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常見的嬰幼兒血管瘤和先天性血管瘤

常見的嬰幼兒血管瘤和先天性血管瘤

什麼是血管瘤

通常人們所指的血管瘤是對一類脈管性疾病的一個籠統概念,實際上脈管疾病具有畸形和腫瘤的雙重特性,包含了從「胎記」到危及生命病變的一大類疾病。病變可發生在人體的任何部位,因其所在位置、大小的不同,可導致臨床不適、外觀畸形和功能障礙。儘管兩者在組織結構、病程演變和治療方法上完全不同,不同類型的脈管腫瘤和脈管畸形還是經常被統稱為「血管瘤」。

血管腫瘤的ISSVA分類-2018

1982年,美國哈佛大學波士頓兒童醫院整形外科的John B. Mulliken教授首次提出對此類疾病基於血管內皮細胞生物學特性的分類方法,將此前傳統意義的血管瘤分為血管瘤和脈管畸形兩大類,闡釋了兩者最本質的差別,即血管腫瘤存在血管內皮細胞的異常增殖,而血管畸形則無此現象。該觀點被廣泛認同,從而成為對此類疾病現代分類的基礎。國際脈管性疾病研究學會(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Vascular Anomalies,ISSVA)制定的脈管性疾病分類系統(最新版是2018年的修訂版)是目前國際上通行的分類標準。

常見的嬰幼兒血管瘤和先天性血管瘤

最常見的血管瘤是嬰幼兒血管瘤和先天性血管瘤。

嬰幼兒血管瘤

是指由胚胎期間的血管組織增生而形成的,以血管內皮細胞異常增生為特點,發生在皮膚和軟組織的先天性良性腫瘤,其病因與發病機制目前尚未明確。約30%的病變在出生時出現,出生後4周內被發現的病變約為70-90%。男女發病比例約為1:3。P.55病變過程表現為快速增生期,穩定平台期和消退期。最早期的皮損表現為充血性、擦傷樣或毛細血管擴張性斑片,生後6個月為早期增殖期,瘤體迅速增殖,明顯隆起皮膚表面,形成草莓樣斑塊或腫瘤,大小可達最終面積的80%。

之後增殖變緩,6~9個月為晚期增殖期,少數患兒增殖期會持續至1歲之後,瘤體最終在數年後逐漸消退。1歲以後病變可以每年10%的速度消退,5歲時消退約為50%,7歲時可達70%。未經治療的瘤體消退完成後有25%-69%的患兒殘存皮膚及皮下組織退行性改變,包括瘢痕、萎縮、色素減退、毛細血管擴張和皮膚鬆弛。

先天性血管瘤

先天性血管瘤不同於嬰幼兒血管瘤,病灶的生成在妊娠的子宮內完成,出生時的皮損已經成熟,不會再繼續擴大發展。臨床表現為紫紅色腫物,可伴有毛細血管擴張和腫瘤周邊蒼白。先天性血管瘤可表現為以下幾種亞型:1. 快速消退型(Rapidly involuting-RICH),生長曲線走勢和嬰幼兒血管瘤相似,消退期主要集中在1歲之內。2. 部分消退型 (Partially involuting-PICH)。3. 不消退型(Non-involuting-NICH)RICH),病變持續存在無自然消退。

常見的嬰幼兒血管瘤和先天性血管瘤

常見的嬰幼兒血管瘤和先天性血管瘤

常見的嬰幼兒血管瘤和先天性血管瘤

李京宏的詳細介紹

常見的嬰幼兒血管瘤和先天性血管瘤

李京宏,男,心血管外科主任醫師,臨床外科碩士。

現任國際電化療協會副主席,國際電化療協會亞洲地區主席,中國第三屆電化學治療學會主任委員

專業特長:對多種血管瘤及血管畸形的診斷和治療,尤其對大範圍及特殊部位的血管瘤及血管畸形(如皮下及肌肉間血管瘤、會陰部血管瘤、頜面口腔內血管瘤、肝血管瘤等),綜合應用電化學療法、激光療法、局部硬化劑注射等多種方法的特色治療,為眾多傳統醫學手段無法治療的患者緩解了痛苦,控制了疾病的發展。應用超聲引導下瘤體內硬化劑注射治療肝血管瘤,避免了開腹手術的創傷,取得了良好的臨床效果。將電化學療法應用到原發及轉移的良惡性實體腫瘤,為病人提供了新的治療選擇。近年來將電化學療法推介到歐美、亞洲多個國家及地區和國內多個省市的醫療機構。

診治範圍:血管瘤及血管畸形,體表色素斑褪色、皮下及肌肉間血管瘤、肝血管瘤等;體表原發及轉移的良惡性實體腫瘤,包括皮膚癌、舌癌、乳腺癌及乳腺良性包塊、腹壁子宮內膜異位症等。

李京宏:http://www.mingyihui.net/doctor_1427924.html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名醫匯 的精彩文章:

易桂英解讀:孕期做四維彩超前要注意些什麼
如何治療痤瘡,聽聽醫生的建議

TAG:名醫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