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一個人活到多少歲最合適?心理學家給出了明確答案,細想的確如此

一個人活到多少歲最合適?心理學家給出了明確答案,細想的確如此

從古至今,人類一直在研究如何延長自身壽命,但是,我們卻忽略了一個更重要的問題,如何維持高質量的生命?畢竟,不是每個人都希望長命百歲,隨著年齡的增加,生命的質量將顯著下降,疾病將伴隨我們的後半生。既然死亡無法避免,為什麼我們不能坦然接受。今天將探討的課題是,一個人活到多少歲最合適?

死亡教育

首先不得不提到「死亡教育」。在我國,死亡教育無論是文化還是制度層面都存在空白。然而,很多偉大的知識是無法從課本上學到的,比如,如何正確的看待死亡、理解死亡。

在我看來,死亡教育是每個人都必須接受的教育,在我們揮霍時間的時候,選擇了漠視死亡,我們看不到死亡的警示,於是才渾渾噩噩地活著。

一個不願意思考生活意義的人,他的人生註定是匱乏無趣的。死亡是上帝贈送給每個人的禮物,它時刻提醒著我們要珍惜當下的美好生活。對於那些不理解死亡意義的人群來說,即使活到一百歲,每天也只是過去生活的簡單重複,哪一天突然死去似乎沒有太大的區別。

衰老的意義

一個人在不經歷意外事故的情況下,會經歷人類正常地衰老過程。人能夠正常地衰老死去而不是在病痛的折磨中死去才是最合適的死亡年齡。

對於長期飽受疾病摧殘的人來說,你祝福他長命百歲也許並不是恰當的選擇,隨著人們自主意識的進步,「安樂死」越來越被大眾接受並推崇。一個願意對自己生命負責的人也有權利選擇安詳體面地離開人世,對於他們來說,當自己心中的執念都已放下,便已經到達了適合離開的年齡了。而衰老的意義就是提醒我們年華不再,同時也有可能伴隨著失智。

阿爾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

早在一百多年前,醫學家們就察覺了衰老與失智之間的緊密關係,德國醫生Alois Alzheimer在1901年曾留意到,一位叫做Auguste Deter的51歲病人的行為舉止非常奇怪,他不僅失去了短期記憶,還會做出一些沒有邏輯的行為。後來Alois研究了大批具有同樣行為的患者。在1906年,Alois Alzheimer發表了首次關於阿爾茨海默病的演講。

在醫療條件越來越發達的今天,人們越來越關注這群因為衰老而患病的群體,阿爾茨海默症成為了醫學界關注的焦點。截止到2015年,全球大約有2980萬阿爾茨海默症患者,他們都具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發病年齡都在65歲以上,這也就意味著,這是一個專屬於老年群體的疾病。

結合發展心理學家讓·皮亞傑(Jean Piaget)的觀點(現階段科學條件下,人類的生命質量會在70-75歲階段快速下降),人類的理想壽命應該在65-70歲之間,超過這個年齡,你會面臨各種疾病的折磨,你還會在極短的時間內失去記憶和正常的智力,另一方面,你的家庭也會面臨更大的贍養負擔。

當一個人已經完成了自己所有的心愿和夢想,他實現了自己人生的終極意義,那麼,對於他來說,什麼時候離開這個世界就不再是一個悲傷的話題了。他們可以自己選擇何時何地,以怎樣的方式,體面地向人世間告別。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發展心理學導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第一心理 的精彩文章:

為什麼男人更喜歡瘦女孩,即使很醜,而不喜歡那些漂亮的胖女孩?
夫妻之間,吵架模式決定感情的長久,心理學家教你如何正確地吵架

TAG:第一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