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每個對生命充滿熱忱的孩子,都有一對真誠的父母

每個對生命充滿熱忱的孩子,都有一對真誠的父母

我們這一代父母,很多都有一個想法:希望孩子能做一個真實的自己,不要被別人的評價所左右,不要背負太多外界的壓力,過自己想要的人生。

但是,為了幫助孩子更有能力做自己,我們卻有意無意用了很多「虛偽」的養育方式。

不能被真實地養育,孩子也很難找到自己想要的人生,真實地做自己。

01 虛偽的評價讓孩子不能面對真實的自己

丁丁參加作文競賽,結果競賽失敗了,連鼓勵獎也沒有得到。

丁丁回到家很氣餒,因為她一直以為自己像媽媽說的「很聰明」,也認為自己寫作文「很棒」,得到這樣的比賽結果,她難以接受,把自己關在房間里不出來。

媽媽進去安慰說:「媽媽認為,你就是最棒的!」

丁丁不解地問:「你說我是最棒的,可是為什麼那麼多同學都超過我了?我到底棒在哪裡?」

孩子幾句發問,媽媽一時竟無言以對。

你是否也曾經被真實的孩子問過這樣直接的問題,是否想「編造」一個答案來把孩子保護在一個「完美」的世界裡?

父母其實很清楚,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各種厲害的「雞娃」「牛蛙」一抓一把,但是就不願承認自己的娃在某些方面就是一個普通的娃,就希望他們能做一個「人上人」。

所以希望通過給孩子貼上一個「你是最棒的」標籤,期望他們能充滿自信,朝著「最棒」的目標前進。

心理學家Nathniel Branden說,自信是個人對自我能力的感覺和判斷。它是一種「能力的經驗」。只有當孩子經歷了自己做得「很棒」的事情,你讚美他「你真的很棒」,這樣的名副其實的評價,才真的會轉化為孩子對自己的信心。

每個孩子剛開始都是「心理學家」,他們能很敏銳地區分「虛偽」和「真誠」。只是長期被「虛偽」麻痹,慢慢就信以為真了。

當有一天發現自己的「很棒」經不起生活檢驗,發現父母的評價並沒有真實反映自己的能力,孩子會感到困惑——我到底該相信自己最信任的父母,還是相信自己的感受和判斷?

做自己,還是做父母希望的自己,這個矛盾會傷害孩子的生命力。

02 不敢真實的展示自己妨礙孩子的長遠發展

這兩天頭條上有一篇普林斯頓大學教授康毅濱關於中國學生招生的訪談。

他接觸了很多中國的尖子生,對他們總體評價是:「中國學生聰明、勤奮,但是迷茫,功利心重,妨礙了長遠發展。」

他談到招生中的電話面試環節,給人印象深刻:有些學生會提前準備好答案,面試時背出來或照著念,有的則是提前排練好,像在做演講報告,但是內容卻是「答非所問」。雖然不是見面,但從交談中,可以判斷出對方是個什麼樣的學生。

能想像,在這樣的畫面中,學生是緊張的,因為他們回答面試問題不是「真實的」,而是通過各種「包裝」,並且對通過面試有很高的期望。

提前準備是必要的,適當的緊張也是正常的,但如果是真正自己真實經歷過,無論是亮點還是不足,都會有信心自然表現出來,而不只是展示提前準備的「完美」自己。

康教授說「我希望學生在這個環節能展現真實的自己,而不是一個可以包裝的、完美到失真的『加工成品』…… 我們想要真正熱愛科學且誠實的人。」

雖然這樣做只會弄巧成拙,但是我們也不能怪孩子。

因為他們從小所受到的教育就是通過「包裝」或「被包裝」應付外界各種目標,他們當然沒有信心或能力輕鬆而自然的表現真實的自己。

03 不真實的自我,即使「優秀」也不能長久

如果不是真實地做自己,當孩子爬到了金字塔的頂端,實現了「別人對自己的期望」,又會怎樣?

有一次聽一位美國西北大學的心理學教授講了一個故事。

有一位來自中國上海的優秀學生,考進了西北大學,進了一位頂級教授的實驗室。據說能進這位教授實驗室機會很難得,他是那一屆唯一一個亞洲學生。

這位學生很聰明和勤奮,很好的完成了實驗室的所有任務,就要畢業的時候,他卻抑鬱了。

他的導師,將學生介紹給這位心理學教授,讓他幫這位孩子治療。

心理教授經過一段時間了解發現,這個優秀的學生,並不是真心喜歡搞研究,也不是真心喜歡自己的專業,以往「優秀的表現」都是為了「做給媽媽看」。

讓人聽著心疼的是,這麼優秀的孩子,無論做得再好,從來沒有得到媽媽的認可。小時候有一次因為沒有考到前三的名次,媽媽很輕蔑地說:「這就是你考的成績嗎?不考到第一沒臉回來給我看。」此後,孩子就是一直為了媽媽,在學習上做到最好。

就要從西北大學畢業了,「媽媽的目標」就要實現了,可是孩子仍然沒有聽見媽媽親口表達的認可;而且,因為一直以來都是為媽媽活,孩子沒有探索過真實的自己,不知道自己有什麼熱愛,當這個「最好的學業目標」實現後,人生彷彿沒有了意義和熱情,頓時陷入迷茫。

盡了所有努力依然沒有得到渴望的認可,加上對未來人生方向的迷失,導致了這個學生心理上的問題。

相信聽故事的人一定也猜到了這位心理學教授給講這個故事是告訴我們什麼:

孩子只有能為自己的生命做主時,才能有源源不斷的生命熱情。

03 孩子怎樣從忠於自我變到迷失自我

我們是怎樣把孩子培養成了一個不敢做自己的人呢?

生命之初,孩子是真實的,忠於自己的。

他們餓了就哭,累了馬上就能睡,傷心了會要媽媽抱,不想把自己的玩具給別人會明確的反對……

但是後來,在成長過程中,家庭中的溝通模式讓孩子發現:如果想要得到父母的愛,我得做父母希望的自己,而不是真實的自己。

著名家庭治療大師提出過家庭中常常出現的四種負面的溝通模式:

討好——使對方不至於繼續停留在你不喜歡的消極狀態中;

指責——以使對方認為你是對的,錯不在你身上;

超理智——把事情理性化,將被威脅的感覺和自尊心隱藏在「大道理」中;

打岔——忽略不想面對的任何消極狀態,表現得好像威脅不存在。

在這些溝通方式下,孩子都不能真實的做自己。

舉個例子:

3歲孩子第一天去上幼兒園,當他們要離開父母的時候,哭著說:媽媽,我不想去幼兒園,我想爸爸和媽媽。

面對這個情景,你會怎麼做?

指責的父母會憤怒地說:「別哭了,還沒走呢你就想了,沒出息。你看人家小朋友,大大方方地進去,你不丟人嗎?趕緊,快跟老師進去!」

討好的父母會乞求道:「好了寶貝,你乖乖地進去,晚上回來媽媽給你買好吃的。」

超理智的父母會開始給孩子講道理:「每個人都得去上學,都得離開爸爸媽媽學會獨立。你現在已經三歲了,不能總在家裡待著,這個年齡就該去幼兒園學知識……」

打岔的父母會通過轉移注意力迴避孩子的感受:「別哭了,你看那裡有鞦韆,有滑滑梯,去那裡玩會兒吧,那些遊樂設施一定很好玩。」

家長說的這些話,孩子可能根本沒有聽見,他滿腦子可能都在想:「媽媽不管我,我得一個面對,我要去一個陌生的地方,和陌生的人相處,我該怎麼辦?」孩子這時候會感到焦慮、無助和害怕。

同時,他能感受到媽媽傳遞的信息是:不能哭,不能想爸爸媽媽,我得聽話,這樣媽媽才喜歡我。

當孩子發現自己能夠擺脫當前困境的唯一方法是做些你認為正確的事情,孩子就會做合你意的行為,是不是符合自己真實的需要,已經不重要了。

04 真誠,是找回自我的唯一出路

薩提亞說,一個家庭只有使用誠實直接、內外一致的表達方式進行溝通,才會帶來彼此的信任和關愛,才會讓對方懷有希望。

與指責、討好、打岔、超理性不同,真誠一致的表達,是面對和承認自己和對方真實的感受和客觀現實,不用通過指責別人來滿足自己,不用隱藏或迴避來麻痹自己,也不用委曲求全討好別人來維持虛假的美好。

回到文中前面提到的兩個例子,真誠一致的父母該怎麼做?

對於丁丁從作文競賽中失敗而歸,媽媽要做的,是真誠面對。

真誠地面對競賽失敗的結果,承認孩子氣餒的感受;

真誠地告訴孩子勝敗都是正常的,錯誤是成長的必經之路;

真誠地和孩子分析現在作文的情況,優勢在哪裡,還有哪裡需要加強;

真誠地告訴孩子,無論競賽結果怎麼樣,那都不影響你在媽媽心中的位置和媽媽對你的愛。

真誠地分析孩子實際的情況和解決方法,並告訴你的愛和他的成敗與否無關,孩子才會釋然。

對於3歲孩子上幼兒園的分離焦慮,父母也要真誠地面對和處理。

首先承認和接納孩子的負面情緒:

「寶貝,媽媽能看出你有一些緊張和擔心,第一次離開爸爸媽媽獨立去幼兒園,和以前不認識的小朋友和老師在一起待一天,有這樣的感受很正常,很多小朋友都會有這樣的感受。」

你可以真誠地跟孩子解釋他對未知的疑慮,告訴孩子他什麼時候能見到你,緩解孩子的焦慮:

「你今天會在那裡吃午飯,中午睡一覺,下午再玩耍一會兒,然後吃完晚餐,媽媽就會來接你了。老師們都很和藹,有什麼事情需要幫忙可以告訴老師,老師很樂意幫助小朋友的。」

你可以告訴孩子,雖然分開的時候會難受,但是你還是得離開去上班,讓孩子也面對現實:

「寶貝,媽媽得去上班了,你也該去幼兒園了,我們都要做自己的事情,而且媽媽相信你能一定做到!」

最後,你可以淡定而果斷地離開,給孩子傳遞出你真的相信他們。

當父母真誠的面對孩子和問題,孩子就能面對真實的自己,有勇氣面對問題,有能力信任自己和做自己,就會有能量去探索人生的無限可能性。

-End-

「有料家庭教育」

提供有價值的養育知識和服務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有料家庭教育 的精彩文章:

TAG:有料家庭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