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食 > 武夷岩茶有茶梗,是劣質茶的表現?香氣、滋味才是主要判斷指標

武夷岩茶有茶梗,是劣質茶的表現?香氣、滋味才是主要判斷指標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企鵝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李麻花

《1》

武夷岩茶里,該不該有茶梗出現?

今天到茶舍喝茶,對方拋出了一個問題,在座的幾人,七嘴八舌討論起來。

「岩茶當然不能有梗啊,它應該是條索狀的。」

一位喝岩茶五年的朋友,泰然自若地回答。一句話說完,啜了一口水仙。

「有茶梗,就是劣質茶。」

另一位茶友,卻有不一樣的聲音,「岩茶有茶梗,也挺正常。」

咦,這個觀點,倒是有點獨特。

許多人看到條索里混著一兩根茶梗,總會覺得茶品質不好,這是剔揀的時候,沒挑揀乾淨,是工藝的敗筆。

怎的這位茶友如此大方,能夠坦然接受茶梗的存在?

喝了一泡水仙,主泡者悄然將水仙換成了肉桂。

「岩茶,手工和機器結合的產區,條件茶梗全靠手工,偶爾眼花,有一兩根漏網之魚,不是很正常嗎?」

原來茶友的包容,是給了辛苦的挑茶工。

「更何況,一兩根茶梗,也不影響喝茶,淡定點兒啦。」

「喝岩茶,也不能太吹毛求疵,我們又不是喝茶的外觀,茶的香氣和滋味好,萬事大吉。」

一旁默默喝茶的新人L,發言了。

「岩茶,為什麼會有茶梗呢?」

在討論岩茶該不該有茶梗出現前,我們卻忽視了核心——岩茶的茶梗,是怎麼來的?

《2》

岩茶茶梗,是開面採的必然結果。

說岩茶的工藝,許多人覺得複雜。長串長串的專業術語堆砌在一起,直接把人砸暈。

噘嘴,抱怨,「不就是喝茶么,還搞得跟學術研究似的,累不累。」

格物致知。

不是咱們為了喝泡茶,要進修植物學、生態學、地理學等學科,而是為了對岩茶的判斷不會過於偏頗,對一些基礎知識有所了解。如此,茶才能喝的更明白,更透徹,更有趣。

當然,最重要的是,不會花冤枉錢。

岩茶的工藝,自然要簡單了解,才不會犯低級錯誤。

咱也不必深入,成為學院派,懂點皮毛即可。

關於岩茶茶梗的由來麻花往簡單了說,說的通俗易懂些。

岩茶里,有一個名詞,叫做「開面采」,意思也很簡單,就是茶樹上的嫩葉子,要等到長開了,第二三四片葉子成比例後,再開始採摘。

這個比例是多少呢?

經驗老道的茶農,心裡有譜,咱們不必操心。

採摘的時候,從芽頭開始數,一芽三葉或者是一芽四葉,連著茶梗一起採摘下來。

茶梗,合著芽頭和葉片,一同進入做青環節。

這就是茶梗的前世。

並且茶梗的存在,很重要,不能少。

《3》

茶梗,最忠誠的護衛。

當茶葉還在樹上時,它是重要的樞紐。連接著芽頭、葉片和茶樹本身。

它又像是一根吸管,讓葉片和芽頭能夠及時補充營養物質,傳遞香氣和滋味物質。換言之,茶梗是茶樹重要的器官,少了它,茶樹無法正常生長。

並且,茶梗其中含有大量的氨基酸(茶氨酸)、蛋白質。

其含量遠大於茶葉中的含量,在做青過程中,葉肉細胞上集中了眾多氨基酸、可溶性糖等物質,讓兒茶多酚類物質增多。

有了茶梗參與做青,能茶湯口感更加濃厚。

與此同時,在做青環節,茶梗中儲存的香氣和滋味物質,還能繼續發揮餘熱,這些物質便從梗轉移到葉芽中。

有了適當的茶梗參與做青,更能制出香高味濃的茶葉。

當然,茶梗還有一個更不可或缺的作用——緩衝。

列位看官可能沒有見過岩茶的搖青。

現代化的搖青,是將茶葉放進搖青桶當中,一桶幾百斤的茶青放在一起,開動機器,搖青桶有規律的進行旋轉。

在旋轉的過程中,茶青之間不斷摩擦,生熱,從而發生微妙的發酵作用。

茶梗在此過程中,還充當著緩衝帶的作用,能夠避免茶葉出現過度摩擦,影響發酵。

等到做青完,走水焙後,茶葉還要靜置幾天。茶梗此刻,又是充當中間站的作用,重新走水,讓茶葉回軟,重新進行物質交換。

等到茶梗被徹底利用完畢後,將被挑茶工麻利地剔除。

在大多數岩茶里,是看不到茶梗的存在。

《4》

岩茶中偶然出現的茶梗,是漏網之魚

茶梗的剔揀,需要通過手工完成。這是一次對體力和眼力的雙重考驗。

而從事茶梗剔揀工作的,很少有年輕人。

這類枯燥,機械的工作,多數落在年齡稍大的人身上。一天坐在毛茶前,一坐可能就是好幾個小時。

長時間單調的動作,難免會讓人精神有所懈怠。

偶然間,把一兩根沒來得及看得到的茶梗放走,撥入紙箱當中,也是正常現象。

人無完人。

挑茶的時候,難免有點鬆懈。只要一泡茶中,沒有1/3的茶葉都是茶梗,只有偶然閃現的一兩根,尚且算是可以接受範圍。

無心之失,尚且可以原諒。

茶梗,只會影響我們對一泡岩茶的印象分,卻不會動搖好茶的標準。

茶梗的存在,未必就證明岩茶是劣質品。

《5》

岩茶品質的優劣,香氣與滋味是主要判斷指標。

這一點,無論何時何地何品種,都不能動搖。

香氣,滋味,才是決定岩茶命運的關鍵所在。

從香氣入手,在每一衝審評時,都有聞香細節。

首先,審評香氣是否正常,有無異雜氣味,與此同時區別品種香、地域香、工藝香。

其次,審評香氣的高低、粗細、強弱。

隨著沖泡次數的增多,香氣逐步顯露。此時就能比較精確地聞岩茶的香氣,是否有缺陷。

其三,審評香氣的長短和持久性。

岩茶沖泡後,茶香持久,悠長,自然是好茶的做派。

滋味,同樣能體現茶葉的優劣。

好岩茶,入口須有濃厚芬芳、醇厚、甘爽、過喉潤滑的感覺,岩韻明顯。

湯水在口腔里,是能夠引起共鳴,你能明顯感覺到茶湯是有厚度的,有內容物,有勁道。而不是像白開水一樣平淡。

品鑒岩茶優質,香氣和滋味才有話語權!

一兩根茶梗就將岩茶品質全盤否定,並不是公正的做法。

《6》

岩茶有茶梗,是劣質茶的表現?

這話說的未免太絕對。

明朝屠隆《茶箋》載:「採茶不必太細,細則芽初萌而味欠足;不必太青,青則茶已老而味欠嫩;須穀雨前後,覓成葉帶微綠而園且厚老為尚。」

茶梗,從一定程度上而言,是為了成全岩茶品質而存在。

只是因為人為的疏忽,不經意間出現在條索當中。

但我們不能因此就將茶葉品質全盤否定,岩茶優劣劣質,香氣和滋味才是絕對的主宰。

莫要再找錯重點。

歡迎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識!

版權聲明:本文歸小陳茶事李麻花原創撰寫,任何媒體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歡迎茶友們轉發至朋友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陳茶事 的精彩文章:

4年陳老白茶,棗香濃郁,醇厚度差,是出了什麼問題了?
在2018年白牡丹餅里,喝到了辣椒味,看完這2種可能我沉默了

TAG:小陳茶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