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2019全球《財富》500強出爐,「循環賦能」引領下平安持續躋身榜單前三十

2019全球《財富》500強出爐,「循環賦能」引領下平安持續躋身榜單前三十

2019年《財富》「世界500強」於7月22日正式發布,其中中國企業則有129家上榜,比去年增加18家。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中國企業的數量已首次超越美國,創造了歷史的記錄。

在眾多上榜的中國公司中,PATH(平安、阿里、騰訊、華為)無疑是最為引人矚目的,這四家公司排名不斷提升的中國企業則都有著一個相同的特徵,那就是都有自己核心的技術創新能力和強大的科技驅動力。

《財富》的這份「世界500強」榜單對於很多人或許都不陌生,這幾乎是所有企業都在努力希望達成的目標,而從每年的《財富》「世界500強」榜單中,我們也都能從這些偉大的公司中尋找出跨越國界、文化的共有品質,並學習和理解這些品質如何使其成為一家偉大的公司,並能夠基業長青。

縱觀2019年的「財富500強」榜單,我們依然能夠讀出很多:

中國公司上榜數量首超美國

在1995年的第一份《財富》「世界500強」榜單中,日本企業佔據了主導,上榜數量多達149家,總收入占所有上榜企業的37%,日本經濟在70-80年代的騰飛所帶來的成效在第一次的「世界500強」得到了呈現。

此後美國企業一直佔據榜單的主要位置,並在2001年達到巔峰,那一年197家公司上榜,占所有上榜企業的42%。

而隨著中國經濟的崛起,中國企業在上榜數量和排位上也一直穩步提升,這也與中國在全球經濟中所佔的重要性相匹配。2008年中國GDP佔全球GDP的比重僅為7.2%,而在2018年這一數字則已經提升到了15.2%。

中國企業數量正式超越美國,這是今年榜單的最大亮點,有力地佐證了中國企業的高速崛起,以及在全球範圍內的強勁表現。今年中國大公司數量首次與美國並駕齊驅,位列第一梯隊。此次,從數量上看,世界最大的500家企業中,有129家來自中國,歷史上首次超過了美國(121家)。即使不計算台灣地區企業,中國大陸企業(包括香港企業)也達到119家,與美國數量旗鼓相當,這是一個歷史性的變化。

這背後則是國家對創新的鼓勵,以及積極地激發市場主體活力的一系列政策,無論是近幾年一直在積極推動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還是央行近期接連為鼓勵民營經濟發展的「定向降准」,都將目標指向了依靠技術創新驅動產業升級。

在改革開放的早期,中國的經濟增長是將豐富的勞動力資源轉化為比較優勢,把人口紅利兌現為增長動力,但隨著經濟增長進入深水區,科技驅動力正在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新引擎,這一點在中國企業在「世界500強」中的排名變化也處處體現出來。

平安、阿里、騰訊、華為組成的「PATH」在本次榜單中均變現出色,無論是年收入規模,還是榜單排名都有較大幅度的增長,這背後的動力則是依靠技術創新驅動。

中國企業在「世界500強」榜單中數量的增加和排名的提升,既是這些中國企業們的勝利,也更是中國如今作為全球最重要的市場和經濟體的綜合性勝利。中國高質量的發展局勢為中國企業和中國品牌的崛起提供良好的環境和強有力的支持,而與此同時中國企業們自身在業務上開拓創新也使其取得了高速而長足的發展。

水大而魚大,市場的快速成長與成熟,也讓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開始出現在世界舞台之上,被人們所關注。

技術洪流下,科技品牌已佔據主流舞台

從總體榜單上來看,以科技公司為代表的新經濟品牌正在佔據重要地位。而從全球上市公司的市值排名角度來看,這一趨勢早已十分明顯,微軟、蘋果、亞馬遜近些年在全球市值最高上市公司的座椅上早已是來來回回。在世界市值排名前10位的上市公司中,科技類公司佔了7位。

相比於業務穩定的傳統行業公司,科技公司在業務上的增長速度和延展性都要更好,以零售業為例,沃爾瑪需要不斷地開超市以增加其覆蓋度,進而提升其銷售額,但亞馬遜、阿里卻可以藉助互聯網打破時空界限,讓邊界成本大大縮小,從而在很短的時間裡達到甚至超過沃爾瑪花了幾十年才實現的銷售規模。

由此可見,有技術加持的品牌顯然更具有活力和競爭力,並且能夠不斷衝擊著傳統行業的領地,在中國騰訊和阿里就不約而同地都將下一步的重點放在了改造傳統行業的產業互聯網。

馬化騰除了在騰訊內部大提「產業互聯網」之外,就連2019年兩會上的提案也沒有離開產業互聯網和雲計算,在馬化騰看來,「產業互聯網正在成為數字產業化與產業數字化的重要載體」。

阿里則是在2018年的組織架構調整中,將阿里雲事業群升級為阿里雲智能事業群,整合集團智能化能力同阿里雲結合,目標則是構建數字經濟時代的智能化技術基礎設施。

華為本身就是從toB到toC全鏈條打通的公司,一直在依靠技術創新深刻改造著硬體、雲、智慧城市等通信及通信延伸領域,而華為之所以能夠迅速在多個市場取得成功,除了高執行力的銷售團隊之外,也離不開其背後強大的自主研發能力和持續不斷地投入。

土耳其畢爾肯大學教授埃Erdal Arikan 2008年發現極化碼,這種編碼方法被認為是迄今發現的唯一一類能夠達到香農限的編碼方法,華為則將其研究成果變成了中國的5G標準。但是這其中,平安或許是對於傳統企業最有借鑒意義的技術驅動案例。

傳統品牌借科技生態戰略轉型,平安或許是一個好老師

並非大象就不能起舞,只是需要學會怎麼跳舞。前幾年互聯網大熱的時候,幾乎所有傳統企業都感受到了危機感,大談互聯網思維,結果很多用了「互聯網思維」轉型的傳統企業自己沒賺到什麼錢,反倒是讓一些到處高談闊論「互聯網思維」的「大忽悠」們賺得缽滿盆滿。

在眾多亟待轉型的傳統品牌中,在《財富》「世界500強」榜單上不斷高歌猛進的平安或許就是一個非常值得眾多傳統品牌學習的好老師,在2019年《財富》「中國500強」中,平安排名第4,蟬聯了非國有企業的第一名;而在剛剛發布的《財富》「世界500強」榜單中,平安持續躋身前30,位居29位。

但對於金融行業而言,過去的1年並不是好光景,就在幾天之前,老牌金融機構德意志銀行就宣布了其「斷臂求生」的重組計劃,在此之前德意志銀行已經連續虧損3年。瑞士銀行最新發布的一項研究數據顯示,截至 2018 年年底,瑞士金融科技行業有 356 家活躍的公司,增長了62 %,但瑞士的傳統金融機構們卻停滯不前。

金融企業的退步,主要是產業機構調整帶來的自然結果,而科技驅動的模式創新則為金融行業帶來了更多的潛力。在金融業品牌整體後勁不足的情況下,平安早已是未雨綢繆,憑藉著其科技生態轉型戰略,逆勢上揚,而這離不開其「金融 科技」「金融 生態」的大戰略指引。

成立於1988年的平安幾乎是中國經濟騰飛的一個小縮影,三十多年間,平安從一家地方性保險公司成長為了全國性的綜合金融集團,並在朝著國際個人金融生活服務提供商的方向努力著。

而在這個努力的過程中,平安從來沒有忽視過科技的價值,但平安也絕不是簡單地套用某個新技術,馬明哲就曾說過「不是簡單地建立一個網上保險、網上銀行,這種還是傳統的方法。把生態建立好了,再把金融業務注入其中,這種金融服務讓客戶感覺更舒服,更加容易去滿足客戶的需求。這種發展才是可持續的。」

平安完全是根據平安的自身情況和中國國情,找到了一條屬於自己的金融 科技 生態之路,而這個生態的第一個特徵便是「循環賦能」,並在這個循環的過程中不斷拓展自身的邊界。

平安生態「循環賦能」背後的大邏輯則是在不同業務場景中尋找到用戶的需求點和痛點,在滿足用戶需求的基礎上,尋找到那個最合適切入市場的機會點,同時將金融嵌入到不同場景中,在金融、醫療、汽車、房產、智慧城市、教育等多個領域內形成循環往複的形式。

中國平安而立之年,馬明哲曾描繪了平安未來10年的生態建設的戰略的基調,即踐行「科技賦能金融、科技賦能生態、生態賦能金融」三部曲路徑。

在業務不斷豐富、生態建設愈發多元的過程中,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到,對於生態建設,平安早已跳脫了自體系,將目光放逐全行業,放逐全社會,以構建美好生活的願景為出發點,亦為終點,來打造每一個遍布科技觸角的生態系統。當系統建成後,再將平安的核心主業,金融嵌入到每一個生態循環中,形成「循環賦能」的發展鏈條。

在平安聯席CEO陳新穎看來,平安的擴展生態的方式分為三個圈層,即自主研發、戰略投資以及商業合作。

在核心技術層面平安始終堅持自主研發,截至目前,已經成立包含人工智慧研究院、金融科技研究院、區塊鏈研究院等八大研究院,五十多個實驗室。核心技術研發及應用不僅僅賦能自身,還走出平安自體系,走向開放平台,金融行業受惠、讓需要享受金融服務的社會受惠。

金融作為平安的核心主業,在海量資料庫、豐富業務場景、尖端科技量等多重作用下,微表情、聲紋識別、圖像識別、區塊鏈等內容高頻地被運用至內部金融場景當中,例如智能貸款讓審批時效從5天降至2小時,減少信貸損失量高達60%;作為全國第二大產險公司,在車險理賠場景中,有六成的理賠案例實現了自助理賠,在AI精準定損,「天眼 視頻」輔助定責的治理下,定損精準度搞到92%。壽險作為平安的業績基石,在智慧客服、AI自動核保、AI代理人面試等環節全面嵌入。

這一系列精準而高質量的內外賦能,讓平安傳統金融業務插上了科技的翅膀,效率高速提升,再經過產品研發、應用場景等龐大而複雜的架構中打磨、運營後,平安將金融科技的目光放之於全行業、全社會。無論是中小金融機構、還是中小保險公司亦或是圍繞金融行業的G端、B端多個角色扮演者,這一經驗和先進的運營流程對他們來說務必珍貴,如正如此,新的商業模式營運而生。

在金融、醫療、房產、汽車、智慧城市等平安具有高度協同效應的五大生態圈中,持續對外賦能,構建了多個B端商業模式。例如全球領先的金融科技雲平台金融壹賬通,其智能營銷體系、區塊鏈平台都實現了多層次科技賦能。科技驅動的管理式和醫療服務平台——平安醫保科技,依託平安自身的核心技術和運營實踐,助力中小保險公司以及醫保局、醫院等一系列醫療服務機構的智能化運營,實現智能控費、智能支付、智能服務。從制度上和體系上化解看病難、治病難等社會痛點。

近年,看準「產業互聯網」紅利,平安大力拓展智慧城市業務,將其視作打造生態圈的最佳實踐場。「構建智慧生態,善用科技力量,賦能美好時代」也正是平安智慧城市遵循的現實路徑。基於領先的技術、多模塊的應用經驗,在「治理、治效」的理念指導下,通過1 N智慧雲平台,實現全城市的精細化管理。

然而,平安的生態構建並沒有就此止步,生態鏈條搭建之後,在完整的閉環之內,將再度開發金融的需求點,並通過金融實現嵌入,最大程度激活了金融潛力,讓金融主業獲得超越固有邊界的發展。

這是平安的第一個生態圈方法論的第一層,第二層則是戰略投資,通過VC或PE基金,投資金融科技、醫療科技、智慧城市公司,實現內外協同。

值得注意的是,除金融、醫療、汽車、房產、智慧城市外,平安生態邊界還根據用戶生活中所在的核心痛點而不斷外延。例如,日前,平安以資金和資源注入的形式戰略入股全球領先的在線教育集團iTutorGroup,在線教育版圖再次擴容。在入股之前,平安在教育生態圈領域,智慧城市版塊已經孵化出覆蓋全學段、全學科、全流程的智慧教育平台,並持續對外賦能。

在此前的採訪中,陳心穎也提到:彼時,平安做醫療、做智慧城市,也是抱著如何利用金融、科技來服務社會的心理。通過科技的專業力量,描繪美好生活的藍圖。

「循環賦能」、「持續的科技投入」、「技術與場景的商業結合」,這三點成為了平安構建生態的核心,也是平安能夠在各類榜單中不斷取得好成績的核心推動力。

對於步入「而立之年」的平安而言,或許屬於它的故事才剛剛開始,這或許會是一個基業長青的故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李俊 的精彩文章:

網友們為什麼用iPhone手機?又為什麼不用iPhone手機
蜂鳥即配:將建設2萬個全數字化即配站,走向開放的第一步!

TAG:李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