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說說佛門中的齋飯(上)

說說佛門中的齋飯(上)

一般人每日奔忙,最低限度的目標便是求得衣食溫飽,如果能吃飽穿暖後,最好還能吃得好,穿出地位。而對出家僧人而言,只是以食物治療飢病,滋養色身,長養慧命,不可恣意貪食。原始佛教時的僧人以乞食為生,在律藏中關於「食」的規定非常多,都是佛陀依著當時的情境而加以制定的。佛教傳入中國後,為適應民情風俗,中國僧人食物的來源、形式與內容,就產生了另一番新的風貌。

農禪生活自耕自食

佛世時,比丘們身披袈裟,手持著缽,四處乞食游化,只有在雨季里,才回到精舍或固定的一處結夏安居,此時不再出外托缽。對僧人而言,「乞食」蘊涵著深遠的意義:一方面是降伏驕慢,不貪美味,毫無選擇,專心修道;另一方面則是藉著乞食因緣與居士接觸,給予布施種福田、說法的機會。所以,乞食是僧人的正命,墾土掘地、種植蔬果以致傷害生命,這是原始佛教所不許的。

佛教初傳中土,中國沙門仍然堅守著佛陀的遺教,後來僧人逐漸放棄托缽乞食的方式,最早可見的記錄是東晉安帝義熙元年(西元405年)道恆的《釋駁論》中指出當時沙門「或墾殖田圃,與農夫齊流」,可知當時僧人已開始耕種了。

為什麼中國僧人無法再過乞食的生活呢?這與中國的民情及僧團在中國的發展有關。

在中國的文化里,「乞討」是卑賤的行為,何況在普遍重視勞動的大社會,僧人乞食,被視為「不事勞作,不事生產」,難以獲得社會大眾的認同與尊敬;其次僧團人數不斷增加擴大,寺院又位處偏遠,端賴托缽乞食有實質的困難。在此情況下,自南北朝以降,皇室貴族以賜田與舍田的方式供養僧人,不再直接布施飲食;相對地,僧團也必須自行組織生產的方式,以便自給自足。

到唐朝時,馬祖大師創建叢林,百丈禪師立下清規,正式開啟中國僧伽生活新型態,僧人開始過著「晝而農、夜而禪」自耕自食的農禪生活,百丈禪師「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身體力行的高風亮節,成為後代僧人效法的榜樣,在作務中修行也成為僧人奉行不渝的信念。

菜根香,佛門悲心長

比之原始佛教的飲食,中國佛教最突顯的是「素食」。在佛世時,僧人既是乞食,居士供養什麼,比丘就接受什麼,因此佛陀並未禁止僧人食肉,除了象肉、馬肉、龍肉、人肉不得吃,其餘肉類,只要不見殺、不聞殺、不為我殺(三凈肉),皆可接受(見四分律)。

大乘佛教是嚴禁肉食的,《梵網經菩薩戒本》即指出「不得食一切眾生肉,食肉得無量罪」;《涅槃經》中也說「食肉者,斷大慈種」。以慈心戒殺素食,正是悲憫眾生、長養大乘慈悲的表現。

中國僧人素食也和篤信大乘佛教的梁武帝有莫大的關係。公元五一一年梁武帝召集諸沙門立誓永斷酒肉,並以法令公告,違者嚴懲。由於帝王的推動,加上中國寺院自耕自食,廣大的莊園提供素食來源,這項教團改革,收到極大的成效,直至今日中國佛教僧團仍堅行素食。

以往的寺院經濟普遍貧困,加以僧人勤儉,腌醬特多,每日齋飯,除中午一餐吃飯外,多半食粥,佐以陳年腌菜。現今素食人口快速增多,素食館相繼設立,素食製成品種類多樣化了。近幾年更颳起回歸自然之風,清淡的生食、素食自然成了新時代的寵兒,從健康的角度來看,它已漸漸脫離了宗教的素食了。

寺院理念

善心善行:倡導公共文明

文明敬香:一人燒一支香

垃圾不落地,你我都得利

文明祭祀:子孫顯達福慧多

三零:零經濟 零商業 零門檻

經典回顧

聯繫方式

微信號:南普陀寺

郵編:361005

網址:nanputuo.com

地址:廈門市思明南路515號

友情鏈接

五老峰下

廈門南普陀寺慈善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南普陀寺 的精彩文章:

佛教始於心靈的環保意識
素食:南瓜素餃子

TAG:南普陀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