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這位老師的離去引無數人追憶!她一生把兩件事做到極致……

這位老師的離去引無數人追憶!她一生把兩件事做到極致……

這位老師的離去引無數人追憶!她一生把兩件事做到極致……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這位老師的離去引無數人追憶!她一生把兩件事做到極致……

於瑾和畢業生合影。資料圖片

人物小傳

於瑾,1991年畢業於南開大學金融系,隨後任教於對外經濟貿易大學,2005年被評為教授、博士生導師。開設「投資學」「證券投資基金」等全新課程,在新興市場微觀金融領域成果豐碩,為推進學校現代金融前沿學科建設作出巨大貢獻。她講課深入淺出,對學生無微不至,深受學生愛戴。2018年5月24日,於瑾上午在學校完成工作回家,中午繼續以微信方式指導本科生的學位論文,直到生命的最後一息,年僅52歲。

於瑾已經離開一年多了。

但她的同事、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教授江萍依然難以釋懷。告別儀式、清明、周年祭……江萍不知流了多少眼淚,「你走後,我才知道,想念一個人可以想念到絕望」。

時間回到一年前。2018年5月24日中午,簽完最後一份博士生畢業材料,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經濟貿易學院金融學系教授於瑾收拾回家。

近兩個月來,操心著學生們的論文,她疲憊不堪,頭天晚上大概只睡了兩個小時。看到「小同學們」一個個順利通過,她太開心了,臨走還笑眯眯地跟同事說:「那我就歇一陣兒了啊!」

說是歇一陣兒,回到家,於瑾又通過微信、電話回復了6名學生關於論文修改的問題。12:57回完最後一條學生的信息,她上床午休。

這是52歲的她走上杏壇的第28個年頭。28年來,她從一個青澀的年輕人,成長為在學校廣受愛戴的優秀教師。她喜歡這份工作,喜歡教師這一身份。28年來,她經受過誘惑,卻始終沒有忘記教書育人的初心,在三尺講台上煥發出別樣光彩。

按她一貫的日程表,待小憩醒來,她肯定還會繼續伏案工作,或為學生答疑解惑,或完善手頭的教案。

誰知,她竟就此長眠。

淡然一生 落幕卻如此濃烈

事情發生得太突然,但回想起來,也不算毫無徵兆。

於瑾和愛人王文靈平時都運動,身體還可以。只有一條,她「責任心太重」,一遇到在意的事就睡不好。而學生的大事小事,她樣樣在意。

她的睡眠問題,貿大教務處處長蔣先玲也知道。她倆不僅是20多年的同事,也是密友。近些年,常聽於瑾說,有時睡不好覺胸悶,看過醫生倒也沒發現什麼毛病。

出事那天晚上8點多,當接到王文靈電話傳來的噩耗,蔣先玲腿都軟了,嘴裡重複著:「別開玩笑,這種玩笑不能開啊!」

王文靈何嘗不希望這是個玩笑。

最後,醫院也沒能找出明確的原因。再後來,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的醫生朋友推斷,她常年超負荷地工作,這次是從「極緊到極松」,身體機能沒跟上,「耗盡了」。

2014級碩士生宋遠洋那時候已經畢業到長春工作了。當他從微信里看到消息,「整個人懵了」。等回過神來,他立刻往北京趕,「要見老師最後一面」。

和他一樣,於瑾的學生、老同學從大江南北甚至遠渡重洋趕過來,為她送行。

學生們自發輪班,守靈三天三夜。2013級博士生史峰說,原本安排每班兩人值守,實際最少都有七八個人一起,「就想守著,再多看老師一眼」。

宋遠洋記得,八寶山公墓告別的那天,現場來了400多人,長長的送別隊伍一直排到大門口。人們抱頭痛哭,她的兩個老同學傷心得當場暈厥。到後來安葬、清明,直至一年後的追思會,也是人潮湧動。

教書育人 她堅守初心做到極致

於瑾可能不屬於「風雲人物」。站了28年講台,她沒有行政職務,沒有響亮頭銜,就連送上門的榮譽,她都總是婉拒。

然而,在她走後的日子裡,人群不願散去,不願忘記。每每聚首回憶她的點滴,稱頌最多的是,她把兩件本職工作做到了極致:一是課講得好,二是對學生好。

於瑾的課,總是選課系統一開放就爆滿,學生說,她深入淺出、旁徵博引,把枯燥難懂的知識講得有聲有色。

比起那種天生幽默的「段子式」教師,於瑾總覺得自己講課不夠生動。為了把課講好,她靠的是紮實的學識,下的是幾十年如一日的苦功夫。

上世紀90年代末,國內微觀金融教學剛剛起步。時任國際經濟貿易學院院長林桂軍找到於瑾,希望她儘快開設「投資學」這門課。這門課涉及大量數理知識,是她那個年代的教師沒有學過的。

但於瑾乾脆地接下了任務。她自學數理經濟學,將深奧的金融理論與金融投資實務緊密相聯,運用大量的數據及案例來輔佐教學。

「學生瘋狂搶課,每個課堂都是一再擴容。」教務處的同事早已習慣了。

後來,於瑾又開設了「證券投資基金」「證券投資實務」等選修課。這些課程奠定了21世紀初學校金融學專業微觀金融課程體系的基礎。

再後來,學校引進了大量從事微觀金融教學和研究的年輕教師。這時的於瑾欣然決定,把自己一手創建的王牌課程「投資學」及備課筆記主動送給新來的教師,自己又開始新的挑戰,去講「金融市場與金融機構」,這門課更傳統也更龐雜,沒有全面而紮實的金融功底很難講好,別的教師都不太願意上。

結果是,「金融市場與金融機構」又被她打磨成一門金課。

宋遠洋為於瑾當過好幾年助教。他說,於老師的課案從不重複,每年都要徹底更新教材和課件,她還會特別考慮80後、90後學生的興趣點,因此深受歡迎。

受歡迎帶來的直接「後果」是,她幾乎沒有能按時下課的時候。

「我在教室門口等她下課,鈴聲響了,學生竟然不是湧出教室,而是湧上講台,把於老師層層包圍起來。」這是史峰第一次和於瑾約見的場景。

的確,每一次,於瑾在上完兩個半小時的大課後,都會留下來為學生答疑一兩個小時,晚上7點能走就算不錯。不管到幾點,她都不會主動喊停。

這已經是慣例了,多少次先生、兒子到教學樓下接她,只能幹等。

家人沒說過二話,但蔣先玲「看不下去」了。她知道,於瑾講課很投入,秋冬天也常常講出一身汗;每次一站兩個多小時,累了也不肯坐下,「學生都站著呢」。她還知道,於瑾錯過飯點兒胃會難受。

擔心於瑾累壞身體,蔣先玲也養成一個習慣,每逢於瑾有課,自己值完班了,就去教室看一眼——她果然還被學生圍在中間。

蔣先玲提高嗓門就開始「轟趕」:「走了走了同學們,有問題等答疑時間去於老師辦公室啊!」

蔣先玲不記得自己扮了多少回「黑臉」,也不知道勸了她多少次,但於瑾總是笑著說:「這樣學生比較方便嘛。」

這些年,金融行業的機會很多、薪酬很高,但於瑾沒想過離開講台。28年,她為近1.8萬名學生開過課,指導培養了94名碩士生和7名博士生。

或許,這就是她最引以為傲的數字。

仁愛之心 她呵護著身邊每個人

於瑾課講得好,是大家都知道的。但她對學生有多好,卻是在她離去後,學生們你一言、我一語,逐漸拼湊出來的。

因為她自己,從來不提。

回憶於瑾的點滴,學生們說,她有一顆仁愛之心,總是平等地對待每一個學生,總是能發現每個人身上的優點。和她相處,如沐春風,在不知不覺中就受到了啟迪、獲得了成長。

課業里——

她總是寫長長的郵件指導開題、回復提問,學生簡單一問,她往往會回復好幾千字,還附上案例「供參考」。有時回復晚了些,她都會鄭重道歉。

她對論文指導極為細緻,而且特別注重保護學生的獨立思想。宋遠洋自認思維比較「另類」,在他的畢業論文面臨重大修改、可能難以順利通過的日子裡,於瑾聯繫多位業界行家幫忙看論文提意見,反覆和他溝通每個細節,還不忘給他做心理建設:「每個人有每個人的想法,沒關係的。」

生活中——

她可以清楚地記得學生第一次見面時的穿著,準確地說出每個弟子的家鄉、小名和愛好;她會默默關注學生們的社交動態,叮囑出去旅行的學生不要在夜裡爬山。

她給予幫助的時候,總能找到讓人欣然接受的方式。1997級本科生夏威在準備留學時遇到經濟困難,於瑾提出,用人品信用眾籌,「用你未來工資現金流抵押」,並率先拿出1萬元,最後為夏威籌集35萬元。為了打消夏威的心理負擔,她說:「能為自己的項目融資才是真正學金融的人。」

人生路上——

她很少說教,卻把家國情懷種在了學生心裡。2010級碩士生范蔚然畢業後在建設銀行工作,2015年,他放棄年薪百萬的出境發展機會,報名選派陝西安康駐村「第一書記」。當時,身邊人都覺得他「傻」,但他知道,於老師一定懂他。

果然,當他把這個決定告訴於瑾時,於瑾非常支持,還多方聯繫朋友支持村裡的扶貧項目。范蔚然踏踏實實駐村兩年,和當地村民、學校結下深厚情誼,駐村期滿後又主動延長了近一年才回到原單位,如今依然進行著全行系統的定點扶貧工作。

范蔚然說:「於老師沒有要求學生做什麼,但在她的耳濡目染下,我就覺得,人不應該只為賺錢,只要有機會為國家、為貧困地區做一點事,人生就是最有意義、最光榮的。」

另一名她早期帶的碩士生何亮宇,本科畢業時有一個去甘肅農村支教的機會,他想去,又擔心未來。於瑾知道以後非常鼓勵,直接許下諾言:「等你支教回來,只要你願意,我當你導師。」2002年,何亮宇支教一年回來,如願成為她的學生,如今在負責一家大型基金。

這樣的故事哪裡說得完呢?於瑾不僅關心著每個學生,身邊的同事們也是她呵護的對象。為了年輕教師能有安靜的環境做研究,於瑾把自己作為教授的獨立辦公室讓出來,自己在教室、會議室「打游擊」;甚至在她走後,家人還從她的包中發現準備捐給學院患病教師的3000元愛心款……

如果不是因為她的突然離去,這些故事可能還是施受者之間的獨家記憶。人們感嘆於她的仁愛之心,又會在聽到新的故事時頻頻點頭:「沒錯,她就是這樣的人。」

學術追求 在專業前沿奮勇開拓

說起來,於瑾所在的國際經濟貿易學院院長洪俊傑,還是她的大學師弟。於瑾1984年考進南開大學金融系本科,比洪俊傑早六屆。

按說兩人當時沒什麼交集,但洪俊傑早早聽說,南開有兩個人談戀愛特別浪漫。為了追求女生,男生主辦了一場名為「愛之春」的鋼琴爵士音樂會,還在主持開場白的時候暗藏告白;男生利用公共澡堂的天然混響,自彈自唱錄了幾十首歌的磁帶送給女生……

這兩個人就是於瑾和她的愛人王文靈。

學生時代,於瑾漂亮又拔尖,追求者甚眾。他倆在一起,有些同學還頗為不解。這時於瑾會收起笑容,一臉嚴肅地反駁:「你不覺得他志存高遠嗎?」

30年過去,如今老同學們懂了,他們有相通的家國情懷,是真正的靈魂伴侶。

那時候,於瑾讀金融、王文靈讀經濟,20歲出頭的小情侶散步聊天,說的都是專業上的事——「金融資產定價是最重要的」「一定要搞懂我們國家的新興市場,才能進行監管架構,否則無法讓社會資金轉變為長期資本」……

於瑾關注的往往是金融領域比較前沿、艱深的課題,比如利率、期權、金融衍生品等。洪俊傑說,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國內金融學科起步不久的背景下,這些偏微觀的課題比較冷門,研究起來有風險,而且對數學要求極高。

但這都不在於瑾的考慮範圍內,她認定這些研究對國家金融學科建設意義重大,王文靈也很支持,兩人就埋頭鑽研起來。

1991年,從南開大學金融系本、碩畢業的於瑾來到貿大任教。1996年,30歲的她作為訪問學者赴英國曼徹斯特大學開展為期半年的學術研究。在這一時期,她注意到金融衍生品在微觀金融理論和金融市場實務領域的巨大影響,更加深入地開展了對互換、期貨、期權問題的研究,並在1998年發表了衍生品定價方面的論文和專著,成為國內研究金融衍生品定價領域的第一批學者。同時,於瑾一邊教書、一邊求學,在貿大攻讀博士,取得經濟學博士學位。

進入21世紀後,國外定量研究和微觀金融研究開始進入我國學界視野。對新知識的渴求使她決定改變研究方向,致力於微觀金融研究,完成了博士論文《利率期限結構研究》。在論文中,她系統地綜述了利率期限結構理論最新成果,在各種複雜的數學模型中理出清晰的脈絡,準確地抓住利率水平的期限結構、利率波動率的期限結構和不同到期日的遠期利率之間相關性的期限結構這三大主題,緊緊圍繞現代金融理論均衡定價法和無套利定價方法等基本方法,對利率期限結構的模型建立、參數擬合與實證檢驗等方面作出全面剖析。

她嫻熟地運用眾多數學模型和統計方法,並將其應用於利率衍生品定價和資產管理的實務之中,推進了國內相關領域學術研究前沿發展。

在治學方法上,於瑾既關注國外學術前沿成果,也強調尊重我國國情,尊重歷史的選擇,尊重我國金融市場特有規律,提煉符合我國金融改革發展特質的內在邏輯。

近年來,中國金融市場尤其是資本市場迅速發展,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論問題,她又將研究重點從西方微觀金融,逐漸轉到新興市場微觀金融這一新領域,並以《新興市場金融的理論與實證研究》為題申請到了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課題。

她對新興市場十幾個代表類型國家金融體系的演變與經驗教訓進行了持續10年之久的比較研究,總結提煉出金融發展國家戰略、職能分工、監督體制、法律制度、內外資投資者結構及資本市場運行效果等相關要素,進行系統整合,形成了一個新的研究範式,為我國金融改革提供了更多理論依據與對策選擇。

於瑾著書不多,但獲評頗高。被譽為「期權之父」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伯特·默頓十分欣賞於瑾的才華,把她的研究成果收錄為麻省理工學院教學材料,在得知她離世的消息後,十分難過。他說:「於教授在新興市場金融領域的研究引人注目。」

做了一輩子「高大上」的金融研究,於瑾其實還有個小願望。她常常跟王文靈說,退休以後要一起去農村當老師,還調侃他的普通話不標準,「你就教數學好了,語文跟英語還是我來吧」,說完一笑。

不管在城市還是去農村,當老師,是她一生不會改變的選擇。

王文靈始終記得初見於瑾的模樣:眉目清秀,皮膚很白,頭髮卷卷的還偏一點黃,安安靜靜的,「像一朵花在那裡」。

這個自認為頂天立地、什麼都扛得住的男子漢,卻在愛人離去後的幾個月里,一頭烏髮全部變白、掉光,判若兩人。

離退休還有8年呢,於瑾就這麼走了。

迴響: 「最好的思念就是活成你的樣子」

在離世前的兩個月,於瑾剛剛忙完研究生新生入學面試,就馬上投入到緊張的畢業論文答辯工作中,她無數次地與學生討論論文,反覆修改,夜以繼日,耗盡心血。直到離世前,她還負責指導14名碩士生、4名博士生的學業。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洪俊傑嘆道。

於瑾突然離世,讓學校師生和昔日同窗都悲慟不已。他們自發捐款,分別在南開大學和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籌建「於瑾教育基金」,用於獎勵師德高尚、默默奉獻、深受學生愛戴的一線教師,獎勵志存高遠、刻苦學習、成績優秀的在校學生,支持幫助生活有困難的師生。學生和昔日同窗自發建立了名為「於無聲潤物,瑾芳華築才」的微信公眾平台悼念、緬懷她。

「她就像人間四月天,美麗又溫暖。」熟悉她的朋友無不這樣讚歎。「她就像溫和的河流,不知不覺間,把一個一個特別有稜角的硬石子溫柔地變成光滑美麗的鵝卵石。」

「對你最好的思念,就是活成你的樣子,把你的愛傳遞下去。這樣,你就彷彿從來沒有遠離。」江萍在其去世一周年的追憶會上深情地說。

於瑾去世後,貿大追授她「模範教師」榮譽稱號,校黨委書記蔣慶哲說:「在她身上,集中體現了一名普通的高校教師在平凡崗位上鑄就不平凡的職業理想,她是發生在我們身邊看得見、學得來、做得到的典型。」

北京市委常委、副市長殷勇在看到於瑾事迹材料後評價,於瑾老師是「不忘教書育人初心,牢記立德樹人使命」的英雄和楷模,真正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紮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新時代「四有」好老師標準,是全國教師共同的光榮。他還說,金融行業總講「槓桿」,於瑾這樣的教師教書育人、立德樹人,影響了那麼多人,她的育人「槓桿」作用是最大的。

瑾為美玉,質本無暇,方誠信而達博學;美亦有則,唯求索乃得篤行。

回想和于謹相處的這20年,蔣先玲就一個感覺:「她是天生的好老師,她不孤獨的,不管上課、下課,即使到了生命盡頭,她永遠被學生圍在中間。」

來源 | 中國教育報2019年07月22日第01版《燃盡芳華照初心——追記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教授於瑾》

作者 | 本報記者 唐琪

責任編輯 | 賈文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