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美智庫呼籲在第一島鏈打造反介入/區域拒止戰力 阻大陸閃電武統

美智庫呼籲在第一島鏈打造反介入/區域拒止戰力 阻大陸閃電武統

【環球軍事快評 梳理天下大事】這幾年中美在台灣問題上的博弈,美國或許已經大概明白中國在台灣問題上的堅強決心,於是,美國存在的矛盾心理越發嚴重,既想時不時地操弄台海問題來阻遏中國崛起勢頭,或迫使中國在其他一些對美博弈領域中屈服讓步,又擔心一著不慎、玩火過度、局面失控,激發中國不惜代價一舉武統。就好比在一根細細的鋼絲繩上面,美國正在顫顫悠悠的走著。

昨天(7月22日)羅援少將環球發文《「一國兩制」的「一國」不容討論》,提及不要再用什麼「急統」說事,即便是「急統」,台灣問題也已經拖了70年,我們還能拖幾年?文章認為,台灣問題不能再久拖不決,正所謂「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我們這一代要有我們這一代的歷史擔當。

台灣問題自始至終與美國密切相關,美國是最大的阻礙因素。為回應網友有關「武統時美日軍力橫加干涉怎麼辦?」的問題,王洪光中將在《武力解決台灣問題、如何應付美日干涉?》一文中提及,「解決台灣問題的軍事行動,從來都把美日軍事干涉打包考慮,而且立足除核戰爭之外的最嚴重局面」,「武力解決台灣問題是把台灣本島與相關戰略戰役作戰海域通盤考慮的」、「武力解決台灣問題宜速戰速決,不給美日留有調集重兵的時間」。

實際上,近年來,隨著中國海空軍事力量的提升,在美國戰略人士的眼裡,中國的「反介入/區域拒止」能力已經相當強悍,一旦以雷霆之勢迅疾拿下台灣,造成既成事實,美軍及其盟友根本來不及做出反應。

因此,美國原先的「島鏈戰略」必須進行升級和調整,於是,2019年5月,美國智庫戰略和預算評估中心推出了一個報告,名為《收緊鎖鏈:實施西太平洋「海上壓力戰略」》。

報告明確指出,美國在西太平洋行動最棘手的問題正是快速響應,也就是難以快速跨越地理空間的問題。很顯然,無論是台灣、東海還是南海,都離中國大陸更近,距華盛頓太遠,即便以最高30節的航速奔襲,位於聖迭戈海軍基地的尼米茲航母也要耗費一個星期才能從一萬千米之外趕到日本橫須賀。

根據王洪光將軍的文章,根據近年我軍的發展和部署,擔負攻台任務的精銳力量以及火力密度、強度和射程,完全可以省去「兵力(集結)前推、火力打擊」兩個前置階段,以現有駐地、機場、港口、陣地作為進攻出發陣地,向島內預定目標直接發起突襲,一舉奪占島內要點,等美日搞清情況、統一思想、定下決心、組織救援、開進展開,我早已完成奪島任務。

針對新的現實情況,我方心知肚明,美方也很快明晰起來。

因此,這份《收緊鎖鏈》報告認為,如果中國發起閃電攻擊,美軍及其盟友必須首先能夠穿透中國的反介入/區域拒止體系,此刻,美國領導人將面臨艱難的抉擇——要麼什麼都不做,就像2014年俄羅斯迅速「吞併」克里米亞那樣,既成事實已經造就,美國北約沒有做任何有意義的反抗;要麼升級武力來強力應對。但在當前態勢下,無論哪種選擇,「美國及其盟友的國家利益都會遭受巨大損失」。

人們看到,奧巴馬任內開始實施的所謂「亞太再平衡」戰略,雖然已經把60%的海軍力量部署到亞太地區,但10個航母戰打擊群中,包括常駐橫須賀的里根號在內,共有3個航母打擊群經常在西太和印度洋游弋。要知道2003年發動伊拉克戰爭時,美國共出動了6個航母戰鬥群。

王洪光將軍提及,在近海,中國不懼任何力量,靠現有兵力和部署,美軍甚至不敢與我在第一島鏈內交手,雖然基地不少,但都離大陸太近,我射程600-1500千米的DF-11、DF-15、DF-16,射程1500千米的陸基巡航導彈,作戰半徑1100-1300千米的殲-11、殲-16、蘇-30、蘇-35戰機,甚至新型驅護艦的對地、對艦導彈,都能發揮威力,火力密度將令美軍無法招架。蘭德公司稱,中國只需80枚東風導彈,就能使亞太56個美軍基地癱瘓。而美軍大部分戰役兵力集中在第二島鏈,特別是距中國大陸約3000千米的關島海空基地群,但這裡基地有限,難以容納過多兵力,一旦兵力過於集中,就成我火力打擊目標,美軍同樣難以承受。

事實上,正如將軍所言,美軍高層和智庫確實在一定時期內陷入了糾結:是繼續保持「前沿存在」並加強,還是脫離接觸,「離岸制衡」?

糾結之餘,這些智庫也在思忖新的對策。

於是,《收緊鎖鏈》報告在今年5月份出爐,建議實施「內/外部防禦」(Inside-Out)相結合的新型作戰概念,與盟友一起打造一個自己的反介入/區域拒止網路,讓中國也嘗嘗被「反介入/區域拒止」的滋味。當然,實施這種作戰概念,必然要求一些美國部隊在中國導彈射程範圍內生存與作戰。美方報告還用足球賽打了一個比方:第一島鏈「內部防禦力量」(Inside Force)就好比一道防線(defensive line),而「外部防禦力量」(Outside Force)機動海空力量作為「後衛」(linebackers),具體而言就是:

——要在中國反介入/區域拒止覆蓋範圍內的第一島鏈上,打造陸基反艦、陸基防空和陸基電子戰綜合戰力,調整優化陸基軍事力量的組織架構,增加陸基導彈數量,這些「內部防禦力量」要實行分散化部署、分散式作戰,提高生存能力;

——要在中國反介入/區域拒止覆蓋範圍內的第一島鏈上,打造陸基反艦、陸基防空和陸基電子戰綜合戰力,調整優化第一島鏈內的島嶼要成為美國阻止中國進攻的「防禦強點」(strong points),在複雜的島嶼地形條件下尋找地面目標難度很大,中國將難以定位、追蹤和摧毀機動式陸基導彈,他們還將面臨類似二戰美軍包圍對付太平洋島上日軍的情形。如果繼續打下去,將消耗更多資源、承擔更多風險、耗費更多時間(more materiel, more risk, more time),這就無法達成快速突襲的目的,要島鏈上的陸基導彈擁有遠程打擊能力,再加上空、海力量支援,要繞過島鏈上的美軍地面部隊去攻擊外圈的美軍也絕非易事。

——報告中對美國新一代陸基導彈予以濃墨重筆,「是時候該美國翻篇了」(It is time for the United States to turn the tables)。此前,美國受制於《中導條約》,缺乏500-5500千米射程的彈道導彈和巡航導彈,導致多年來中國獲得了這一方面的優勢,如今美國退約,正大力發展陸基對地打擊火力和陸基反艦導彈,覆蓋一些交戰區域,實施對地攻擊,削弱中國的反介入/區域拒止能力,對中方感測器、導彈發射架、機場飛機、防空及支援系統實施打擊,還發展機動性更強、射程更遠的陸基防空系統,以便沿第一島鏈實現廣域空中拒止,消耗和挫敗中國空中力量投送,保證「內部防禦力量」的生存能力和持續戰力。

——「外部防禦力量」的空中和海上機動作戰力量可以從更遠的地方施以援手。美軍絕大多數的空海上作戰力量將開展分散式作戰,並對「內部防禦力量」提供後勤保障和火力支援,在中國聚焦於對付「內部防禦力量」時,美軍海空機動力量就可以有餘暇尋找機會和漏洞,在第一島鏈外、威脅較小的環境下執行「高優先順序」的任務,比如打擊中國方面監視系統、後勤系統等關鍵節點。

總之,兵無常勢、水無常形,我們的力量在增強,對方的策略也在調整,較量從來沒有停息,較量也從來不局限于軍事維度,大國競爭之路是綜合實力的長期較量,頂尖高手過招是全面內力的極限考驗。

既然立志做大國,從不奢望輕鬆贏。

競爭路上無坦途,風雨之後有晴空。

(文/綜合 在下張開 20190723)

特別鳴謝:學術plus高級評論員,元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環球網軍事 的精彩文章:

俄羅斯同時推出兩款核航母!反傳統「超級飛行甲板」前所未有
俄潛水器事故之際彭斯突被召回 巧合催生「俄美交火」謠言

TAG:環球網軍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