台積電的懷抱已經率先推測出更先進的7nm工藝產品,晶元廉價強大。根據多個市場機構的調研報告顯示,AMD銳龍處理器在近期比英特爾酷睿更受消費者歡迎。在日本,去年10月份兩者的出貨比例分別為72.1%(英特爾):27.9%(AMD);而在今年6月份英特爾的已經被AMD反超,達到49.5%(英特爾):50.5%(AMD)。

當然不僅是擠牙膏似的產品發布拖累英特爾,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其始終對移動業務市場不死心。

此前,英特爾曾用X86架構的處理器衝擊過手機市場,最終折戟沉沙。後英特爾X86處理器轉向了平板市場,通過高額補貼平板廠商,基於Atom處理器的平板也曾經遍地開花,使得英特爾一度成為僅次於蘋果的第二大平板處理器廠商,但是平板市場也不行了,虧本的策略不可能一直持續。

在與高通分手不到兩年時間裡,蘋果找了英特爾做手機基帶晶元的供應商,因此英特爾在5G基帶市場與高通開始競爭,但最終沒有成功,隨著蘋果與高通的和解,英特爾也正式宣布退出5G基帶晶元市場。

在移動市場,英特爾不但沒有作出什麼成績,反而花了大量的時間,精力和金錢,這也讓AMD有了可趁之機。

近日英特爾的首席執行官司睿博承認,近年來,該公司一直在試圖升級打造新一代處理器,但由於計划過於激進,出現了一些重大延誤,反而給競爭對手創造了機會,讓它們在個人電腦晶元市場上佔據了更多的份額。

人工智慧的火熱,也讓同時擁有CPU和GPU的AMD擁有了前所未有的機會。

在業界有這樣一種說法,2017年是人工智慧技術改革的元年。無論是否準確,大眾開始知道AI也確實是那年開始的,在這次人工智慧熱潮中的重點就是深度學習。

2016 年以前, AMD 在深度學習方面幾乎是一片空白,相對於 Intel 與 NVIDIA 早有布局來說,顯得有些後知後覺。但 2017 年之後, AMD 已經成為重要性不下於 Intel 與 NVIDIA 的深度學習方案供應商之一。這其中經歷了什麼?

在2016年,AMD推出了採用VEGA架構的首款GPU,它不是專業卡也不是遊戲卡,而是主打深度學習的加速卡,其名為Radeon Instinct MI25,這也是AMD頭一次為加速卡單獨開闢一個系列。Radeon Instinct MI25擁有64組NCU單元,換算過來就是4096個SP流處理器,配合16GB的HBM2顯存,顯存帶寬高達484 GB/s,半精度浮點性能有了很大進步,達到了24.6TFLOP,而單精度也有12.3TFLOPS,而Radeon Instinct MI25在性能上高出NVIDIA TITAN X Pascal約46%。

Radeon Instinct其實準確說來是一個完整的體系,底層基於新的硬體加速卡,結合ROCm開源軟體平台(支持x86/ARM/Power平台並可導入CUDA應用),再輔以優化的機器學習和深度學習框架、應用,可廣泛服務於雲、大規模數據中心、金融服務、能源、自動駕駛等領域。Radeon Instinct系列的誕生表明AMD也要緊跟時代潮流,全面進軍機器智能和人工智慧的市場。

2017年6月,AMD正式發布了採用VEGA架構的首款專業卡——Radeon Vega Frontier Edition,這款卡瞄準的用戶是科學家,內容創造者和開發者,專門為那些先進設計、遊戲開發和深度學習演算法而設計。這款產品在測試中甚至可以領先NVIDIA TITAN Xp約172%,比NVIDIA Tesla P100快最多33%,性能非常強悍。延續一貫的性價比路線,以低價打動了不少客戶的心。

在 PC 市場無後顧之憂後, AMD在深度學習市場也在不斷追趕對手,並且獲得了不錯的成績。

AMD面臨新拐點?

大漲1700%,拿下50%市場份額,AMD最近風頭很盛。但intel的的幡然醒悟似乎讓AMD面臨新拐點?

在今年5月份的投資會議上,Intel宣布了新一代製程工藝路線圖,14nm工藝(對標台積電10nm)會繼續充實產能,10nm工藝(對標台積電7nm)6月份已經進行量產並將在今年年底上架,7nm工藝預計將於2021年上市。

據媒體報道,10nm的首發平台是Ice Lake處理器,而其他消費級、伺服器級的10nm工藝產品需要等到今年年底或者明年才能推出。同時Intel的製程工藝路線圖顯示:7nm工藝將在2021年推出,與10nm工藝相比,Intel 7nm工藝處理器的晶體管密度翻倍,設計複雜程度降低了4倍,但每瓦性能提升了20%。

不僅如此,英特爾還準備發力GPU市場,7月18日,思睿博在《財富》雜誌組織的財富全球大會上回應了英特爾在獨立顯卡領域的相關布局,將與英偉達展開競爭,此前該市場一直是AMD與英偉達的二人轉。

據相關消息報道,英特爾計劃在2020年進入獨立GPU市場,對標NVIDIA和AMD等產品。自該消息出台以來,英特爾已經挖來了AMD不少員工。AMD前首席架構師Jim Keller,前任高級營銷總監Chris Hook,RTG的全球技術營銷高級經理Antal Tungler以及Radeon技術集團的前負責人Rade Koudhuri都赫然在列。在過去的五年中,AMD被陸陸續續挖走不少人才。

還是在今年,英特爾披露了一連串最新封裝技術,多方位提升自己的晶元實力。英特爾之前提出的 Foveros 全新的 3D 封裝技術,就已經讓市場十分驚艷。日前又在舊金山登場的 SEMICON West 中,分享 了3 項重大封裝的全新技術架構:Co-EMIB、全方位互連(ODI)和多模I/O (MDIO),這些新技術通過將多個模組拼接成一個處理器,實現了全新的設計。為了以封裝技術全面大反攻,也大力藉助「小晶元」( chiplet )概念,讓存儲和運算晶元能以不同組合堆疊。當然,AMD也有chiplet這樣的技術,但和擁有獨立晶圓廠的英特爾來說,AMD方面就少落下風。。

在全球伺服器用GPU市場上,根據天風證券之前的測算,英偉達佔據高達96%的市場份額,而AMD僅僅只有4%,英偉達幾乎擁有壓倒性的優勢,這也可以看出,其實AMD在行業競爭中面臨的競爭壓力越來越大。況且其核心技術7nm工藝至今仍未落地,又對上醒過來的英特爾。

由此看來,AMD還能一路高歌么?

*免責聲明:本文由作者原創。文章內容系作者個人觀點,半導體行業觀察轉載僅為了傳達一種不同的觀點,不代表半導體行業觀察對該觀點贊同或支持,如果有任何異議,歡迎聯繫半導體行業觀察。

今天是《半導體行業觀察》為您分享的第2014期內容,歡迎關注

三年暴漲1700%,AMD面臨拐點

2019半導體行業資料合集 長期有效!

半導體行業觀察

半導體第一垂直媒體

實時 專業 原創 深度

華為|台積電|江北新區|三星|IC|AI|博世|ARM

回復 投稿,看《如何成為「半導體行業觀察」的一員 》

回復 搜索,還能輕鬆找到其他你感興趣的文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半導體行業觀察 的精彩文章:

推動IC設計革命的七大EDA技術工具|半導體行業觀察
關於晶體管的微縮,IMEC是這樣看的

TAG:半導體行業觀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