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袁隆平用遺傳工程選育出海水稻,外國專家直接說:可以養活兩億人

袁隆平用遺傳工程選育出海水稻,外國專家直接說:可以養活兩億人

袁隆平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他所繁育的「雜交水稻」甚至達到了畝產1137.5公斤的高產紀錄,養活了世界很多人。最近袁先生通過不斷攻關,又有了一個震驚世界的創新成果,它究竟是什麼呢?如果您想知道,就讓小編來為您揭秘: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路,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在人們以往的印象中,水稻都是生長在稻田裡的農作物,並且所需的生長環境必須要有淡水,如此才能滿足水稻生長的基本要求。可是在上世紀30年代末,東南亞一些國家的植物學家們選育出不一樣的水稻——耐鹽水稻。

耐鹽水稻全稱為耐鹽鹼水稻,是一種介於野生稻和栽培稻之間的「特種」水稻。相比於普通水稻來說,耐鹽鹼水稻具有抗旱、抗澇、抗病蟲害、抗倒伏、抗鹽鹼等特點。

1939年時,斯里蘭卡植物學家經過研究,曾在實驗室中成功繁殖出耐鹽水稻品種『Pokkali』,6年之後該品種開始被予以推廣。

我國東南沿海地區也有不少抗鹽水稻品種,其抗鹽能力甚至可以直接在海灘上開墾種植。例如在廈門附近金鄉發現的「青骨子」抗鹽水稻,能達到每畝400斤的產量。

此時有讀者會有一個問題,既然抗鹽水稻具有如此高的耐鹽性,是否就意味著水稻可以種植在海水中呢?小編很遺憾的告訴您,由於當時科技技術有限,耐鹽水稻只能生長在海邊的塗灘地中,因為塗灘地中的鹽分低於1%,而海水的普遍鹽分濃度為3.5%,故此抗鹽稻還無法實現在海水中種植的可能。

我國為了研製出更具抗鹽性的優良品種,在1980——1985年期間,農業科學院曾「組織有關單位協作,在袁隆平院士的帶領下,研究團隊對2994份水稻資源進行了篩選鑒定,終於篩選出103份中度耐鹽的品種(系)。」。

選育出的品種都通過了極為苛刻的條件,多是採用「淡水育秧」,移栽後「鹹水灌溉」,在保持田間灌溉水鹽度相對穩定的條件下,以「鹽水濃度高,土壤肥力低」為標準嚴格對比把關,才得到了最後三個「抗鹽性強,豐產性高,耐受力強,利於推廣」的品種。

自2000年以後,隨著遺傳工程學的重大飛躍,袁隆平與團隊開始利用該技術選育培植出了一種真正的「海水稻」——天龍優619。專家們透露,此次所選育的水稻品種可以在鹽濃度為5%的溶液中茂盛生長,該數據遠超海水鹽濃度的3.5%。同時也意味著真正能夠用海水澆灌的水稻橫空出世。

2016年10月12日上午,山東青島舉行了「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落戶李滄區簽約儀式」,袁隆平院士被隆重邀請並發表了重要的講話。袁隆平院士表示,我國將在3年之內,研發出畝產300公斤的海水稻,計劃在2017年4月份播種,至同年秋天收穫,讓青島市民在秋天就可以品嘗到真正的海水稻。

山東青島環擁膠州灣,光是鹽鹼地便有50多萬畝,而將50多萬畝鹽鹼地變成畝產300斤的水稻良田,外國的專家,替我算了一筆賬,如果在國內的鹽鹼地,都種上水稻,那產量將是一個超級大的數字——甚至可以直接養育2億人。

2017年,抗鹽水稻在全國31個市區試驗基地被投入種植,通過袁隆平院士以及其團隊的重點觀測,抗鹽水稻的長勢相當良好,至秋季收割時,其畝產量也達到了預期目標,稱得上是農業科學領域的又一新成果。

不少讀者都會跟小編一樣,有一個不解的問題,海水稻既然生長在海水中,終日吸收「鹽分」,所結出的稻米是否也是鹹的呢?其實不然,別看海水稻生長於咸濕環境中,但是惡劣的環境讓其抗病蟲害的能力大大加強,加之鹽鹼地土壤富含大量的微量元素,因此海水稻所產出的大米甚至較之普通大米更加綠色健康,雖然有些硬度,但非常有嚼口,有種天然的米香,而且回味甘甜,完全可以被現代人所接受。

如今有不少網友都感嘆袁隆平院士是「當代神農」,正是因為他的不懈努力,才讓現代人有了「口福」,不再受幾千年來飢餓的威脅。他以「神」的姿態,默默地改變了所有人的生活,更是以自己不懈的努力,開啟了一個農耕文明的新時代。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歷史撰稿人:常山趙子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大解密 的精彩文章:

圓明園遺址出土神秘琉璃件,上面四個字,破解160年前的謎團
大報恩寺地宮藏有一件寶貝,專家藉助高科技手段,將其提取了出來

TAG:歷史大解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