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1910年,大清王朝的地緣大危機——日本吞併朝鮮半島

1910年,大清王朝的地緣大危機——日本吞併朝鮮半島

一, 日韓合併!

1895年,在甲午戰爭中被打得灰頭土臉的清朝被迫和日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這標誌著東亞地區以中國為核心的、持續了上千年的宗藩體制崩潰,日本取代了中國(清朝),成為東亞地區的核心。

對於中國人來說,馬關之恥刻骨銘心,現在大家都能說出條約主要內容——割地賠款!割的地是台灣,而賠款則是2.3億兩白銀(含有3000萬輛「贖遼費」),但是,少有人知的是,《馬關條約》第一條並不是割地也不是賠款,而是關於朝鮮的。

中國確認朝鮮國為獨立自主國家,朝鮮對中國的朝貢、奉獻、典禮永遠廢止。」

清朝被迫放棄了對朝鮮這個和中原王朝無論是地緣還是經濟上都聯繫最緊密的國家的全部掌控。

當然,日本的目標自然不是幫朝鮮成為「獨立自主國家」,日本孤懸東亞大陸海外,一直覬覦富庶的大陸地區,而從地緣上考慮,朝鮮半島正是大陸和日本的連接處,控制朝鮮,是日本往大陸進行侵略滲透的第一部。

1905年,日本擊敗了其在東北亞的地緣競爭對手沙俄,成為朝鮮地區絕對的權威,1905-1907年,日本強迫朝鮮簽訂了三次《日韓協約》(1897年李氏朝鮮改國號為「大韓帝國」),朝鮮內政外交大權全被日本人掌握。

而日本竟然還不滿足,1910年8月22日,朝鮮歷史上著名賣國賊、時任大韓帝國總理李完用與大日本帝國代表寺內正毅簽署了《日韓合併條約》,同年8月29日,該條約正式公告並生效,日本直接吞併朝鮮(大韓帝國)。

這是自有信史的兩千年來,這是朝鮮半島第一次完全亡國。

日韓併合時李完用的全權委任狀

二, 清廷的決策

1910年,離辛亥革命僅僅剩下一年時間,清王朝突然收到了「日韓合併」的消息…

此時的大清朝廷對於朝鮮事務自然是沒有任何發言權,但是朝鮮半島對大陸有重大地緣安全價值,這一點清朝還是清楚的,所以清廷對於朝鮮事務一直保持了密切的關注。

早在1905年11月7日,《第二次日韓協約》(又稱《乙巳條約》,朝鮮徹底淪為日本的保護國)簽訂的時候,當時清廷駐日公使楊樞就以此事向清政府彙報。

「況韓本為我保護國,憶甲午以前之情形,於此時之現象相比例,肝為之裂,心為之碎矣」——楊樞

不過清朝已經無力對抗日本,更無法影響局勢,所以清王朝只能努力做到盡量較多地保護自己的利益——即「內保僑庶,外固邦交」

對於日本控制下的朝鮮,清王朝始終保持著警惕,此時朝鮮半島某種意義上還有一層清朝與日本之間的緩衝區的意義在。

然而,「日韓合併」了,性質變得更嚴重了!

1910年7月7日,清廷外務部收到駐日代辦吳振麟關於日本將吞併韓國的消息(此時日韓合併已經顯現態勢),吳振麟十分憂患的表示:

「明治以來,始滅琉球,繼割台灣,再割樺太(庫頁島南部,1905年日俄戰爭時日本的戰利品),今將欲並朝鮮。自茲以後日本之雄,召其稍已乎?其擾未已乎?」

當時一些有識之士就看出來了:日本人的野心絕不限於朝鮮!

《日韓合併條約》

1910年8月28日,日本政府正式告知清廷,日韓已經合併。

對於清政府來說,這絕對是一起重大的地緣災難。

三, 東北告急!

日韓合併對於中國有什麼影響呢?先不說日後的外交、地緣等,首要問題有兩個,一是邊界;二是僑民,而這兩個問題是纏繞在一起的!

邊界上,日韓合併後,中日事實上成了「接壤國」,和日本這麼一個野心勃勃又兇惡的鄰居關係更近一步絕不是好消息,清朝不希望和日本出現糾紛,東三省總督錫良緊急發出命令:

「前與韓界,今即與日界,情形不同,辦法自異。沿邊各地方遇有交涉事件及邊界往來人民應格外妥慎辦理,免生枝節。」

清東三省總督錫良

清朝和朝鮮(大韓帝國)的邊境之前有矛盾嗎?有的,問題的根源在於韓僑,這是怎麼回事呢?

1895年之前,朝鮮是清廷最忠實的藩屬,邊境雖然也有一定糾紛,但不至於產生重大矛盾。 19世紀60年代,朝鮮北部遭受重大地緣災害,民不聊生,大批朝鮮難民湧入中國東北地區,而當時由於清政府長期以來的封禁政策,中國東北地區的開發程度並不高,於是這些朝鮮人便在中國東北靠近朝鮮的地區進行屯墾,形成很多朝鮮族村莊。

根據統計,1879年,通化、懷仁、寬甸、興京等地朝鮮人已達8722戶,37000餘人。有28個朝鮮移民居住的面(相當於鄉)。

既然已經到了這個程度,清政府不能再不管了,1881年清廷在琿春設立招墾總局,將圖們江以北長700公里、寬45公里的龍峪地區劃為朝鮮人專墾區。清政府當時對待自己這個藩屬國的人民還是友善的。

在這種背景下,遷往中國躲避自然災害的朝鮮人越來越多,到1910年以前,數量達到了26萬。

但是有一個問題:就是這些人的國籍,到底是清朝還是朝鮮?

當時清朝和朝鮮都沒有現代意義上的國籍概念,於是1882年吉林將軍銘安要求對越來越多的中國境內的朝鮮人依「雲南苗人例」加以管理。但朝鮮高宗則要求讓這些朝鮮人全部領回朝鮮。

在這個背景下,清朝和朝鮮的邊境問題再度顯現,1885年,1887年雙方進行了兩次共同勘界,但談判無果。

然而,甲午之後,清政府對朝鮮的掌控力越來越弱,而日本對朝鮮的影響越來越強, 1905年,日本完全控制了朝鮮之後,開始插手所謂「間島問題」!

啥叫「間島問題」?

所謂的「間島」(此詞中國是不用的,只有日韓方面使用,至今此詞都有政治敏感性)是韓國人對中國和朝鮮界河圖們江(韓國稱為豆滿江)以北、海蘭江以南的稱呼,通常指中國吉林的延吉、汪清、和龍和揮春四縣地方,當然現在很多韓國激進分子認為這包含目前中國東北的大部分區域以及俄羅斯沿海州。

此處自古就是中國領土,然而清末,由於大批朝鮮移民來此地屯墾,卻引發了糾紛。

光緒二十九年(1896年),朝鮮(大韓帝國)官員李范允發文越墾局,指稱清朝允許朝鮮人民租種的土地是韓國的,挑起了「間島問題」。

和朝鮮(大韓帝國)說話清朝自然不怵,但是現在日本人來了,日本人知道,幫朝鮮搶地方就等於幫自己搶地方,於是事件立刻升級。

1907年,日本媒體和一些所謂「歷史專家」竟放言,稱間島地位未定,《朝日新聞》直接說「間島」為獨立國,為「日、俄、清、韓利權爭奪之地」。8月,日本殖民者組建「日本統監府間島派出所」,部署270多名軍警,在當地建立統治機構,並以大韓帝國皇帝的名義要求朝鮮墾民不服從清朝統治。

伊藤博文更發布5條訓令,妄稱「間島為韓國領土」、「韓人不可服從清國之裁」

1908年10月12日清朝巡檢約30人到間島羽路洞發現韓人私自蓋房,上前制止,與三名日本憲兵發生衝突,清人一死一傷,日人一傷。

隨著衝突升級,中日雙方開始解決這個問題(當時韓國外務已由日本處理)。

1909年9月4日,中日開始談判,簽定《圖們江中韓界務條款》,這是近代中國外交的一個難得的勝利,該條約明確規定了:韓國人所謂的「間島」是中國領土(日本人換取了在南滿洲修建鐵路的權力)。

事後,清廷加強了對延邊地區的管理,將原本設在局子街的延吉廳提升為「延吉府」。

朝鮮總督府

按理說這個問題已經解決了,但是現在日韓合併了,清朝非常怕再生變故,尤其是延邊地區還有大批朝鮮移民,這些人國籍不明,如果他們還是韓國國籍的話,現在直接就變成了日本國籍,這很容易給狼子野心的日本人口舌。

東三省總督錫良直接向上表示!

「日韓合併以後,彼國政府對於東省野心勃勃,已有經營第二朝鮮之想」——錫良

錫良的建議是,應立刻讓朝鮮移民根據清朝《國籍法》(1909年頒布)入籍,不願加入中國國籍的朝鮮人,應該嚴格管理,同時大力「移民實邊」,興辦實業,「以其抵制外力」,以抵禦日本。

對於日本可能造成的邊疆威脅,清廷是嚴陣以待。

四, 感同身受

正當官僚們為地緣大變而慌亂的時候,中國民間輿論也對「日韓合併」一事非常關注。

日韓合併給國人的衝擊是巨大的。

20世紀初,社會達爾文主義盛行的時代,強權即公理,弱肉強食,優勝劣敗,中國此時早就沒了天朝上國的架子,在列強的欺凌下飽受屈辱,所以對於波蘭等其它弱邦的凄慘待遇,國內的一些有識之士始終高度關注。

而這次亡國的是朝鮮!這衝擊更大,因為中國人太熟悉朝鮮了!

好好的一個鄰國啊,飽受日本欺凌也就算了,畢竟世道就這麼個世道,弱國被欺負那是「應該」的,但好歹基本的面子要給吧,可現在朝鮮竟然就這麼被吞併了!

中國也一樣啊,朝鮮被欺負的時候中國也在被欺負,現在朝鮮滅亡了,那中國未來的國運…

中國各大報紙將有關日韓合併的官方文件全文刊載,分析朝鮮亡國的原因,知識分子開始撰寫朝鮮亡國的論著,連梁啟超也寫了一部《朝鮮亡國史略》…

當時中國的精英階層普通有著一股子悲涼和憂患。

「日韓兩國於昨日定約, 聯邦合併, 歸日本管理。東方古國從此亡矣 (韓皇歲給俸一百五十萬元) 。麥秀黍離之感, 長蛇封豕之憂, 不禁交集於心, 為高麗痛, 為吾國危, 與錫三(指東三省總督錫良)相向嘆息, 幾至淚下。」——惲毓鼎(時任憲政研究所總辦)

《喪國之痛》——朝鮮畫家崔革新作品

而民間呢?則對朝鮮人民的亡國之痛深表同情。

1929年朝鮮博覽會宣傳畫《鮮滿視察》,鮮即朝鮮,滿即中國東北,日本意圖以朝鮮為跳板侵略中國東北地區

而對於日本呢?原本清日兩國關係已經改善(日俄戰爭中清廷實際偏向日本),清朝甚至認為日本應當成為中國的盟友,畢竟都是黃種人嘛,幫助中國對抗西方列強,然而日韓合併使得很多人再次清醒:日本人也不是什麼好東西!

非常詭譎的是,日本吞併朝鮮實際已經違反了其自己強加給清朝的《馬關條約》(第一條,確定朝鮮為獨立國),而即便如此,清廷「竟不能對日本背棄中日《馬關條約》提一抗議」

國際公法呢?哪有什麼公法清朝駐韓總領事馬廷亮報告直接表示:「日韓合邦發表以後, 各國均未聞有異言。」(英美法等不認為日本侵略朝鮮會影響它們的利益,反而認為這可以制衡俄國,德國和此事無關)。

很多人對此感到非常心寒,大家也認清了,中國是真的有亡國之危,「救亡圖存」聲浪日益高漲,立憲派與地方督撫在向清政府請願時也多以日本滅韓為鑒。

海軍部大臣載洵直言:「現查日人有大不利於我之舉動, 危急存亡, 間不容髮。我國庶政若再不加改革, 亟為預備, 竊恐覆轍之虞, 禍在眉睫, 不勝恐懼迫切之至。」

在此環境下,清廷加速了新政和立憲。雖然已經太晚了,次年,辛亥革命爆發,清朝滅亡,不過日韓合併給中國人帶來的危機感卻沒有消除,日韓合併、加上後來一戰時期日本侵略青島 、巴黎和會上強佔山東、濟南時間…中國人逐漸意識到了,相比於西方列強,日本這個鄰居才是最危險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史拾遺 的精彩文章:

江蘇這座城市的「逆襲」,從縣一躍升為地級市,比之前府城都發達
若無李世民,歷史上將出現一位竇姓皇帝,草根英豪竇建德風雲一生

TAG:國史拾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