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今日節氣,大暑

今日節氣,大暑

今日節氣,大暑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大暑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一,太陽位於黃經120°。大暑期間,中國民間有飲伏茶,曬伏姜,燒伏香,喝羊肉湯等習俗。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大暑,六月中。暑,熱也,就熱之中分為大小,月初為小,月中為大,今則熱氣猶大也。」其氣候特徵是:「斗指丙為大暑,斯時天氣甚烈於小暑,故名曰大暑。」大暑節氣正值「三伏天」里的「中伏」前後,是一年中最熱的時期,氣溫最高,農作物生長最快,同時,很多地區的旱、澇、風災等各種氣象災害也最為頻繁。

今日節氣,大暑

大暑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二個節氣,也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大暑有三候:「一候腐草為螢;二候土潤溽暑;三候大雨時行」。大暑節氣中有許多傳統的習俗,包括各種祭祀活動、各種消暑的特色飲食以及在一些靠水而居的地方,有賞荷等

今日節氣,大暑

節氣由來簡介

大暑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二個節氣,此時太陽到達黃經120度。《通緯·孝經援神契》:「小暑後十五日斗指未為大暑,六月中。小大者,就極熱之中,分為大小,初後為小,望後為大也。」

這時正值中伏前後,中國大部分地區為一年最熱時期,也是喜熱作物生長速度最快的時期。中國勞動人民將大暑分為三候:「一候腐草為螢;二候土潤溽暑;三候大雨時行。」世上螢火蟲約有二千多種,分水生與陸生兩種,陸生的螢火蟲產卵於枯草上,大暑時,螢火蟲卵化而出,所以古人認為螢火蟲是腐草變成的;第二候是說天氣開始變得悶熱,土地也很潮濕;第三候是說時常有大的雷雨會出現,這大雨使暑濕減弱,天氣開始向立秋過渡。

今日節氣,大暑

典籍記載 大暑

大暑,六月中。解見小暑。腐草為螢。曰丹良,曰丹鳥,曰夜光,曰宵燭,皆螢之別名。離明之極,則幽陰至微之物亦化而為明也。《毛詩》曰:熠耀宵行。另一種也,形如米蟲,尾亦有火,不言化者,不復原形,解見前。

土潤溽【rù】暑。溽,濕也,土之氣潤,故蒸郁而為濕;暑,俗稱齷齪,熱是也。

大雨時行。前候濕暑之氣蒸郁,今候則大雨時行,以退暑也。

今日節氣,大暑

天氣特點

大暑節氣正值「三伏」,是我國一年中日照最多、氣溫最高的時期,全國大部分地區乾旱少雨,許多地區的氣溫達35度以上,俗稱的「三大火爐」也最旺。

今日節氣,大暑

平靜書齋

在我國華南以北的長江中下游等地區,如蘇、浙、贛等一帶處於炎熱少雨季節,滴雨似黃金。有「小暑雨如銀,大暑雨如金」,「伏里多雨,囤里多米」,「伏天雨豐,糧豐棉豐」,「伏不受旱,一畝增一擔」的說法。恰如左河水詩云:「日盛三伏暑氣熏,坐閑煩靜在蠅蚊。縱逢戰鼓雲中起,箭射荷塘若灑金。」如果大暑前後出現陰雨,則預示以後雨水多。農諺有「大暑有雨多雨,秋水足;大暑無雨少雨,吃水愁」的說法。

而在我國的華南西部地區雖然高溫出現也最頻繁,但雨水卻最豐沛、雷暴最常見,是雷陣雨最多的季節。這裡有諺語說:「東閃無半滴,西閃走不及」。意謂在夏天午後,閃電如果出現在東方,雨不會下到這裡,若閃電在西方,則雨勢很快就會到來,要想躲避都來不及。

根據大暑的熱與不熱,有不少預測後期天氣的農諺有:如短期預示的有「大暑熱,田頭歇;大暑涼,水滿塘」;中期預示的有「大暑熱,秋後涼」;長期預示的有「大暑熱得慌,四個月無霜」、「大暑不熱,冬天不冷」、「大暑不熱要爛冬」等。

今日節氣,大暑

具體特點 高溫酷熱

大家都知道「熱在三伏」。大暑一般處在三伏里的中伏階段。這時在我國大部分地區都處在一年中最熱的階段,而且全國各地溫差也不大。剛好與諺語:「冷在三九,熱在中伏」相吻合。大暑相對小暑,顧名思義,更加炎熱。在《1971~2000中國地面氣候資料》中,從30年8月的極端最高氣溫統計中可以看到:有一部分省區7月的極端最高氣溫值出現在7月下旬,絕大部分省區8月的極端最高氣溫值都是出現在8月上旬,剛好都出現在7月下8月上的大暑時期。

古書中說「大者,乃炎熱之極也。」暑熱程度從小到大,大暑之後便是立秋,正好符合了物極必反規律,可見大暑的炎熱程度了。

長江中下游等地的高溫伏旱

大暑節氣時,我國除青藏高原及東北北部外,大部分地區天氣炎熱,35℃的高溫已是司空見慣,40℃的酷熱也不鮮見。著名的三大火爐:南京、武漢、重慶在大暑前後也是爐火最旺。比「三大火爐」更熱的地方還有很多,如安慶、九江等。每年最熱的地方也不相同。2003年6~8月的最熱城市是福州、杭州、長沙和南昌。當然最熱的「火爐」,要屬新疆的「火焰山」——吐魯番。大暑前後,下午的氣溫常在40℃以上。旅居新疆的清代詩人肖雄在他的《西疆雜述》詩集中寫到「試將麵餅貼之磚壁,少頃烙熟,烈日可畏。」由此可見,「火焰山」的美稱的確名不虛傳。

?伏旱

大暑期間的高溫是正常的氣候現象,此時,如果沒有充足的光照,喜溫的水稻、棉花等農作物生長就會受到影響。但連續出現長時間的高溫天氣,對水稻等作物成長十分不利。長江中下游地區有這樣的農諺:「五天不雨一小旱,十天不雨一大旱,一月不雨地冒煙」。可見,高溫少雨是伏旱形成的催生條件,伏旱區持續的大範圍高溫乾旱的危害有時大於局地洪澇。除長江中下游地區需要防旱外,陝甘寧、西南地區東部、特別是四川東部、重慶等地也要防旱。

實際上,伏旱並非年年都有,若遇盛夏副熱帶高壓較弱,位置偏南或長江中下游地區有一兩場颱風降雨或時不時有些雷陣雨,就不會出現大範圍伏旱。

【圖文:轉載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