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鑒賞中國國家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鑒賞中國國家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中國國家博物館成立於1912年,一百多年裡幾經易名最終更名為「中國歷史博物館」,簡稱「國博」。這裡收藏著130多萬件我們先輩留下的寶貴文化遺產,是世界上單體建築面積最大的博物館,也是中華文物收藏量最豐富的博物館之一。而國家博物館的十件鎮館之寶,有四件是出土於中原腹地的河南,兩件出土於西北的陝西,一件來源於北方的內蒙古(紅山文化)。

鑒賞中國國家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一,鎮國之寶—後母戊鼎

鑒賞中國國家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後母戊鼎(原稱司母戊鼎),又稱後母戊大方鼎、後母戊方鼎。後母戊鼎因鼎腹內壁上鑄有「後母戊」三字得名,鼎呈長方形,口長112厘米、口寬79.2厘米,壁厚6厘米,連耳高133厘米,重達832.84公斤。鼎身雷紋為地,四周浮雕刻出盤龍及饕餮紋樣,反映了中國青銅鑄造的超高工藝和藝術水平。後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銅禮器,享有「鎮國之寶」的美譽。現為國家一級文物,2002年列入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名單。 二,中華第一龍—紅山玉龍

鑒賞中國國家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墨綠色玉龍,高26厘米,完整無缺,體蜷曲,呈C字形。吻部前伸,略向上彎曲,嘴緊閉,有對稱的雙鼻孔,雙眼突起呈棱形,有鬣。有4種動物的特徵:鹿眼、蛇身、豬鼻、馬鬃,證明了紅山文化先民有想像力和創造力。因為紅山玉龍時代最長,工藝最有特色,所以有著「中華第一龍」的美稱。

三,古代的打擊樂器—虎紋石磬

鑒賞中國國家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磬是中國古代先民創造出來的一種石制打擊樂器。石磬在演奏時所發出來的聲音清脆悠揚,因此人們也常常把石磬稱作「會唱歌的石頭」。這塊出土於河南安陽的虎紋石磬被稱為「磬中之王」,長84厘米,寬42厘米,厚僅為2.5厘米。薄薄的石片表面雕刻有一隻老虎。這隻老虎怒目圓睜,虎尾上揚,虎口大張,尖尖的獠牙清晰可辨,老虎身軀呈匍匐伏,做出猛虎撲食的架勢。

四,新石器時代唯一鳥類造型—陶鷹鼎

鑒賞中國國家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新石器時代陶鷹鼎為新石器時代後期仰韶文化陶器,高35.8厘米,口徑23.3厘米,最大腹徑32厘米。它是六千年前,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的陶塑。仰韶文化以彩陶為最重要特色,器物多是生活用品,陶鷹鼎是唯一一件以鳥類為造型的。陶鷹鼎的整體造型為一隻蹲著的老鷹。老鷹體態豐肥,兩翼微微撐起,兩足敦實有力,寬扁的鷹尾下垂落地,與粗大的雙腿做成陶鼎的三個支點,構成「三足鼎立」。其設計巧妙,比例相宜,造型優美,形態逼真,製作精緻,注重造型與實用的完美結合,至今仍是國內少見的珍品。

五,新石器時代宗教文化產物—人面魚紋彩陶盆

鑒賞中國國家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對於它,相信大家不會陌生,中學歷史課本中就有介紹。在新石器時代,多作為兒童瓮棺的棺蓋來使用,是一種特製的葬具。彩陶人面魚紋盆是半坡遺址出土的重要文物,高16.5厘米,口徑39.8厘米,由細泥紅陶製成,敞口卷唇,口沿處繪間斷黑彩帶,內壁以黑彩繪出兩組對稱人面魚紋,其上的紋飾神秘莫測最令人回味無窮。

六,臻於極致的青銅典範—四羊方尊

鑒賞中國國家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四羊方尊是商朝晚期青銅禮器,祭祀用品。整個器物用塊范法澆鑄,一氣呵成,鬼斧神工,顯示了高超的鑄造水平,被史學界稱為「臻於極致的青銅典範」。四羊方尊器身方形,方口,大沿,頸飾口沿外侈,每邊邊長為52.4厘米,其邊長几乎接近器身58.3厘米的高度。長頸,高圈足。四羊方尊以四羊、四龍相對的造型展示了酒禮器中的至尊氣象。

七,我國最早的繪畫作品—鸛魚石斧圖彩陶缸

鑒賞中國國家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鸛魚石斧圖》算是體量最大保存最為完好的一幅作品,畫面中「鳥銜魚」和「石斧」的圖案都被描繪的十分詳細、生動,是一幅極佳的新石器時代的藝術作品。該彩陶為紅陶砂制,高47厘米、口徑32.7厘米、底徑19.5厘米,該陶缸距今約有5000多年的歷史,陶壁上的繪畫被譽為是目前為止發現的中國最早的繪畫作品。2003年被國務院確定為64件不可出國展出的珍貴文物之首。

八,金文書家法本—虢季子白盤

鑒賞中國國家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虢季子白盤長137.2厘米,寬86.5厘米, 高39.5厘米,重215.3千克。造型奇偉,酷似一個大浴缸,作長方形,直口,方唇,腹壁斜下內收,微鼓,四壁各置一對獸首銜環耳,四足作矩形,器口緣下部周飾窮曲紋,腹部環飾波曲紋。盤口呈圓角長方形,四面各有兩個獸首,口中銜環。盤內底部有銘文111字,講述虢國的子白奉命出戰,榮立戰功,周王為其設宴慶功,並賜弓馬之物,虢季子白因而作盤以為紀念。銘文語言洗鍊,字體端莊,是金文中的書家法本。

九,青瓷之最—北朝青釉仰覆蓮花尊

鑒賞中國國家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1948年出土於河北省景縣封氏墓。其高54.4厘米、口徑15.1厘米、底徑18厘米胎灰白細密,該尊侈口、長頸、溜肩、長圓形腹、高圈足。口沿下有橋形耳一對,肩部有六系,並附蓋。通體有紋飾十三層,除頸部貼塑寶相花及壓印團獸紋外,其它均為蓮瓣紋。蓋紐下雙重覆蓮瓣,蓋沿邊上翹雙重仰蓮瓣,上腹三層覆蓮瓣,下腹雙層仰蓮瓣紋。整體紋飾雕塑整齊細膩,上呼下應,富麗堂皇。蓮花尊的紋飾內容與佛教密切相關,用於隨葬代表逝者的一種精神寄託。

十,最早的西周青銅器—利簋

鑒賞中國國家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利簋,又名「武王征商簋」、「周代天滅簋」或「檀公簋」,西周早期青銅器,1976年出土於陝西臨潼縣零口鎮。利簋通高28厘米,口徑22厘米,重7.95千克。簋為盛放黍稻之用,常與鼎組合使用,是重要禮器,天子可以用八簋。此簋是西周最早的青銅器,底部鑄有銘文4行32字,記載武王征商,在甲子日早晨獲勝,取得了政權。利簋採用上圓上方的形制,是西周初期銅簋的典型造型,同時也是中國古人對天圓地方這種古老觀念的體現。利簋是迄今能確知的最早的西周青銅器。

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豐富,流傳於坊間的各種鎮館之寶也有很多種分類。這只是我認為的一些稀世珍寶而已,如果各位粉絲有更好的請在下面留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