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大暑!熱到爆的夏天古代人是怎麼過來的?

大暑!熱到爆的夏天古代人是怎麼過來的?

現在一到夏天,大家的命都是空調和冰箱給的

但在古代,沒有空調又沒有風扇

這種熱成狗的天氣

古人們是怎麼過來的?

靠扇子?

當然不只是扇子啦

下面就來看看古人的消暑神操作

藏冰解暑

早在先秦時代,集市上就有了飲食店。不只是飲食店,當時我國也已經出現了冬日取冰、夏季取用的做法,因此冰成了古人聚餐降溫的主要原料了。

證據就是東周凌室遺址和北魏時的冰殿遺址。其中冰殿遺址是北魏帝王避暑宴飲的場所。但可以在冰殿上吃飯的自然不會是一般老百姓,除了天子就只有大臣。

冰殿這樣的做法,也給後人的宴飲降溫帶來了重大啟示。

據《開元天寶遺事》記載,唐代楊國忠子弟「每至伏中取大冰,使匠琢為山,周圍於宴席間。座客雖酒酣,而各有寒色,亦有挾纊者」。

在「冰牆」的包圍下吃飯喝酒,有人都已經穿上棉衣了,降溫效果看來不比空調差。

那麼問題來了

古時候沒有冰箱

那他們的冰是從哪裡來的呢?

古代的冰是哪裡來的?

古人夏天所用過的冰有兩個來源,一個是冬天的河流或者是湖泊中,一種是來自於人工製造的,第一種方法就是就是天寒地凍的時候古人在河面上把已經凍好的冰用冰刀切成一塊一塊的,每一塊都能承受人的重量,但是並不把冰取走,而是繼續凍著。切成塊的冰會上浮,受冷後下面會繼續再凍,這樣可以使冰塊加厚,等厚度差不多的時候人們就會把冰塊放到事先準備好的冰窖中去,保存,然後等到夏天的時候用。

冰窖裡面放冰塊時候沒有空隙的,都是一塊挨著一塊,絕對不能有大的空間,然後在把冰窖蓋嚴了,這樣冰塊就能存放到來年的五六月份,這個時候就可以拿出來用或者是出售,有人覺得這些冰放不到來年的五六月份的,難道這些冰不會融化嗎?

當然也會融化一點,但是這些冰不會完全融化,半年的時間裡面化掉的數量有限,從冰窖裡面在拿出來的時候,還是保存比較完整的,這個時候就可以切成小塊出售。

古人不但會儲存冰塊,他們還會製造冰塊,據說在唐宋時期,人們發現了把硝石放到水裡會使水結冰的現象,這樣古人就可以製造冰了,硝石的化學名稱叫硝酸鉀,它溶解於水時會吸熱,溫度降低,可以使水結成冰。

怎麼操作呢,先準備一個大一點盆子然後倒入水,然後再準備一個小的盆子,放入水再放入大盆子裡面,然後在大盆子裡面倒入硝石,小盆里的水就會結成冰。

有了冰,自然就有了「冰箱」。

一九七七年出土於曾侯乙墓中的青銅冰鑒,就是一個古代的原始冰箱,早在兩千年前,人們就會用冰盛裝冰塊來冷藏酒液了,權貴就用青銅器冰鑒,普通富貴人家就用木質冰鑒。

搭涼棚設水室

但冰在古代畢竟還是一種奢侈品,不是人人都能用得到,雖然如此,但古代夏季降溫的方法還是很多的,搭建涼棚就是其中一種。

《開元天寶遺事》上說:「長安富家子劉逸、李閑、衛曠,家世富豪,而好待士,每至暑伏中,各於林亭內植畫柱,以錦結為涼棚,設坐具,召長安名士閑坐,遞請為避暑會,人皆羨慕」。

室外有涼棚,室內水室洞房

《消夏部》上說:「魚胡恩有洞房,四壁爽安玻璃板,中貯江水及萍藻諸色魚蟹,號魚藻洞」。

這是一種通過改善周圍的環境,雖然沒有條件置身冰殿,但可以讓人感覺置身冰境,從視覺感官讓人感到涼快。

據《東京夢華錄》和《夢梁錄》記載,不論是汴京還是臨安,酒樓食店的裝修都極其考究,大門有彩畫,門內設彩幕,店中插四時花卉,掛名人字畫,這個時候再增設上降溫的冰盆,會讓人有賓至如歸的清涼感覺。

古代也有空調房

上面說到的都是一般操作

硬核操作在這裡

據史料記載,在唐代,皇帝在宮廷中建有專供避暑的涼殿,涼殿中安裝了機械傳動的製冷設備。這種設備通過冷水循壞,用扇輪轉搖,產生風力,將冷水散發出的冷氣傳往涼殿內。同時,還利用機械將冷水送向屋頂,任其沿著屋檐順流而下,形成水簾,激起冷氣,同樣有消暑納涼的功能。

到了宋朝,就更會玩了,不僅僅水力風扇用來送水送風,還在風口處擺上冬天儲存的冰塊以及數百盆的鮮花,不僅涼爽,還滿殿芬芳。

這些都是權貴們的消暑方法,太過奢侈,一般百姓用不起,所有他們有另一種土空調用來降溫,也就是在屋內挖深井,在上面用蓋子蓋嚴實,只留下一兩個小孔,等夏天的時候,地下就會有涼氣上涌,冬天會有暖氣上來,冬暖夏涼,調節室內外的溫度,妥妥的空調間啊。

進涼食 用涼物

夏天,我們都喜歡吃冰的喝冰的

各種涼席冰墊子也是某寶熱賣

炎熱的夏天,古人也會「進涼食用涼物」

古人的「涼食」還很高級

據《清異錄·饌饈門》記載,唐敬宗宮廷中有一種「清風飯」,「用水晶飯、龍睛粉、龍腦末、牛酪漿調,事畢,入金提缸,垂入冰池,待其冷透供進。唯大暑方作」。

高級的涼食除了「清風飯」

還有古代的「冰激凌」

唐朝有一種食物叫做酥山,是一種用牛奶、奶油製成的看起來像刨冰的食物。唐代詩人王泠然曾經在詩中寫到「非固非絺,觸皓齒而便消」,說的就是酥山,而他筆下的酥山,被現代很多學者認為是冰淇淋的早期形態。

元朝的時候,元皇室會用牛奶、果汁加上冰塊,製作成「奶冰」,據說當時馬可波羅從義大利千里迢迢的來到了中國,元帝忽必烈就賞賜了他一碗奶冰,後來馬可波羅回國之後對這一食物念念不忘,就將它給山寨了出來,最後在歐洲發揚光大了。

不過在當時,也只有王公貴族才有條件製作這種奢侈的夏日美食。那平民怎麼解暑的呢?在宋朝的街頭,街頭賣冰鎮冷飲的攤位比比皆是,人們很容易就能買到,而一些富裕人家,甚至會義務在街頭路邊分發「散暑葯冰水」,比如說綠豆湯、甘草湯等。

除了在吃的方面下功夫

古人也是善用「科技手段」來降溫的

《杜陽雜編》中就曾經說到同昌公主宴客時的奇特方法。公主有一天在廣化里宴請賓客,儘管桌子上擺滿了美味佳肴,可由於天氣太熱,客人們都難以下咽。這時公主讓人取來澄水帛(chéng shuǐ bó),以水蘸之,掛於南軒,冷得滿座人都想多穿點衣服。

薄如蟬羽,輕細透亮的澄水帛上浸的就是龍涎,古人所說的龍涎,其實是一種鯨的分泌物,有防暑降溫的功效。

古人夏天穿得也很「性感」

冬天大棉襖

夏天小短裙

這不是現代人才懂得的消暑之道

雖然古人穿著保守

但並不代表就不涼快

我們從一些史料或者圖畫上面看到,古人夏天穿的衣服,長袖的也有不少,難道他們不嫌熱嗎?現代因為溫室效應正在逐漸變暖,而古代是沒有這麼熱的。

而古代衣物和現代衣物的材質不同,古代衣物多為絲或者葛麻製品,穿在身上比現在的棉和化纖製品要涼爽很多。

而古人夏天怎麼穿也是有講究的,有些男人夏天熱的時候甚至會赤裸上半身,而古代女性夏天的著裝也有「薄、透、露」的特點,穿開襠褲的女性比比皆是,尤其在秦漢時期,男性也有穿開襠褲的習慣,更有甚者,連開襠褲都不穿。

而在唐代,夏天的時候,女性的「半袖裝」和「袒胸裝」更是性感,現代的小姐姐們可能都要自嘆不如。

雖然天氣很熱,但也無法限制古人們的想像力

他們的消暑降溫神操作

想學還不一定學的來呢

來源:湛江晚報、搜狐、書法報·書畫天地等

編輯:吳文靜綜合

審核:莫松萌

機構合作、廣告刊登、項目合作請聯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藝星球 的精彩文章:

三分鐘看遍500年女性肖像變遷史
凌晨3點燈火通明,這對日本夫妻開現實版「深夜食堂」,堅持20年24小時不打烊,只為給客人現實的溫暖

TAG:文藝星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