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大暑 | 掌握養生三要點,萬病之源全趴下

大暑 | 掌握養生三要點,萬病之源全趴下

大暑 | 掌握養生三要點,萬病之源全趴下

《通緯·孝經援神契》記載:「小暑後十五日斗指未為大暑,六月中。小大者,就極熱之中,分為大小,初後為小,望後為大也。」大暑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二個節氣,今年大暑,恰好是「三伏」之中伏,可謂熱到極點。

我國古代將大暑分為三候:「一候腐草為螢;二候土潤溽暑;三候大雨時行。」大暑過後,螢火微明;天地像一個巨大的蒸籠,悶熱而潮濕;時有雷雨大作,天氣開始向立秋過渡。

大暑正值盛夏,雨水豐富,濕熱交加,故民間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一說。此時「暑邪」當道,易耗氣傷津,擾亂心神。若此時感受暑邪,暑汗不出,暑熱內伏,至秋季,新涼外束,寒熱交爭,產生寒熱往來的瘧疾,此之謂「夏傷於暑,秋必痎瘧」。

三伏天是全年陽氣最盛的階段,在養生保健中常有「夏病冬治」的說法,一些冬季發作的慢性病,如慢性支氣管炎、風濕麻痹等,如此時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調養和治療,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養生先養心

大暑 | 掌握養生三要點,萬病之源全趴下

大暑後降雨增多,氣壓偏低,是心臟病高發期。所以,要特別主語保護心臟,尤其是老年人。此時養心重點在於「心靜」二字,有道是「心靜自然涼」,如果心裡鬱結,則容易引起「火氣」大,平時要學會靜心。

「曲消愁,有勝於服藥矣」,此時不妨聽聽舒緩的音樂,如雲水禪心,讓煩躁的心平靜下來。

《黃帝內經》記載「心在聲為笑」,適度地笑可以疏通心氣,心為君主之官,從而也能協調各臟腑機能。因此,保持心情舒暢尤為重要,要有「閑看庭前花開花落,漫隨天外雲捲雲舒」的心境,諸事看淡一點,想開一點。

清熱消暑

時值盛夏,高溫天氣增多,首防中暑。不少人認為只有在高溫的室外才會中暑,其實不然。在濕度太高和通風不良的悶熱環境里,氣溫雖然並未得到高溫,人同樣也可能發生中暑。

夏日中暑,輕則頭暈、乏力,重則嗜睡、昏迷、痙攣,甚至會有生命危險。所以外出時需備遮陽物品和充足的水,亦可隨身攜帶藿香正氣液、十滴水、風油精等防暑降溫的藥品應急。

大暑 | 掌握養生三要點,萬病之源全趴下

大暑時節,廣東很多地方有有「吃仙草」的習俗,仙草又名涼粉草、仙人草,既消暑又清熱解毒,可謂大暑期間當地不可多得的降暑良藥。

大暑 | 掌握養生三要點,萬病之源全趴下

古時,三伏天人們也有喝伏茶的習慣。伏茶是由金銀花、夏枯草、甘草等十多味中草藥煮成的茶水,有清涼祛暑的功效。古時候,村裡人會在村口的涼亭里放些茶水,免費給往來路人喝。

我們也可適當喝點藥茶,以解暑養氣。將西瓜皮最外面的一層薄薄的綠皮,用刀輕輕削下來,用鮮的最好,取6克,蓮子芯7枚、薄荷葉3片,直接用熱水沖泡,稍涼後飲用,可清熱、解暑、除煩,是夏季有效的解暑養氣佳品。

健脾祛濕

脾喜燥惡濕,盛夏時,暑濕較重,易加重脾的負擔,所以此時注意祛濕。人體濕氣主要是通過發汗和利尿兩個途徑排出,晨間或傍晚可到戶外運動運動,出出微汗,以排除體內濕氣,易道功、太極拳、八段錦等都是不錯的選擇。

大暑 | 掌握養生三要點,萬病之源全趴下

另外,人體也有一些祛濕的穴位,如陰陵泉穴、中脘穴。陰陵泉穴是脾經的合穴,也是祛濕要穴,每天堅持按揉陰陵泉穴,可以除脾濕。按揉時,將拇指指端放於陰陵泉穴處,先順時針方向按揉2分鐘,再點按半分鐘,以酸脹為度。

大暑 | 掌握養生三要點,萬病之源全趴下

中脘穴是任脈之穴,具有調胃和中、補虛益氣、健脾化濕之功效。按揉中脘穴時,配合深呼吸,左手拇指翹起,其餘四根手指握拳,用拇指指腹用力向下壓,6秒鐘之後把手放開,休息3秒後繼續按壓,重複10次,孕婦禁止按摩此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