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我們怎樣稱呼中國古代的皇帝

我們怎樣稱呼中國古代的皇帝

全文共2272字 | 閱讀需4分鐘

本文系中國國家歷史原創文章,轉載請聯繫小編微信號zggjls01,歡迎轉發到朋友圈!

中華文明五千年,文化底蘊深厚。

經常看歷史書的朋友們肯定都對一個問題感興趣,那就是我們對中國古代皇帝的稱呼方式,比如我們經常看到有稱呼某某帝、某某宗,還有稱呼康熙、乾隆等等。許多小夥伴們肯定搞不懂這些稱呼是什麼意思,或者也僅僅是一知半解。今天,我就給大家梳理一下我們對古代皇帝稱呼的方式,以及這些稱呼背後一些好玩的故事。

我們對皇帝的稱呼一般是三種:謚號、廟號和年號

1

謚號

謚號肯定很多小夥伴們都知道,中學的文言文中經常出現,作為文學常識老師都講過,好多人都糾結過「謚」這個字的讀音。

古代王侯將相死後都有謚,比如,我們常常稱呼的漢宣帝、晉武帝等等,「宣」「武」就是謚號。那麼究竟什麼是謚號呢?其實,謚號起源於周朝,史書記載為周公所定,據《逸周書·謚法解》解釋:「謚者,行之跡也,號者,功之表也」,意思就是說根據受謚者一生的功績行止對其做出綜合性的評價。既然是評價,那這謚號可有講究,每一個謚都有它的意義,一般謚號的意義分為三種:表讚揚,表批評和表同情。比如,有皇帝被謚為「文」「武」,何為「文」「武」?「經天緯地曰文」「克定禍亂曰武」,類似的謚號就是美謚,而「宣」「明」「庄」「昭」「穆」等也是美謚,表示皇帝功業德行有值得稱讚之處。

周公

有美謚就有惡謚,我們熟知的隋煬帝的「煬」就是惡謚,《謚法》解釋說:「逆天虐民曰煬,好大殆政曰煬。」類似的還有「靈」「厲」等等。皇帝一般都是因施行暴政而得到這樣的謚。還有一種情況是表示對帝王同情的,比如「愍」「哀」。歷史上的晉愍帝,趕上八王之亂中繼位,最後被匈奴殺死。這正符合《謚法解》中的「在國遭憂曰愍」,祖上作的孽報應在他身上了,實在令人同情。歷史上被謚為「惠」的幾位皇帝都是比較平庸的。

謚號是王侯將相死後政府授予的,就像今天重要人物去世後,官方訃告中給予的稱號,沒有人活著就給謚號的。所以,某些電視劇中居然出現皇太后自稱「我孝庄」的台詞,就實在可笑了。

孝庄皇太后

中國古代的帝王當中,一般周朝時期,周天子和各諸侯國的國君我們稱呼謚號,比如春秋五霸的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等都是謚號。謚號曾經在秦朝被一度廢除,因為秦始皇認為謚號是「子議父,臣議君」。不過漢朝又予以了恢復,從漢到隋的皇帝我們一般可稱其謚號。

2

廟號

廟號來源於中國古代的宗廟制度,起源於商朝。廟號即帝王死後宗廟牌位上所稱呼的名號,我們常稱呼的某某祖、某某宗就是廟號。周朝建立後沒有繼承商朝的廟號制度,直到漢朝才重新恢復,所以,西周至秦是沒有廟號的

廟號也有講究。開國皇帝的廟號,一般是太祖或高祖,比如唐高祖、明太祖。從第二位皇帝開始,就是某宗,一般被稱為太宗。開國皇帝及其繼任者的廟號合起來就是「祖宗」。當然,這只是一般規律,也有例外。比如,朱棣的廟號就還是祖,因為皇帝功績太大,對本朝有定鼎之功,被尊為成祖。康熙被尊為聖祖也是同樣的道理。

朱棣

自漢朝開始,皇帝有了廟號,劉邦就是漢高祖。不過,從漢到隋,廟號都還是個稀罕物,可不是每個皇帝都有廟號的。兩漢皇帝有廟號者極少,只有大功大德者才配享有。西漢就只有四個皇帝有廟號,分別是漢高祖劉邦、漢太宗劉恆、漢世宗劉徹、漢中宗劉詢,其餘有過廟號的劉奭、劉驁等人均因功績德行不夠而被取消。

自三國起,廟號開始泛濫。這裡不得不提到一個人——魏明帝曹睿,此君實在是皇帝中的一大奇葩,他居然在位之時就為自己定好了死後的廟號——烈祖,他也是歷史上唯一一位有此奇葩行為的皇帝。故而,後世史家常嘲諷他:廟號都上好了,那不就等死了嗎?果然,上廟號兩年後他就病死了,終年36歲。

魏明帝曹睿(影視劇照)

到了唐朝,廟號終於落到了每位皇帝的頭上,不管幹得好壞,都能享有。另一方面,唐朝開始謚號被濫用,皇帝去世後都被加上一長串歌功頌德的謚號,業績平平的唐睿宗李旦謚號為「玄真大聖大興孝皇帝」。明清時期,情況就更加誇張,皇帝謚號達二十多字。這樣的謚號稱呼不便,而且全是美謚,謚號已經失去褒貶評價的功用。所以,唐朝以來,我們常以廟號稱呼皇帝,廟號也有了某種對皇帝蓋棺定論的評價意味。

3

年號

年號即紀年的名號,相比謚號和廟號,年號起源較晚,始於漢武帝。此後,每位皇帝即位後都要確定自己的年號,是為「建元」,經常中途還要更改許多次年號,為「改元」。改元次數多的,甚至達十幾次。當然,年號的制定也是有意義的。中國古代講究天人合一,當有異常天象發生或遇到內外大事時,皇帝總要改元。

《史記》記載,漢武帝狩獵得一獨角獸麟,群臣以為此乃吉兆,於是改元「元狩」,而「元封」的來由則是漢武帝封禪泰山。另一種情況,年號也表示帝王的意志。宋太宗即位後改元「太平興國」,即表明自己欲成就一番大業的決心。明成祖朱棣一生文治武功,功勞赫赫,卻以「永樂」為年號,其心可明矣。所以,年號一般表達與天命相符,或者表達皇帝的某種願望。

漢武帝

有些皇帝年號換得比較勤,漢武帝一生就有11個年號,武則天在位15年里竟然換了18個年號。不過後來,改元不再頻繁,到了明清,皇帝一般一生只有一個年號。例外的只有兩位:一是明英宗朱祁鎮,因為曾被瓦剌俘虜,後來複辟,兩次出任皇帝因而擁有兩個年號;另一位是皇太極。其餘的明清皇帝一生均只用一個年號。故此,明清兩代皇帝一般以年號稱呼,比如我們常稱嘉靖帝、康熙帝等等。

年號後來也傳入其他亞洲國家,如朝鮮、越南、日本等,對這些國家的政治、文化都產生了重要影響。直至今天,日本還在使用年號制度。今年是日本的「令和」元年,日本的上一個年號「平成」還是來源於中國古籍。

中華文明五千年,文化底蘊深厚。我們要讀懂中國歷史,許許多多的文史常識是一把把鑰匙,不可不察。

參考文獻:《逸周書》《史記》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號立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國家歷史 的精彩文章:

美國博士好讀嗎?——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遺失在海外的中國古代雕塑藝術瑰寶:《西洋鏡:5—14世紀中國雕塑》

TAG:中國國家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