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法國小鎮上的這個中國紀念館,來得並不容易

法國小鎮上的這個中國紀念館,來得並不容易

東方網·縱相新聞記者 程靖 許明 汪鵬翀

王培文來自中國杭州,上世紀80年代因求學來到了法國。在法國,她結識了法國人歐立佛,相愛、結婚,她也於1993年搬到了蒙達爾紀。

目前,64歲的王培文在蒙達爾紀森林中學擔任中文教師,而在教學之餘,她擔任蒙達爾紀旅法勤工儉學紀念館的館長。從接觸到這段歷史,到紀念館2016年正式向公眾開放,王培文走過了二十多年的時間。

王培文在紀念館講解中國青年留法勤工儉學歷史故事 圖:縱相新聞

王培文回憶說,剛來蒙達爾紀的時候,發現中國使館的官員經常到這個地方來,法國人有時會拿一些當地報道給她看,偶然在街上也碰到過一些中國留學生來探訪,便漸漸地了解到了這裡的故事。「以前我知道『中國青年留法勤工儉學』,但不知道具體在哪裡,史料里提到的有蒙達尼、蒙達爾紀、蒙塔日,其實都是一個地方。後來我查了資料,才確認(留法勤工儉學地之一)是蒙達爾紀。」

得知了蒙達爾紀與中國的淵源後,王培文與丈夫歐立佛一起追蹤了20年代中國革命家在蒙達爾紀的足跡,做了大量的資料收集和早期中國共產黨人足跡的走訪工作。

2001年,蒙達爾紀市長換屆選舉,王培文說,當時新上任的政府對中國不是非常友好,對中國到訪的團體態度總是冷冰冰,「我當時在想,是否能成立一個沒有政治傾向的組織,於是就成立了蒙達爾紀法中友好協會。現在很多法國人,包括一些市長啊、區長啊都是我們的會員。」

2004年,在王培文的組織下,蒙達爾紀法中友好協會在當地辦了勤工儉學歷史展覽。當時王培文想到,蒙塔爾紀這個城市沒有什麼變化,上百年來的老房子都留在這裡,當年勤工儉學青年住過的男生宿舍、女生宿舍都仍在使用,何不把1920年代的蒙達爾紀重新展示出來?

圖:蒙達爾紀勤工儉學紀念館

於是在2005年,她便和同事們一起,把老革命人曾經生活過的地方都加上了地標。過去,上海電視台來蒙達爾紀拍攝過一部紀錄片叫做《偉大的足跡》,於是這條旅遊線就被命名為「偉大的足跡」,供遊客探訪勤工儉學青年們當年走過的路。

中國青年曾求學、居住的蒙達爾紀男子公學 圖:縱相新聞

蒙達爾紀市內的李石曾故居 圖:縱相新聞

王培文回憶道,很多遊客來了以後,都問她有沒有一個地方可以回顧整段歷史,於是自己就有了建立紀念館的想法。

而建立紀念館卻沒有那麼容易。阻力首先來自法國人。王培文回憶道,一開始向蒙達爾紀市提出建立紀念館的想法時,當年的第一副市長並不太願意。

但在王培文的努力下,事情漸漸有了轉機。他們在開辦了勤工儉學歷史展覽後,在中法文化年上將這個項目提了出來,得到了當年三任中國駐法國大使趙進軍、孔泉大使,以及後來翟雋大使的支持。

2012年,法中友協租下了如今已成為紀念館的這座房子,100年前它曾是勤工儉學青年們的住所。當時友協希望能買下這座房子,但過程比較波折。後來,王培文見到了當時的湖南省省長杜家毫。杜家毫是上海人,由於上海對中國共產黨的早期活動貢獻很大,不僅曾召開過中共一大,從前這些勤工儉學的青年赴法國也是從上海坐船出發,如今上海的黃浦碼頭還留有當年勤工儉學的學生名單。

上海黃浦碼頭 圖源:網路

因此,杜家毫「對這個比較敏銳」。王培文回憶道,杜家毫曾說,「蒙達爾紀是中國在法國的紅色基因所在地。如果要建紀念館,那麼這個地方無論如何也要買下來。」

2014年,這座房產終於被買了下來,「有了他毫不猶豫的支持,我們就利用了這個機會,把這裡變成了不論是面向法國人也好、中國人也好的一個回顧歷史的場所。」王培文對東方網·縱相新聞記者說。

王培文等人的努力也打動了蒙達爾紀市政府。如今,蒙達爾紀不僅有「偉大的足跡」旅遊路線,有了一家紀念館,有了鄧小平廣場,也有了「紀念勤工儉學100周年」的紀念碑。記者看到,在到蒙達爾紀,來紀念館探訪的遊客絡繹不絕。

勤工儉學100周年紀念碑 圖:縱相新聞

記者探訪紀念館的這天,恰逢一個中國考察團來蒙達爾紀考察,王培文就像「導遊」,如數家珍地向訪客們介紹鄧小平在此求學打工的故事、蔡和森和向警予的革命愛情故事、葛健豪作為小腳女人卻勇敢留法的故事……如今,做過上百次的講解,王培文對這段歷史爛熟於心,能隨時道出很多的歷史細節。

王培文說,平時來紀念館探訪的法國人比較多,很多人都感嘆於「這麼珍貴的歷史我們過去竟然不知道?」而紀念館的存在也讓更多法國人得以一探這段歷史。

王培文介紹,得益於蒙達爾紀的紅色資源,當地中學的中文國際班的歷史課大綱也有了旅法勤工儉學這一段內容。「中文國際班的師生每年都會來紀念館參觀,也會做一些相關的作業。」

紀念館內向警予、蔡和森等人的圖文介紹 圖:縱相新聞

據了解,法國的中小學歷史課都有關於中國歷史的內容,小學學習的是中國古代史,初中學習的是舊民主主義時代的歷史,而高中則學習的是1949年以後的歷史。王培文說,不僅中文國際班的師生會來,即使是當地不學中文的學生,歷史老師、地理老師也會帶著他們來參觀。

當年那些青年為什麼選擇法國?王培文回憶道,她曾看到有一位勤工儉學的青年給家人寫信:「法國人非常的熱情、好客,和英國人的傲慢、德國人的冷漠完全不一樣,這個國家讓我們很感動。」

王培文認為,當年勤工儉學的青年們之所以在蒙達爾紀醞釀了那一場偉大的革命,和這個城市本身也有很大的關係。「這裡(蒙達爾紀)和巴黎不一樣,巴黎是個國際化的城市,在巴黎我們能看到中國城和很多中國商店。而在蒙達爾紀,哪有這些?在這裡生活的人,都是和當地人融合成一片。人到一個社會中去,會發現每個民族都有它的優勢和不足,也許外人更容易看得到,只要看到了就很快能夠吸取其長處。」

王培文認為,法蘭西民族熱情奔放,嚮往自由、享受生活的理念和中國人非常相似,因此中國人能自然而然地在法國發現不少共通之處。

「共和國的概念是從法國來的。在過去,法國有舊貴族和平民的階級之分,但法國大革命以後,人人都是平等的。對於一個崇尚自由、平等和博愛的國家,對於當時中國青年的理想是非常欣賞、也非常容易接受的。100年前的中國青年們能想到改變(積貧積弱)的現狀,將國家變成共和制,有膽量,也有這個概念——怎樣才能改變中國,我想和法國大革命的影響,和在法融入當地人的生活,都是有關係的。」

她說,建立紀念館的初衷,首先是對歷史遺產的保護。「在法國這麼遙遠的地方,在這麼小的一個城市,和中國共產黨的建立有如此密切的關係。在習近平總書記提到『不忘初心』之後,我覺得更要了解這段歷史,了解過去是為了了解我們的現在和未來。」

她認為,如果這段歷史被人遺忘,「那真的是太遺憾了。」

勤工儉學青年合影 圖源:百度百科

「100年前,那麼多(勤工儉學的)青年人為了改變中國、改變世界。100年過去了,他們確實改變了中國。」王培文認為,當今世界的政治格局中心已經逐漸向東方傾斜,100年前那些年輕人的思想和變革,確實改變了世界。

「所有的年輕人都希望進步。與現在大多數為了個人前途的留學生不同,那些勤工儉學的學生就是為了國家的進步。回國後,那些學生有多少人在革命中付出了他們年輕的生命,為什麼100年前的學生有那些進步思想,我們這個時代還有沒有這樣的人?」

她希望這段歷史能讓將來的年輕人有所思考,「為什麼100年前的年輕人會這樣想,而現在的年輕人是另一種想法?現在中國在世界上的地位越來越高,現在要比過去更明確:我們能夠做什麼,還能讓中國更進步,並且引導世界更進步?」

結束採訪的時候,王培文的聲音已經因為用嗓過度有些嘶啞,但她告訴記者,自己由於兼任著法中友協和紀念館的工作,接下來還有很多事情要做,十分忙碌。她看著紀念館內電梯里的白牆,告訴記者,他們打算在這裡做一些裝飾,讓紀念館的內景更加豐富。

紀念館內部 圖:縱相新聞

法國的夏天白晝很長。儘管探訪結束時已經接近傍晚,紀念館外的陽光依舊猛烈,王培文女士也匆匆趕往她的下一個工作日程。我們也相信,在有心人的堅持和努力下,蒙達爾紀和中國的這段歷史會在人們的心中重新煥發出光彩。

旅法青年曾求學、住宿的蒙達爾紀女子公學 圖:縱相新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縱相新聞 的精彩文章:

用了37年的姓是錯的,45名村民集體改姓
翠西再「約戰」,劉欣凌晨回應:約可以,端午過後再談

TAG:縱相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