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再論馬鐙:漢代騎兵究竟有沒有馬鐙?

再論馬鐙:漢代騎兵究竟有沒有馬鐙?

在古代馬具中,受關注最多、討論最密集的莫過於馬鐙,儘管跟其他馬具相比,這個東西結構簡單、體量不大,一般也沒有特別的裝飾。此前,我們曾經專門介紹過馬鐙的相關知識(見文後鏈接),近來又看到一些朋友針對馬鐙提出新的猜想,對錯如何,見仁見智,但為了越辯越明,覺得還是有必要再來重新申明一些觀點,留待諸君討論。

再論馬鐙:漢代騎兵究竟有沒有馬鐙?


馬鐙的發展邏輯

毋庸置疑,馬鐙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個偉大發明,但馬鐙並不是伴隨著人類馴化馬匹而立即出現的。最初,用於騎乘的馬具非常簡單,騎馬不適且危險,所以人類在使役馬匹時,更多地採用馬車。

再論馬鐙:漢代騎兵究竟有沒有馬鐙?

驏騎

從馴化馬匹到馬鞍出現之前,騎馬時只能採用騎光背馬的「驏騎」,講究一點的,還可以在馬背上鋪一層毯子。比如下圖是距今2600多年的亞述王獵獅浮雕,亞述王所騎的馬以及身後的備用馬,都只是鋪著毯子,既沒有馬鞍也沒有馬鐙。

再論馬鐙:漢代騎兵究竟有沒有馬鐙?

亞述王獵獅浮雕

後來,歐亞草原的游牧人——斯基泰人率先發明了馬鞍,儘管這種馬鞍還是很原始,結構也非常簡單,但比起驏騎,自然還是進步了很多。這種鞍分布範圍極為廣泛,據目前所見的材料,西至黑海地區,東至我國的新疆、北方、中原,都有它的身影。在我國,這種鞍從戰國延續使用到東漢晚期。另外,在這一時期無論是我國還是歐亞草原,都沒有發現跟馬鐙有關的考古遺存。

再論馬鐙:漢代騎兵究竟有沒有馬鐙?

斯基泰人形象

再論馬鐙:漢代騎兵究竟有沒有馬鐙?

新疆出土的原始馬鞍

接下來正式說鐙,很多朋友都會提到湖南長沙西晉墓的青瓷騎馬俑,沒錯,這是全世界學者討論馬鐙都無法繞開的一個重要材料。這批俑從藝術角度看算不得精美,但細節非常到位,而且墓葬年代確定,是西晉惠帝永寧二年,也就是公元302年,距離西晉滅亡還有14年。

再論馬鐙:漢代騎兵究竟有沒有馬鐙?

長沙晉墓出土青瓷騎俑,注意,是青瓷,不是陶

這批騎馬俑上,均配備高橋鞍,部分馬鞍左側懸掛一枚小三角,國內外學者們普遍認為這是最早的馬鐙形象,但這只是單鐙,馬鞍右側並沒有,騎馬人的腳也沒有塞進去,所以推測單鐙只是輔助上馬的,因為高橋鞍比原始馬鞍高,上馬相對困難。

單鐙並不僅僅存在於這樣的模型中,實物也有發現在。

上世紀七十年代,考古工作者在河南安陽發掘了一座十六國早期的墓葬,根據隨葬品推測墓主人為慕容鮮卑。鮮卑人習慣以馬具隨葬,在這座墓里就埋葬了一整套馬具,其中有一副高橋鞍,在高橋鞍的左前方還發現了一枚鎏金銅馬鐙。後來,考古工作者還對這套馬具進行了復原。

再論馬鐙:漢代騎兵究竟有沒有馬鐙?

安陽十六國墓

再論馬鐙:漢代騎兵究竟有沒有馬鐙?

鎏金銅馬鐙

再論馬鐙:漢代騎兵究竟有沒有馬鐙?

安陽十六國墓馬具復原模型

這種馬鐙在慕容鮮卑興起之地——今天的遼寧朝陽、北票一帶還有發現,足以證明單馬鐙確實存在。

在這裡我們還需要注意兩個問題:

  • 1.鮮卑人有用馬具隨葬的習俗,所以相關的考古遺存多,不能以此來輕易否定中原或者南方地區發明馬鐙的可能;
  • 2.根據現有的考古發現,單鐙與後來的雙鐙存在一個短暫的共存期,這也是很正常的現象。

單鐙只能輔助上馬,功能有限,所以很快又出現了成對的雙馬鐙,有了它,不僅上馬方便,騎行時還可藉助它來保持平衡,對交通、戰爭都產生了比較大的影響。目前最早的雙馬鐙證據,是南京象山東晉墓里的陶馬。

再論馬鐙:漢代騎兵究竟有沒有馬鐙?

南京東晉墓出土陶馬

由此,馬鐙的發展邏輯,或者說發展脈絡就比較清楚了:

再論馬鐙:漢代騎兵究竟有沒有馬鐙?



再論馬鐙:漢代騎兵究竟有沒有馬鐙?


漢代有無馬鐙

漢代有沒有馬鐙,是很多朋友關注的一個問題。開宗明義地說,筆者認為以現在的考古材料,是無法證明漢代有馬鐙的

第一,目前所見的漢代考古材料,無論是實物遺存還是壁畫、畫像石、畫像磚、陶俑、銅俑,均沒有馬鐙或者馬鐙的形象。如果只是少量的材料,那麼說服力肯定不強,但這麼多的材料中一個證據都沒有,至少能夠說明,漢代有鐙的可能性不大。

再論馬鐙:漢代騎兵究竟有沒有馬鐙?

西安西漢壁畫墓中的騎射圖像

再論馬鐙:漢代騎兵究竟有沒有馬鐙?

陝西咸陽楊家灣西漢墓出土騎馬俑

再論馬鐙:漢代騎兵究竟有沒有馬鐙?

武威雷台漢墓出土銅騎俑,該墓時代存在爭議,或可晚至西晉,但銅俑符合東漢時期特徵

第二,如前所述,目前所見的最早的單鐙是西晉時期的,這一時期也恰恰是高橋鞍普及的時代。單鐙的出現跟高橋鞍所造成的上馬不便有密不可分的關係。而在漢代,人們使用低矮且沒有硬骨架的原始馬鞍,既不需要鐙,也難以配備鐙。

第三,如果我們承認漢代就有了馬鐙,那麼為何到了西晉,卻回過頭來用更原始的單鐙?

在考古研究當中,不應過於脫離材料去做推測,所謂「有一分材料說一分話」是也。我們不否認,當一種東西發明後,也許需要一段時間才會體現在藝術作品當中,但僅僅根據這個泛泛的認識,把馬鐙的出現時間提得過早,是不嚴謹的,也無法讓人信服。



再論馬鐙:漢代騎兵究竟有沒有馬鐙?

騎行姿態能否證明鐙的有無

有些朋友提出,雖然漢代的藝術形象沒有直接表現出馬鐙,但根據騎行時人的腿腳姿態,仍然可以推測使用了馬鐙。

比如說,用鐙,腿才會彎曲,或者用了鐙,腳跟部位才會更低一些。

在這裡,筆者也就不從畫像石本身的表現精讀有多高來解釋了,只放幾張驏騎的圖片吧。

再論馬鐙:漢代騎兵究竟有沒有馬鐙?

再論馬鐙:漢代騎兵究竟有沒有馬鐙?

照片勝於雄辯,即便我們相信畫像石等藝術形象的精讀堪比照片,然而在現實當中,驏騎時人既可以讓腿彎曲,也可以讓腳跟更低。用騎行的姿態來推測鐙的有無,同樣是缺乏足夠說服力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