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時尚 > 從紀錄片中解讀 Martin Margiela 對時尚的顛覆

從紀錄片中解讀 Martin Margiela 對時尚的顛覆

人們常說 Martin Margiela 是時尚界撲朔迷離的一團迷霧,熟悉的朋友應該清楚,這位半匿名的設計師甚少接受公開採訪,就算是網上流傳的肖像也僅限於當年的一些珍貴圖片…在離開了同名品牌後就更顯得銷聲匿跡了,與如今盛行自我營銷與傳播的社交媒體時代可謂是截然相反的行為。

當持久籠罩於 Martin 身上那難以捉摸的氣質成為 Maison Margiela 品牌的文化背景,這勾起了大眾探索一切與之相關消息的胃口。即使我們深知這位設計師的本意總是希望讓作品為自己說話。

(圖片來源:《Margiela In His Own Words》)

不久之前,一部讓人翹首以盼許久,關於 Martin 的紀錄片披露出了最新細節。這部曾叫做《Without Compromise》的紀錄片被更名為 《Margiela In His Own Words》,宣稱已完成後期工作,預示著我們有望在今年看到它的上映。而之所以未播先火,其中固然有著由執導過時尚影片《Dries》的導演 Reiner Holzemer 掌鏡的緣故,但更重要的是,Martin Margiela 本人有參與其中。他將以何種方式參與進來仍不得而知,或是自述以聲音出鏡?會否願意顯露真容?一切謎底似乎唯有在成片中揭曉了。

事實上,因為這位設計師的 「遙不可及」,像《Margiela In His Own Words》這樣的影片便成了外界用以窺探 MAISON MARTIN MARGIELA 幕後故事的絕佳甚至是唯一方式。這亦是近年來與 Martin 相關的紀錄片、影展、藝術展層出不窮的原因之一。所幸通過這些值得去細細品味的作品,讓我們終得以對這位傳奇設計師有了一些了解。

Jean Paul Gaultier:我不是他的老師,他並不需要其他人再去教他什麼了

《The Artist Is Absent》

要如何為一個從不露面的人製作一部傳記影片?YOOX 集團所策劃的《The Artist Is Absent》交出了一張完美答卷。這是一部不足 12 分鐘時長的短片,通過 Martin Margiela 協助撰寫的受訪者名單,製作團隊去採訪了幾位 Martin 所尊敬同時也足夠了解 Martin 的人,像是 《VOGUE》 的編輯 Suzy Menkes、時尚史學家 Olivier Saillard,同為比利時設計師的 Raf Simons,甚至還有 Martin 的 「前老闆」 Jean Paul Gaultier。

(圖片來源:Jean-Claude)

短片以 1989 年秋天 MAISON MARTIN MARGIELA 那一場改變遊戲規則的時裝秀開場。毋庸置疑,這是這個時裝屋最經典的時刻之一。

在巴黎郊外北非貧民區的一個廢棄拆遷場地內,以毫不修飾的土地作為 T 台,滿布塗鴉的牆壁以及破碎的瓦礫作為裝飾,這裡便是 Martin 展示他第一場秀的舞台,一個被描述為第三世界般的環境。

除了時尚從業人員以外,狹窄的秀場過道上也有非洲裔、印度裔等不同種族膚色的居民以及他們的孩子,他們與時裝編輯、媒體和買手們一道被 Martin 邀請前來看秀。這個秀場也沒有座位安排,先來的人坐在前面,後來的人就站在後面,無論你是誰。

邀請函(圖片來源:Google)

同時很難以想像的是,秀場上那些穿著打扮相當得體的 「城市人」,實際上是被一張紙皮邀請過來的,而這張紙皮(邀請函)的作者並不是 Martin ,而是經常在這個廢棄場內玩耍的那些貧民區孩子們…

「不太走運」 的 Raf Simons 曾回憶說: 「Martin 的那場秀是我有生以來參加的第一場時裝秀。我本以為會是豪華的大製作,到了現場才發現連地板都沒有,就是個堆滿垃圾的後院。」

(圖片來源:《The Gentlewoman》)

如 Suzy Menkes 在短片中所提及的,這場秀在那個年代顯得很 「不合時宜」。相比同時代大部分時裝屋所打造的紙醉金迷,Martin 的時裝秀不僅解構了衣服,此外更像是直截了當地撕碎了時尚系統中所心照不宣的規則。「我並不需要時裝設計師來給我上課」、「沒人喜歡那幅悲慘主義的景象」,Martin 的 「叛逆」 曾被當時的時尚評論家們口誅筆伐。

(圖片來源:《The Gentlewoman》)

在那一天,模特們穿著白色和裸色的看起來破破爛爛的 「半成品」, 走著跌跌撞撞、一點都不 「專業」 的步伐。當穿著時裝屋白大褂的幕後人員在謝幕時將口袋中的紙條拋向天空,伴著孩子們把秀場當做遊樂園般肆意的奔跑,這就註定要成為時尚發展進程中濃墨重彩的一筆。

Martin Margiela、The Antwerp Six(安特衛普六君子),還有 Raf Simons 之間有著些奇妙的緣分。這些比利時人的關係在短片中亦被短暫提及。1989 年那會兒,年輕的 Simons 還沒大學畢業,主修工業設計的他,在 The Antwerp Six 之一的 Walter Van Beirendonck 那裡實習,也是這份機緣讓他得以觀看到這場秀。

Raf Simons 曾直言:「整場秀的一切深深打動了我,謝幕的時候我甚至哭了出來。我當時感覺很尷尬,哪有人看秀會哭呢?但我又看了看四周,發現有一半觀眾都在哭。還是學生的時候,我總覺得時裝多少是有點膚淺的東西。但那一天改變了我所有的想法。我走出秀場,心裡想著這就是我要做的事。這場秀,是我選擇成為一名時裝設計師的原因。」 在隨後的歲月里,曾屢次接受媒體採訪的 Raf Simons 也偶爾提起過這個改變他命運的時刻。

(圖片來源:《The Artist Is Absent》)

Olivier Saillard 也認為這場秀在業界實則獲得了極大的讚賞,影片中的時尚學者說:「Martin 創造了前瞻的視野,並專註於對整個時尚系統進行顛覆」。相比大部分歷時愈久的巴黎時裝屋, Martin 從不為了打造 「漂亮」 而設計衣服,他創造了一種在當代被視為更接近 「時尚」 的審美。Martin 的美學或許亦可歸類於 80 年代初期在西方時尚市場空降的日本設計師川久保玲和山本耀司,他們都對傳統美學進行了挑戰。Martin 的前衛甚至讓整個經典美學顯得有些許的 「落後」,也讓這個世界花費了很長的時間才得以在更加大眾的範圍內接受了他的創造。

從羽絨被外套到手繪太陽鏡,再到 「強迫你關注衣服」 的絲綢面罩, Martin Margiela 設計生涯中的高光作品和最瘋狂的時刻在《The Artist Is Absent》中被一一濃縮展現。沒有突出這位藝術家的面孔,卻彰顯了他的審美及想像力。純粹地關注作品,這正是 Martin 想要的方式。

《We Margiela》

(圖片來源:《We Margiela》)

近年的另一部 Margiela 長篇紀錄片《We Margiela》也在 2017 年非公開上映。如果有看過的話,不難察覺影片中所有訪談都在一個廣角鏡框架內完成,沒有特寫,甚至沒有剪掉調整燈光道具的幕後畫面。這一切旨在呼應 Martin 那 「未完成」 式的風格,導演同樣堅信紀錄片應著眼紀錄現實,而非動人心弦。這部一小時三十五分鐘的影片著實有點平淡,甚至略顯枯燥,但卻也是首度細緻地向大眾呈現了這個神秘時裝屋不為人知的一面。

「Somebody like Martin needed somebody like Jenny」 整部紀錄片的第一句話預示著這不單是 Martin 一個人的故事。Jenny Meirens,是 MAISON MARTIN MARGIELA 品牌的聯合創始人。從 1988 年創立開始,Martin 便負責設計,而 Jenny…則負責除了設計以外的一切。她與 Martin 在最初的邂逅之後一見如故,二人就時尚話題能不停地聊上幾個小時,也因此發現了彼此所擁有的共同信仰。Jenny 說:「對我而言,Martin 是一位藝術家。」

(圖片來源:《We Margiela》)

除了這位聯合創始人,試裝模特、服裝工藝師、織品廠合伙人、新聞寫手,每個從上世紀末開始參與 MAISON MARTIN MARGIELA 「設計公社」 的人們作為了 We 的整體,一起講述著對 Martin 的回憶,關於這個神秘時裝屋的起源與結束,還有他們與 Martin 互相成就的故事。

穿著標誌性白色實驗室制服的 MAISON MARTIN MARGIELA 團體(圖片來源:《We Margiela》)

從安特衛普到神聖巴黎,這群創意人士不斷在 MAISON MARTIN MARGIELA 聚集,他們為自己能夠成為 「特別」 的一部分感而到自豪。當然 Martin Margiela 是整個團體的中心。大家的記憶中的 Martin 是一個英俊、高瘦體型並且總喜歡戴著帽子的年輕人。他和平時生活中能接觸到的人截然不同,因為他總是充滿想法。而作為創意者他很是靦腆內向、甚至是有點 「封閉」,他總是需要大量的時間獨處,是個完全不擅長社交的人。

實際上 Martin 對商業運營是一竅不通的,這也是為什麼他十分需要 Jenny 的原因。於此同時,這位設計師和媒體則是矛盾般的存在,他不喜歡被媒體窺探生活,他厭惡 90 年代崛起的名人文化, 也絲毫不想攪進與明星名模相關的新聞。終於有一次,他對 Jenny 說「我再也不會接受任何採訪了」。Jenny 贊同了他的做法,Martin 也獲得了他想要的自由。

(圖片來源:《We Margiela》)

於是在這個時裝屋,除非受到邀請沒人能去後台見到 Martin,也沒人能未經他的同意給他拍照。在一個以名人崇拜為主導的時尚時代,這個拒絕進入聚光燈的設計師成了時尚界的異類。

但讓大多數人甚至 Martin 自己沒有預料到的是,幾十年後這種匿名性被演變成了品牌神秘基因的一部分。人們讚頌這個品牌的獨特,也忽視了他們曾經歷過的種種困難。

進入千禧年後的 MAISON MARTIN MARGIELA 走進了巨大變革的漣漪中。先鋒的設計並沒有為這個團隊帶來相匹配的物質回報。財務問題久久不見起色,Martin 的固執與堅持讓 Jenny 感到疲憊,就像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她與 Martin 矛盾不斷加深終至不可調和的地步,這也最終掀開了原始陣容陸續崩解的一幕。Jenny 在 2002 年將公司賣給了 DIESEL 的創始人 Renzo Rosso,而 Martin 也隨之於 2009 年前後退出了他的公司。

(圖片來源:《We Margiela》)

關於 Martin 的離開,影片中化妝師 Inge Grognard 回憶起了一個有趣的片段,不再擁有 Jenny 的 「庇護」,Martin 失去了完全的自由。集團商業運作下的時裝屋需要盈利和曝光。終於有一天,當流行歌手 Rihanna 來到了秀場後台,她詢問能不能見見設計師,但設計團隊里的很多人在當時並不認識她(Rihanna),覺得這個要求很可笑,況且 Martin 當時根本就不在場。但所有人都意識到的是:這裡已經不適合 Martin 了。

( 圖片來源:MAISON MARGIELA )

更遺憾的是,「We」 的中心 Jenny Meirens 在這部紀錄片上映前離世了,而她與 Martin Margiela 自從當年的不歡而散後便已不再來往,也沒有私下聯繫過。Jenny 去世的那一天,品牌已改名為 MAISON MARGIELA 的 Instagram 上發布了一張 Jenny 與 Martin 在秀場後台擁抱的照片,轉眼間那已是三十多年前的事了。

《Margiela Galleria 1989/2009》

除去兩部 「藝術化」 的影片,去年還有兩場更為寫實的 Martin Margiela 藝術展覽,頗具洞察力。《Margiela, les années Hermès》展出了 1997 年至 2003 年這段時間裡面 Martin Margiela 身兼 Hermès 女裝成衣系列藝術總監的歲月。好似展覽中 Hermès 橙色與 MAISON MARTIN MARGIELA 白色相互作用的無縫銜接,他為 Hermès 創作的 12 個系列始終貫徹著 「最高質量、舒適、永恆」 的 「慢時尚」 概念。

而另一場在巴黎 Palais Galliera 舉辦的則是這位比利時設計師整個設計生涯的回顧展,涵蓋著從 1988 年在 Marais 展出的第一個系列直至他在同名品牌工作至最後一天的 130 余件作品。

《Margiela Galleria 1989/2009》展覽(圖片來源:The New York Times)

而近期更令人感到興奮的是,在今年即將到來的 9 月 19 日到 10 月 1 日間,拍賣行蘇富比將舉辦由匿名收藏家所收藏的 218 件 Martin Margiela 作品展覽及拍賣活動。這些 Archives 包含從 1998 至 2006 年間的成衣系列和限量經典作品。如果你有足夠的本錢則可以直接參与競拍,以此擁有一件 1997 年春夏 Stockman 系列的亞麻夾克、一件 Artisanal 系列的外套,甚至是那件全世界僅有五件的撲克牌背心。

(圖片來源:i-D)

(圖片來源:Another)

幾十年後的今天,Martin Margiela 的先鋒性被不斷地印證。曾在 Martin Margiela 品牌工作過的 Demna Gvasalia 被普遍視為 Margiela 衣缽的 「繼承人」。從 BALENCIAGA 到 VETEMENTS,人們紛紛感嘆到:看啊,當代的時尚中心也無非是站在 Martin Margiela 的肩膀上罷了。

有人認為,是 Martin 的神秘特質加深了更多當代人對他的興趣。但或許真正需要稱頌的是在興起商業浮華和品牌塑造的年代裡,仍有這樣一位設計師擁有將自我信仰投射到一個空白矩形標籤上的堅持。「無妥協」 比起任何辭彙都適用於形容 Martin Margiela 的設計生涯。他與其他人的不同,正是因為他從不妥協自己的觀點,比任何設計師都敢於遵從自己的願景。他以驚人的天賦與整個時尚系統抗爭,也為後繼的時尚顛覆者們鋪開了道路。

Martin Margiela 也是一個幸運的人,他曾擁有 Jenny 和 「We」 這個群體的支持,他們保護並成全了他的自由。另一方面,或許也只有在限定的時間內才有人能夠以 Martin Margiela 的方式存在。畢竟在當下 24/7 的流媒體時代,匿名性的名人已淪一種遙遠的可能。是否還有人能夠在這個時代成為第二個 Martin Margiela?看似已不太可能。

作者: Liz Gioro

熱門內容

點擊以下圖片查看

十七年之後,那個 「押韻狂魔」 又回來了

它可能是 99X 系中最「神秘」的一雙鞋

探討 Logo 主義,近季度熱門 Logo Tee 盤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NOWRE現客 的精彩文章:

球鞋市場再添選擇,GOAT 正式進入中國
它可能是 99X 系中最「神秘」的一雙鞋

TAG:NOWRE現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