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李鴻章家族:李瀚章命好,會當大哥能斂財,只是沒逃出富貴定律

李鴻章家族:李瀚章命好,會當大哥能斂財,只是沒逃出富貴定律

李瀚章是李家長子,比李家老二李鴻章年長兩歲。

雖說李瀚章在學位、官位上都比二弟李鴻章差了一大截,沒有李鴻章那樣的雄才大略,但作為李家六子中的大哥,他還是很有些大哥樣的,尤其對李鴻章而言,關鍵時刻,他做過不少力挺二弟的事。

比起二弟李鴻章一生的跌宕起伏,一張面孔有著兩種模樣——有人視他為再造玄黃之人,有人罵他是誤國賣國之賊,李瀚章一生恰逢其時,平步青雲,波瀾不驚,命好的不得了。

有人說,李瀚章命好,既得益於李家祖父輩積攢下的德行,也得益於他自身圓適的性格和官場智慧。

李鴻章家族:李瀚章命好,會當大哥能斂財,只是沒逃出富貴定律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李鴻章大家族的發跡,閥門是由其父李文安開啟的,經過不止十年的寒窗苦讀,李文安在近四十歲時終於考中了進士,從而將李家從鄉村帶到了京城。

李瀚章讀書的資質雖說不高,但他繼承了父親苦讀書的精神,在二弟李鴻章高中進士兩年後,他也在1849年獲得了拔貢朝考第一等,對於十二年才舉行一次的拔貢朝考來說,這也是相當不容易的。

李瀚章與李鴻章先後拜曾國藩為師,正是這一階段的事,父親李文安的慧眼安排為他們日後發跡奠定了最重要的基石。

有清一朝,拔貢的待遇和進士是沒法比的,進士進的是翰林院,拔貢經過朝考合格後最多只能撈一個知縣。

李瀚章的官場生涯正是從這芝麻官開始的,1851年,因朝中有父親和曾國藩的關係,他被簽分到曾國藩的老家湖南,在永定縣當知縣。

李瀚章在官場的生逢其時,都是太平天國洪秀全間接給他帶來的。1851年,他剛到永定上任,洪秀全就鬧起了太平天國。第二年,他原本要調任益陽任代理知縣,還沒來及上任,太平軍就已打到了長沙城下。

城危之際,湖南巡撫駱秉章急需用人,於是就把李瀚章抓過來,命他率兵把守長沙城的南天門天心閣。苦讀書的人身上都有一股子堅韌勁,李瀚章此前雖然從未打過仗,但堅守城池一角這種差事似乎挺適合他,結果他成功完成任務,雖無顯功,但也得到了朝廷六品銜的獎賞。

這應該是李瀚章一生中唯一一次親上戰陣,隨後他便追隨到曾國藩帳下,干起了糧台後勤的差事。

比起李鴻章一開始的翰林帶兵,狼狽不堪,丟盔棄甲,李家大哥自從投到曾國藩帳下,在糧台後勤任上乾的就很是如魚得水,曾國藩不僅誇他「醇厚明白」,而且很快將他升成了湘軍的後勤總管。

李瀚章穩健持重的步伐對當時的李家意義十分重大。

在當時,李家父子盡數陷在安徽的戰火泥潭中,先有李文安兵敗慘死,後有李鴻章浪戰敗逃,弄到最後連李家祖宅都讓太平軍燒毀了。

可以說,若沒有李瀚章在江西經營出一個大後方,當時的李家老小都不知道往哪裡逃難。

更具意義的是,李鴻章攜帶一家老小投奔大哥就是投奔曾國藩,事實上,李鴻章後來的發跡正是發端於此。

和大哥的精細圓適不同,在曾國藩帳下,李鴻章一來受不了寄人籬下,雄才無法施展開的困境;二來他把自家的前程安危看得比忠心更重要——有這兩個障礙在,註定了他無法跟曾國藩真正的患難與共。

曾國藩陷入祁門之危,李鴻章假意為兵敗的李元度仗義執言,並藉機從曾國藩大營溜掉後,曾國藩就曾說過,李鴻章不可共患難。

雖說不久之後,曾國藩因賞識李鴻章才華,冰釋前嫌,重新接納了李鴻章,但李瀚章的居中彌合也是不可忽略的一個因素。

李鴻章家族:李瀚章命好,會當大哥能斂財,只是沒逃出富貴定律

1862年,李家兩兄弟的鴻運之年。

這一年,曾國藩派李鴻章率領新組建的淮軍去上海借洋助剿太平軍,李鴻章從此一飛衝天;與此同時,曾國藩又派李瀚章去廣東,興辦厘卡,籌集糧響,以接濟正在圍城的曾國荃以及正在浙江征戰的左宗棠。

李鴻章初到上海時,面對太平軍大兵壓境,他初創的「叫花子」淮軍極度缺乏能跟太平軍對陣的軍火。關鍵時刻,又是他大哥李瀚章緊急從香港為他採購了三千支天子號洋槍,若沒有這三千支洋槍,很難想像李鴻章在隨後與太平軍的惡戰中能三戰三捷,一舉成名。

之後,因為太平天國覆滅在即,曾國藩的權勢正如日中天,加之自身攬財的能力一流,李瀚章在李鴻章強勢崛起的同時也迎來了仕途的春天。在曾國藩的提攜下,到廣東的第二年,他即升任廣東按察使,第三年又升任廣東布政使,第四年再進一步直接攀上湖南巡撫的大位,從此名列封疆大吏之列。

客觀地講,單從功業和能力上講,李瀚章長期流連在各省督撫大任上似乎有些牽強,他只所以能有這個造化運勢,前期靠的是曾國藩,後期靠的則是李鴻章。

李文安要是泉下有知的話,一定會倍感欣慰,兄弟二人攜手在晚清官場為李家光宗耀祖,前期大哥護著二弟,後期二弟罩著大哥。

兄弟二人長期佔據督撫大位,而且還有弟走兄接的官場佳話,曾國藩、曾國荃兄弟與之相比,都有些遜色不如。

李家人經營官場,有一點是外人不大清楚的,有人說這很難得,更多的人則說這是李家兄弟的官場智慧。李鴻章掌控北洋,其子女卻少有在北洋實業中撈取油水的,李瀚章在各省管了一輩子錢糧、鹽業,其子女也沒有一個鹽官或者鹽商。

當然,這麼說並不代表李家兄弟就是清官,事實上,李家兄弟身上都有些功利主義的色彩,與直臣、忠臣都有一段距離。李鴻章因為位高權重,其貪腐之名隱藏的比較深,李瀚章官聲沒有那麼顯赫,在湘系陣營中則有四貪之一的污名——


「塗宗瀛偷竊;劉秉璋搶掠;潘鼎新騙詐;李瀚章取之有道。」

李瀚章「不義之財,取之有道」也是一步步修鍊出來的。戰爭年代,在曾國藩手底下管湘軍後勤錢糧時,他是沒條件也沒膽量貪,但到了李鴻章權勢滔天,他自己也成封疆大吏時,李家大哥就沒那麼客氣了。

舉一例。

據說,調任四川總督,途徑四川彭山時,他要求當地縣令置辦灰鼠皮帳四頂、燕窩若干盒。地方縣令備不齊這類高檔貨,哭乞減免,李瀚章硬是不允許,最終拿了筆數量不小的銀子方才走人。

等到如此粗暴直接的事情搞多了,搞成熟了,李瀚章便漸漸摒棄了這種「如盜賊然」的風格,走上了「取之有道」的官場君子路。

李瀚章究竟是怎麼取之有道呢?

簡單說,就是在任上賣官鬻爵,但有一條,李瀚章絕不因此在地方上與其他督撫產生紛爭,尤其對方後台又硬又深時,他懂得把含金量高的官職讓出去,自己去賣次一級的。

為官三十年,因為有此種將心比心的官場「美德」,李瀚章從未以「貪酷」之名參彈過任何人,人送外號「官界佛子」。

李瀚章一生不參彈他人,他人也幾乎沒有來參彈他的,唯有一次例外,那還是因為甲午年後受二弟李鴻章所累。

那一年李瀚章75歲,因籌措軍餉,徵收「闈姓」稅,遭到彈劾。李瀚章知道這是牆倒眾人推,倒也洒脫乾脆,直接回老家,結束了三十年的官場生涯。

回到老家,李瀚章為子孫後代計,只干兩件事,使勁買地,一共買了四萬多畝,此外就是給兒子們蓋大宅院,少的三進,多的五進、七進。

所以說,「半個安徽是李家」,「宰相合肥天下瘦」,這些民間傳言並非都是空穴來風,李家大哥也是貢獻不小的。

1899年,79歲的李瀚章死在合肥老家,那時正值李鴻章因甲午戰敗遭到舉國聲討,李家好運走到盡頭的時候。

因為這個,世人都說李瀚章一生只見證了李家的發跡,基本沒看到李家的敗落,他長壽,而且掐點死在了李家敗落前,很有福氣。

除了在這一點上有福氣,李瀚章在另一點上也很有福氣,他這一支的人丁特別興旺,李瀚章有十一個兒子,十個女兒,搞的慈禧太后都要為他這份福氣買單。

李鴻章家族:李瀚章命好,會當大哥能斂財,只是沒逃出富貴定律

當年,李瀚章在湖廣總督任上時,法國公使給慈禧太后進獻過一份國禮——一套十二個古典琺琅鍾。慈禧太后原本很喜歡,但太監卻說送鐘有「送終」之意,不吉利,建議賞給哪個大臣。

慈禧太后本不想送掉,於是就推說:「天下督撫,誰有十二個兒子我就賞給誰。」

結果,朝中有人說,李瀚章是多子多孫的有福之人,他就有十二個兒子。

雖然把李瀚章的兒子多說了一個,但慈禧太后最終還是把這一套古典琺琅鍾賞給了李瀚章。

李瀚章得了這一套古典琺琅鍾後,十一個兒子一人一個,自己留一個,官場中人是羨慕不已。

當然,跟李瀚章留給十一個兒子的那四萬多畝地比起來,這一套古典琺琅鍾只能代表李家昔日的福氣和榮耀。

只可惜,李瀚章三十年官場鑽營換來的那四萬畝地,沒出五十年就讓李家的子孫敗完了——

子孫多固然是福,但庸子多卻也是不堪回首的滄桑苦楚。

李瀚章的這十一兒子,只有二兒子出息大,創辦了民國交通銀行,其他的要麼是碌碌無為,要麼是敗家子,到上世紀五年代,李瀚章那些不爭氣的兒孫,早已當掉了古典琺琅鍾,折騰光了每家分得的四千畝地,有的每月還要靠有餘力的親屬接濟三十五十,才能勉強活下去。

真是祖父輩蓋大廈,兒孫輩讓它轟然倒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黑句本 的精彩文章:

關鍵時刻親侄子背叛自己,朱元璋會怎麼做?親情難題下都是凡人

TAG:黑句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