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西方視角中的《阿拉丁》:充斥刻板印象的虛假「東方」

西方視角中的《阿拉丁》:充斥刻板印象的虛假「東方」

不久前上映的電影《阿拉丁》,是一部經典卡通的真人翻拍版。從商業角度和視覺體驗來說,這部魔幻歌舞大片不算劣質,不管是服裝設計或是場景布置,都給人滿滿的異國情調。最讓人滿意的就是幻想中的城市——阿格拉巴,如同動畫版一樣完美呈現,高矮方圓的民間房屋與王族的氣派建築形成了明顯對比。女孩子蒙著面紗若隱若現的美也為這部影片增添了不少神秘感,彷彿天方處處有魔法,時時有驚奇。但很可惜,從更深層次的角度來看,這部電影滿足了人們對於「幻想東方」的期待,充斥著對「東方」的刻板印象,是一種對「東方」的否定解釋。

由來已久的刻板印象

現代西方人對於東方(中東、遠東)的印象,嚴格地說與19世紀並無二致:勇於想像,拒絕親近;俯身視角,居高臨下;我行我素,隨意詮釋。

西方視角對於東方文化的整體印象就是神秘,無處不在的神秘感,而神秘感一直都是電影的好題材,迪士尼作為講述童話故事的高手,把神秘感發揮得淋漓盡致。

為了拍好《阿拉丁》,迪士尼為這部片的選角花了不少心思,放棄了以往御用的歐洲和美國演員,反而選擇了有著中東、印度、伊朗血統的演員。不過,即便主演來自中東,從現實角度來說,阿拉丁這個號稱跟中東相關的故事,仍然保留了許多對中東的誤解。這種粗疏的臉譜化塑造方式,不僅僅出現在描寫中東的《阿拉丁》中,也曾出現在描述中國的《花木蘭》中。

花木蘭被刻畫成了一位單眼皮、厚嘴唇的黝黑姑娘,這是西方人對於東方面孔的一貫態度。片中的大反派「匈奴單于」則完全是西方歷史對阿提拉的惡意想像:戴著獸皮帽的健壯男子,留著可笑的髮型,一臉煙熏妝,時刻表情猙獰。不管是《花木蘭》,還是《阿拉丁》,這些對東方的刻板印象,都可以用「東方主義」來解釋。

什麼是東方主義

東方主義這個詞首次出現在愛德華?賽義德(Edward Said)的著作《東方主義》中,一般來說,在西方的文化視角中,存在著兩種「東方主義」,一種是充滿對東方向往的烏托邦式東方主義,認為東方是理想化的生活樂園,以西方批判自己社會的幻想藍本而存在;另一種東方主義是否定的,認為東方的形象低劣、醜陋、墮落,是遠遠落後於西方的原始社會。

前一種東方主義只存在過短短一段時間,在18世紀的歐洲,尤其是在法國,曾出現過對中國文化極端推崇的情況,但隨著工業化進程的加速,這種積極的東方主義煙消雲散,取而代之的是否定性的東方主義大行其道。所以,現代語境中的東方主義,簡而言之就是「西方對東方的刻板印象」。

十八世紀開始,全世界進入了殖民時代,歐洲國家在拓展殖民地的同時也不忘研究當地原住民,當進入亞洲以後,他們在看待中東以及東亞的文化時,往往採取一種「以上看下」的「俯視」研究方式。這種視角不僅傲慢,而且帶有濃重的殖民主義色彩。

其實東方主義不限於殖民時期,在當代社會也屢見不鮮,就拿《阿拉丁》這部電影來說,許多人對中東女子的印象就是衣著簡單且珠光寶氣,動畫版《阿拉丁》裡面的茉莉公主更是讓人大跌眼鏡,耳朵上不僅戴了巨大的惹眼銅耳環,她的衣服布料比任何一個迪士尼公主都要少,這跟中東的真實審美習慣相差十萬八千里。

一千零一夜的西方加工史

每個人小時候都聽過《一千零一夜》,也知道它就是《天方夜譚》,所謂的天方就是中東,每次提到這本故事集,一定會聯想到沙漠、洋蔥頭建築、駱駝和沙漠大盜等等各種發生在沙漠的故事。然而《一千零一夜》事實上不是「純」中東文學,而是融匯百家之長的故事集,集合了印度、伊朗、兩河流域、埃及的大量民間故事。此外,阿拉丁本來並不在《一千零一夜》的原版故事中,這個故事是由法國的東方學者安托萬?加朗(Antoine Galland)編纂的,他是第一位把《一千零一夜》帶入歐洲的學者,當時也正是殖民主義方興未艾的時刻,歐洲學者普遍開始研究中東和東方。

另外大家所熟知的故事「阿里巴巴與四十大盜」「航海家辛巴達」都不是《一千零一夜》的原版故事,二者也都是後來由歐洲人加入的。由此可知,我們腦海中關於中東的印象,甚至關於我們自己的印象,全是西方文明再加工的結果,我們的歷史觀在潛移默化中被「西化」了,由此產生了「西方歷史」的嵌套問題。

西方歷史的東方嵌套

阿拉丁的故事本身就是想像出來的,那麼,由故事衍生出的電影就更不可能擬真了。不管是《阿拉丁》動畫片還是電影,有兩個地方是完全將「西方歷史」套入中東歷史了。

其一,封建領主式的城堡。

在《阿拉丁》電影中,隨處可見象徵中東風情的圓頂城堡,電影主創人員大概是參考了索菲亞大教堂,並幻想在沙漠中隨處可見這樣的「洋蔥頭」城堡。但其實,索菲亞大教堂的「洋蔥頭」來源於東正教。另外,中東的國王們也不住城堡。

城堡和采邑制是歐洲中古時代的統治制度,與東方國家截然不同。認為東方國王也是通過城堡——騎士體系來管理國家,只能是西方視角對東方的「想像」。

其二,舞娘式的中東公主。

在《阿拉丁》電影中,公主的服裝也令人大開眼界。沒有哪個中世紀的中東公主會穿著大面積暴露的裙子,就算是現代人,也很難每天都穿著舞娘一樣的外衣拋頭露面。電影中茉莉公主的扮相,一度讓人有種看肚皮舞的錯覺。另外,不管是皇家護衛的服裝或是國王的服裝也都令人感到困惑,皇家護衛的服裝更象是蒙古武士,而國王的服裝則像奧斯曼帝國的領袖,不像是中古時代的中東君主。

這部電影如果是以輕鬆的心情觀看,完全不夾雜任何一絲歷史概念欣賞的話,電影所呈現出的音樂、舞蹈、服裝設計都體現了十足的娛樂性。電影只講述一件簡單的故事,這不是壞事,畢竟電影是現代人放鬆心情的娛樂活動。不過要是深究電影背後的思想傾向,以及對於東方文化的認識,那可就完全是另外一件事了。

東方主義的反思

雖然在西方語境中,東方主義有兩層含義,其中一層是西方對東方的尊重和肯定,表達了西方思想中開放與包容的積極精神,但很可惜,這股思潮隨著殖民主義的興起退潮了。取而代之的是對東方的否定和蔑視。

雖然殖民主義已經衰落,但殖民主義思想卻荼毒深遠,人類的物質社會進入了後殖民主義時代,但精神遠遠落後於時代的腳步,從主流的電影就能看出端倪。西方對於泛東方群體,不管是以《阿拉丁》為代表的的中東,還是以《花木蘭》為代表的遠東,普遍存在誤解和想當然的扭曲捏造。

賽義德的《東方主義》提出了對後殖民主義文化的批判,呼籲人們看清西方文化在帝國主義視角中,構築出的與事實不符的,落後野蠻的東方形象,使東方成為西方觀念的劣質標本。

「東方就在那裡,但我們不想了解。」這種根植於西方文化中的傲慢與偏見阻礙了進一步的交流與和解,也造就了冷漠與隔閡,雖然西方素以開放和包容自居,但隱藏在表面之下的精神內核卻是排他的。在全球聯繫日益緊密的今天,如果歐美電影真想獲得全世界的一致好評,那就得跳出空想,親自實踐,去真誠地了解東方的模樣,感受東方的脈搏,扔掉對東方刻板的偏見,才能拍出經得起考驗的電影作品。

參考資料:

《東方主義》愛德華?賽義德

《季羨林談東西方文化》季羨林

《話語維度下的賽義德東方主義研究》劉惠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廁讀大歷史 的精彩文章:

50塊錢買的棋子,現價值870萬,維京貴族的玩物,全球僅4套
考古學家找到遠古村落,化石中全是寄生蟲卵,糟糕的史前生活

TAG:廁讀大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