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一帶一路」上的教育共商與共贏

「一帶一路」上的教育共商與共贏

■2019中國—東盟教育交流周特別報道

7月,貴州迎來了一年一度的中國—東盟教育交流周,迎來了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寮國等東盟國家以及俄羅斯、瑞士、烏茲別克、德國、蒙古等特邀夥伴國的800餘名海外嘉賓,迎來了中國與東盟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更加穩固、長遠的合作與交流。

正在越來越多國家和地域推行的「一帶一路」倡議,與東盟有著天然的聯繫。

東南亞地區自古以來就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樞紐。2013年10月3日,習近平主席在東盟國家印度尼西亞國會發表演講,提出「海上絲綢之路」戰略構想,並指出願同東盟國家共同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同年9月7日,習近平主席在哈薩克納扎爾巴耶夫大學演講中提出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

「一帶一路」倡議的構想由此形成。

新使命:構建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

7月22日上午,優美靈動的泰國傳統舞蹈《查特里》與中國民族舞蹈《錦雞與天鵝》,共同拉開了由中國外交部、教育部、貴州省人民政府共同舉辦的2019中國—東盟教育交流周(以下簡稱「交流周」)的序幕。「深化務實合作、共享發展成果」,本屆交流周圍繞中國—東盟高等教育合作、職業教育合作、學前教育合作、高校創新創業合作、漢語國際教育等主題開展深入研討,探索中國與東盟以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教育、科技、經濟、文化、經貿、旅遊等領域的密切合作。

中國與東盟國家山水相連、人文相通,是好鄰居、好朋友、好夥伴。教育部副部長田學軍出席交流周開幕式並在致辭中指出,自1993年建立戰略夥伴合作關係以來,雙方各領域合作實現了從量的積累到質的飛躍。

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教育在共建「一帶一路」中具有基礎性和先導性作用,雙方的教育交流與合作是推動人文交流的中流砥柱,是促進民心相通的最佳方式。

「教育已經成為泰中合作的重要領域。中國已經成為泰國學生重要的留學目的地。」泰國駐昆明總領館總領事妮媞瓦娣·瑪尼緄在華工作期間,見證了兩國教育密切的交流與合作。她希望,兩國教育合作能夠切實助力泰國4.0政策與東部經濟走廊建設等泰國政府發展經濟的舉措。

當前,在中國與東盟各國大力推動基礎設施建設、經濟提升、科技創新的重任之下,教育的基礎性和先導性作用更加凸顯。

新加坡教育部兼人力部高級政務次長劉燕玲也表示,東盟和中國雙方在旅遊、數字經濟、電子商務等領域進行了多方面實質合作。去年在新加坡通過的《中國—東盟戰略夥伴關係2030年願景》標誌著雙方關係向前邁進了一大步,致力於通過安全、經濟、社會文化、科技等領域的合作加強雙方關係。

今年2月,習近平主席在2019年中國—東盟媒體交流年開幕式的賀信中強調,要共建更為緊密的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這也為中國與東盟的教育交流與合作提出了新要求,賦予了新使命。

新機遇:中國—東盟教育交流更加民間化自主化常態化

今年是中國—東盟教育交流周的第12年。12年來,交流周已經成為中國與東盟教育合作和人文交流的高端平台,成為互學互鑒、合作共贏的堅實橋樑。

「『一帶一路』倡議使得中國與東盟國家的經濟、社會、文化和教育合作得以深化。柬埔寨也迎來了更多來自中國的投資者和在柬埔寨工作的中國朋友,以及中國留學生。」柬埔寨教育體育青年部國務秘書圖維薩索表示,中國與東盟在高等教育合作的深度和廣度,特別是在「一帶一路」倡議下的合作,已經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一帶一路」倡議為中國與東盟的教育交流提供了新的機遇。近年來,中國與東盟及「一帶一路」沿線各國的友誼不斷加深,規模不斷加大,內容不斷豐富,合作不斷深入。

如今,馬來西亞有來自150個國家的17萬多名國際學生,其中大約有18000名學生來自中國。在交流周永久會址的入口處,馬來西亞的9所院校精心布置了展台,尋求與中國相關院校的深度合作。

與此同時,也有越來越多的東盟學生來華留學。據教育部統計,2018年來華留學排在前15位的國家中有5個是東盟國家,分別是泰國28608人、印度尼西亞15050人、寮國14645人、越南11299人、馬來西亞9479人。

教育為進一步深化「一帶一路」倡議提供了智力、人力、技術、文化、情感等多方面的支持。

「除了政府和民間的合作項目,我們也希望創造更多的機會,讓兩國的大學和職業院校的學生可以到新中兩國的企業實習。」劉燕玲建議,讓兩國學生有機會將理論和社會實踐聯繫在一起,近距離地領略兩國卓越企業家的風範,領略兩國獨特的文化,為未來做好更多的準備。

在共敘友誼的交流周上,中國與東盟的教育交流與合作更加民間化、自主化、常態化。

新期盼:探索更多教育交流合作新路徑

「東盟是世界上最大的經濟共同體之一,2000年以來增長快速而穩定,但是缺乏熟練工人是一個發展瓶頸,制約著可持續發展,妨礙著企業在技術進步的環境中保持競爭力。」在緬甸克耶邦發展和社會事務部部長昂覺泰看來,優質人力資源的不足,成為緬甸經濟社會發展的障礙。

根據商務部的統計數據,今年1—6月,「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對華投資額增長8.5%,其中來自東盟的實際投入外資金額同比增長7.2%(含通過自由港投資數據)。投資的增長,需要更強有力的教育支撐。

因此,「務實合作」是本屆交流周的主題,也是國內外院校的期盼。他們希望,教育合作能夠根據當前基礎建設與可持續發展所需,有針對性地培養國際化的技術人才。

2017年「升級」為高職院校的貴州裝備製造職業學院,承辦了交流周中國—馬來西亞大學校長論壇,希望通過服務性參與,助力教師「走出去」。其實,貴州裝備製造職業學院的機械工程、汽車工程、建築工程等傳統優勢專業,也正是東盟很多國家現階段急需的人才培養方向。交流周將幫它找到更加精準的合作夥伴。

從政府牽頭到學校之間自主探索,從學位課程到短期培訓,從專業合作到訂單式培養,從實地學習到遠程互動,如今,中國與東盟各院校的合作形式在創新中不斷豐富。在此基礎上,很多院校代表不約而同地表示,希望建立更多科研人員的學術交流與合作平台,為急需領域聯合培養更多高端人才。

共商與共贏,無論是中國院校還是東盟院校,無論是高等教育還是職業教育,無論是高科技專業還是傳統製造專業,在交流周這個包容互鑒的平台上,根據各自的期盼,創新的火花不斷迸發,就像貴州這樣多彩。

本報貴陽7月22日電

《中國教育報》2019年07月23日第1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智能製造叢書」《製造業知識工程》出版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