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經常做家務和不做家務的孩子,20年後差異明顯,值得父母警惕

經常做家務和不做家務的孩子,20年後差異明顯,值得父母警惕

文|文兒

之前在電視節目上看到一個片段,一名學生向媽媽表示心聲,希望以後媽媽不要再讓自己做家務了。媽媽回應他說家務是每個家庭成員的事,是應盡的責任,孩子反駁說別的同學家長都沒這麼要求,何況自己的功課很忙。媽媽就說別人不做是別人家的事,功課忙是自己的事,家務也是應做的事,要學會合理安排時間。這位媽媽最後拒絕了孩子的請求,孩子也表示對媽媽的回應表示同意,不再反駁。

這是我見過的最堅持自己意見的媽媽,很多父母現在都會避免讓孩子在家裡接觸家務活兒,認為這都是大人該做的,孩子搞好學習就夠了。可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學習方式有很多種,不是只有在課堂上,在書本里,生活中的經歷給孩子帶來的成長也相當重要。斯坦福大學做過一次實驗調查,就發現經常做家務和不做家務的孩子,20年後差異明顯,從小就做一些瑣碎的家務的孩子,長大明顯更有成就,這個調查值得父母警惕。

做家務和不做家務的孩子有什麼區別?

解決問題的能力更強

父母認為讓孩子做「家務」就是簡單地「幹活兒」,認為除了耽誤孩子學習時間,沒什麼別的用,弄不好還可能把碗打了,把水灑了。但是家務活不只是用力氣幹活,在訓練孩子做家務的過程中,其實是在培養孩子的協調能力和思考解決事情的能力。孩子並不像大人對於生活已經有了充足的經驗,他的一切行為都是在實驗,在摸索,同時也在激發大腦潛能。做成一件事之後孩子會明白要怎麼做才能更便捷,更完美,長大後在動腦筋解決問題方面也比別人更有方法,更願意去思考。

責任感和參與感更強

家務活是一個家庭中培養全家人成員意識的重要方式,如果一個家裡只是媽媽或者奶奶整天做家務,孩子就會認為那是本應該媽媽或奶奶做的,不會與主動參與的意識,在面對家庭責任方面也會更冷漠。日本的小學午餐文化就非常值得學習,全程都是孩子們自己在負責,從拿飯,分飯,吃過飯後整理垃圾進行分類,結尾收拾餐桌洗刷碗筷,孩子在整個流程中感受到勞動的意義。如果在家庭中孩子連力所能及的家務都不做,沒有參與感,就無法產生對家庭和父母的責任感。

怎麼培養孩子做家務

做家務要從小培養,讓孩子認識到這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是自己可以負責的事。有些家長喜歡用獎勵機制激勵孩子做事,但這樣會讓孩子認為這是一件關乎利益的交易,最好是增強孩子參與感,加強過程的感受。讓孩子在勞動中明白生活的道理,不要過於要求結果完美,給孩子鼓勵,在失敗中成長,孩子充分發揮了自己的價值,會更有成就感。

-----------------------

關注【小屁孩兒】,你想了解的兒童心理、親子關係、兒童性格發展、家庭教育、雙商開發,都能在這裡找到答案。

除了原創漫畫文章,我們還會定期給您奉上實用教育小貼士,讓你和孩子的關係更融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屁孩兒 的精彩文章:

家庭幸不幸福,飯桌上一眼就能看出來,誰都瞞不過
為什麼「90後」不想生,「70後」卻搶著生?原因過於真實

TAG:小屁孩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