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施杞:中醫提升影響力,作用機理還須「黑箱變白箱」

施杞:中醫提升影響力,作用機理還須「黑箱變白箱」

82歲的全國名老中醫、上海市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施杞教授,每周依舊保持三個半天門診的高頻出診。不久前,老先生歷時三年編著的196萬字《中醫骨內科學》正式出版,填補了我國中醫在這一學術領域的空白。

「我國四分之一的人口是老齡人口,作為退行性疾病,骨病發病率越來越高,其實僅有20%的患者需要開刀。怎樣利用好中醫,讓可開可不開的患者通過規範治療,免於開刀之苦,我看中醫可以大有作為。」施杞直言:中醫持續發揮影響力,必須解決「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核心問題,也即將「黑箱變白箱」,找尋內中規律,發現機制原理。

骨病是現代病?中醫已有三千年經驗積累

施杞出身醫學世家,從醫至今56年,1963年從原上海中醫學院(現上海中醫藥大學)畢業後,他便師從著名的石氏傷科傳人石筱山、石幼山二老。石氏傷科以內治法揚名天下,「局部與整體統一、外傷與內傷統一、筋骨調衡扶正祛邪」,三條法則堪稱石氏傷科的精髓,亦引領青年中醫師施杞步入中醫殿堂。

這位中醫大家,最開始想學的是中醫內科,畢業後,老師挑中聰慧且動手能力強的學生去骨傷科,陰差陽錯自此與石氏傷科結緣。許多人誤以為骨病是現代生活方式引發的常見病,在施杞看來,這其實是一種誤解。「早在3000年前的《周禮》,便有針對骨病的記載。現代人『低頭族』比比皆是,但古代普羅大眾騎馬行軍、終日勞作,帝王將相伏案批閱奏摺等,頸痛手麻者不在少數。」施杞告訴記者,「這也印證了中醫藥對骨傷科治療積累了豐富經驗,取得眾多成就。」

習得石氏傷科真傳後,半個多世紀以來,施杞運用中醫藥辨證論治綜合治療的方法,便治好無數骨病案例,其中不乏各類椎間盤突出者、頸腰痛者、肩膝痛者……他強調,石氏「內治法」講求藥物內服外用、配合針灸手法,臨床八成以上患者可以達到治癒目的,完全沒必要開刀。

「手術耗費巨大醫療資源,又可能帶來醫源性疾病,如果能將祖國瑰寶發揚光大,普及應用,相信可以為更多病家帶來福祉。」事實上,他的堅持與西醫正漸興起的非手術療法不謀而合。迄今,施杞帶領團隊創立「調衡法」,形成筋骨平衡康復體系;創立了「施氏十二字養生功」「脊柱平衡操」「筋骨平衡操」以及手法治療「整筋三步九法」等富有中醫特色和優勢的技術方法,在海內外廣泛推廣應用。

中醫「創業家」:找尋國粹中的科學道理

鮮有人知,施杞作為「根正苗紅」的中醫師,曾在西醫醫院進修過兩次:1972年,他前往瑞金醫院骨科進修一年;1978年,他又在華山醫院神經外科進修了一年。中青年時光的這兩段「小插曲」,非但操練了自己在西醫臨床的技巧,更為他在中醫學科發展中定了新格局,他認為:「西醫之所以強盛,有兩大鮮明的優點。其一,比較好地與時代發展的需求相結合;其二,比較好地與最先進的科學技術相結合。基於這兩點,西醫走出了局限,邁向了世界。」

在施杞看來,中醫屬於古典哲學,而非現代科學,因此很多人認為,「西醫沒救成人也是科學的,中醫哪怕救活了人也不科學」。中醫見效,但作用原理不為人所知,猶如神秘黑箱。怎樣揭開黑箱的神秘面紗,將「黑箱變白箱」?這個問號,堪稱留給時代的最大課題。他總結道,「守住中心、邊緣雜交,學科發展才能永葆活力。這也正是中醫發展提出的『繼承不泥古、創新不離宗』。」

基於這一認知,20年前,先後擔任原上海市衛生局副局長、原上海中醫藥大學校長的施杞,從衛生管理者崗位上退下來,隨即轉型「中醫創業家」。在龍華醫院150張病床和2000平方米的實驗研究空間內,他率領年輕的骨傷科團隊創建「脊柱病研究所」一頭扎進中醫骨傷科的現代進程中。中醫內治法為何會對骨病起效?團隊從西醫病理出發,找尋炎症及其周圍的靶點,「層層撥筍」似地揭開其中奧秘,由此承擔了200餘項國家和部市級研究課題並獲得眾多獎項,其中包括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兩項、部市級科技進步一等獎11項,可謂碩果累累。這些多年的努力也為探究「中醫骨內科學」的構建與創新發展,奠定了豐富的學術和臨床基礎。

56年前的校訓,不忘心中一個夢想

中醫發展不應妄自菲薄,亦不該好高騖遠。培養出200餘位博士碩士生的施杞,常常教誨學生「心懷夢想、不忘初心」,「就業與創業有著本質區別,勤研技術,持續探索,眼光更高才能走得更遠。」栽培弟子他不遺餘力,哈佛大學、羅切斯特大學、霍普金斯大學……都有來自施杞團隊學生的身影。

大弟子、長江學者、國家「973」計劃首席科學家龍華醫院脊柱研究所所長王擁軍教授領銜的「益氣化瘀法治療椎間盤退變性疾病的基礎研究和臨床應用」,用現代科學方法揭示了中醫在椎間盤突出中的作用機理:益氣化瘀方法可有效改善椎間盤微循環,緩解缺血缺氧狀態,增加椎間盤營養供應,減輕軟骨鈣化,防止骨贅形成。到了疾病中期,益氣化瘀通絡方法還能抑制炎性因子釋放,減輕疼痛麻木等;後期,益氣化瘀補腎方法則可以減緩細胞凋亡、椎間盤退變以及脊髓、神經根損傷進程。2011年,這一成果摘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而今,第三代學生已初出茅廬,梁倩倩研究員領銜完成「淋巴系統在關節炎病理變化過程中的作用及蠲痹法的調控機理」項目,不久前剛榮膺2018年度上海醫學科技獎一等獎,施杞培養的弟子遍布全國,其中近百人已是碩博士導師,為我國中醫骨傷學科不斷輸送了一批新秀。他也獲得了全國中醫藥高等學校教學名師、中國好醫生、上海市教書育人楷模、上海中藥發展終身成就獎、上海醫學發展百年終身成就獎。

三年前,上海中醫藥大學成立60年之際,老校長施杞自掏腰包捐了6萬塊錢給母校,「56年前我剛邁入校門時,學生手冊上寫著這樣一句話——培養有社會主義覺悟,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高級中醫師。許多年過去了,這句話非但沒過時,當下顯得更有時代意義。」他最後勉勵年輕人:有夢想有作為,弘揚中醫個體化治療優勢,探究普適診療規律,是當下優秀中醫醫生的歷史責任和時代使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上觀新聞 的精彩文章:

不是一講發展就只有發展經濟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必須提供自己的發展理論
行駛總里程突破200米!「玉兔二號」巡視器進入第六月夜

TAG:上觀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