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人物 > 我插手了爸媽的私生活

我插手了爸媽的私生活

藝術家賴巍和媽媽

1999年,中國正式宣布進入老齡化社會,

20年來,中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凈增1.19億,

是世界上唯一一個老年人口超過2億的國家。

60歲後,絕大多數人都已退休,

我們正在經歷一場退休的「泥石流」。

這些退休人口主要是50、60後,

他們的子女大多是80後,

兩代人曾經歷過劇烈的代際衝突,

退休給「講和」帶來一個最好的契機。

藝術家賴巍,在媽媽69歲時為她辦了畫展,

緊張的母女關係,因為一起畫畫變得柔軟。

蘇州人盧承德,70歲收到兒子送的相機,

從零開始攝影之路,拍下20多萬張照片,

入圍阮義忠攝影獎,平遙國際攝影展。

盧承德兒子的一家三口

如何在老齡化社會中安放我們的父母?

我們做了一個問卷調查:

你為退休後的父母,做過什麼特別棒的事嗎?

大部分回答者是80後、90後,

他們做的事五花八門,

大多數人都更注重爸媽的精神需求,

「小的時候我們學會了從他們身邊獨立,

現在希望他們學會從我們身邊獨立。」

自述賴巍、盧承德 編輯倪蒹葭

賴巍教媽媽魏曉軒畫畫

今年,我給69歲的媽媽辦了兩個畫展。第一個展覽叫「禮物」,她畫的全部是我送給她的花。第二個我取名叫「信」,她畫的是自己和爸爸晚年一起旅行的場景。

爸爸媽媽是師範美術專業的同班同學,他們之間的關係是非常緊密的,和我反而比較疏離。媽媽在婚前就罹患類風濕關節炎, 長年需要照顧,後來要依靠輪椅,很少出門。

旅行時,路人幫爸爸媽媽拍的照片

爸爸退休之後,買了一輛二手的本田奧德賽,自己動手改裝成房車,和媽媽一起環遊中國。吃住都可以在車裡,洗澡問題都解決了。

他還自己動手,把一輛自行車改成了電動車,連接上媽媽的輪椅,到了一個目的地之後漫遊非常方便,加上房車,他形容他們倆是「十輪旅行」。

幾年時間,爸爸開著車帶著媽媽,除了西藏新疆,兩人把全國都走遍了,還計劃著要去歐洲。

給媽媽辦的畫展《禮物》

沒想到,2017年爸爸忽然過世,之後媽媽就一個人在生活。她的精神受到很大打擊,有段時間甚至還有自毀的傾向。我嚇壞了,一開始不知道怎麼去面對那種很負面的能量。

我在北京生活,她在成都的一家療養院,有半年,我每個星期訂一束花送給她,我覺得這是這個時期唯一能為她做的事情。

姑姑後來跟我說了一個細節,夏天媽媽不捨得開空調,因為空調吹下來,這些花很容易蔫掉,她很珍惜那些花。

因為療養院的照顧,她閑下來了,就開始畫那些花。她把她的畫發給我看,我感覺這是一個出口,就給她買了各種畫材、水彩顏料。

魏曉軒作品:女兒送的風信子開花了

2018年10月,我回去看她。她看到我,是非常非常高興的。我還是開心不起來,但是過了幾天,我發現她畫畫的時候,我可以跟她聊畫畫。

我畢業於清華美院,短暫教過幾年書之後,就一直是全職的藝術家。

媽媽在師範學校念過半年美術,後來因為生病,已經40多年沒有拿起過畫筆了。所以她幾乎是從零開始,每次我跟她講一些,她都有很大的進步,她對畫畫有感覺,學習能力又很強,我們之間有一種節奏感。

我看著她畫畫的進度,覺得需要當面指導的時候就回來成都,一個多月見一下。一段時間之後,我把她的作品貼在網路上,已經開始有人買了。

這是我第一次發現媽媽的藝術天分。從前更多是把她當做病人在看待,我們的對話主要就是兩個內容,需要我幫忙她擺放東西,或談論她身體上哪裡不舒服,直到現在才看到她身上創造性的一面。

因為類風濕關節炎,她手指沒有力氣,所以握畫筆的方式和別人不同,每一筆需要更加費勁地畫出,也因此形成了特殊的筆觸。

看媽媽的那些畫,覺得之所以迷人,是因為裡面有一種不自知的美,是沉浸在生活深處,埋頭耕作的美。因為長期生病在家,她不清楚社會性的世界是怎樣的,其實是一個很天真的人。

《禮物》展覽海報是寄畫給女兒的快遞盒子

2018年快要過年的時候,一個藝術空間的人找來,想做媽媽的展覽。

我把這個展覽起名叫「禮物」,因為是我送給媽媽的花,她把這個花畫出來,然後又反饋給我,就好像是相互的一個交換。

把媽媽簡訊做成展覽簽,放在每張作品下面

(左滑查看更多)

策展的時候,我把和媽媽的簡訊對話做成了展簽貼,放在每張作品底下。展了20多張畫,持續一個星期,很快就賣光了。

她挺開心的。她天賦真的挺好,那時候慢慢發現她作品對我產生的影響,從前她身上很尖銳的東西,表現在畫面里,就可以接受了。

魏曉軒作品

後來她開始經歷瓶頸期,一直畫花沒有激情了,過年回去的時候,我就和她討論,可以畫一畫和爸爸旅行的經歷,她有很多想畫下來的畫面:

她和爸爸在麗江,住了十幾天,當時很大的太陽,洗了頭之後,爸爸幫她梳頭髮。

魏曉軒作品

在海南的海邊,爸爸帶著一種串鉤魚線,一根魚線上有7個鉤,這裡魚是一群一群的,一竿下去,上來就是一串魚,村裡漁民第一次看到用串鉤釣魚,都跑來圍觀。

舟山海邊,爸爸想著讓媽媽也一起釣魚,他把輪椅推過來,幫她把魚線弄好,兩人並排坐著,結果媽媽釣的比他還多……

賴巍攝影:女孩在看媽媽的畫展

第二次畫展大部分是旅行,我取名叫「信」,因為畫畫已經成為了我和她的日常通信。這是她在第二次展覽前寫給我的信:

「女兒,你看,人的生活過程真有趣,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三十年前我鼓勵你學習,三十年後則是你鼓勵我學習啦!

我住進老人醫院那天,正好是你為鼓勵我,特地為我在北京開小畫展的日子。說實話,那次小畫展讓我第一次覺得自己雖然沒有行動能力,用畫筆雖然有些困難,總還可以辦到。

有一點我很清楚,我的畫不像畫,需要好好學習,於是我每天空時間都用在畫畫上,再也不難受,並且邊聽音樂邊畫畫,把沉悶的生活變成了人人都羨慕的神仙般的幸福生活……

我的眼睛檢查出眼底黃斑好幾年了,現在感覺視力有些減退,但並不能阻止我的繪畫計劃,女兒,你放心,我會一如既往地走下去,不會辜負你這位老師的希望的。祝福我吧!」

媽媽今年5、6月份的作品

我還漸漸發現媽媽身上的東西和我的很重合,她沒有畫畫之前我是完全看不見的。

比如最近她的畫作經常出現一種紫色調,有人就曾評論我的畫里有這種特別的紫,是別人不太會用的。

魏曉軒最新作品:正在看展覽的女兒

她畫得好的時候,真的能讓我收穫到能量。畫得不好的時候,我也會感到很焦心,擔心的是她身體狀況不好,所以才畫得不好。

我想辦法讓她明白,畫畫不是拚命就可以做好,需要很放鬆很愉悅的狀況下才能夠出來。她為了把作品變好,慢慢來調整自己的一些生活習慣。

媽媽說這麼多年,她一直都沒有創造點什麼,像現在這樣,第一次覺得自己相當不錯,經常誇自己「可以」。

每個人都有一個通道,找到那個通道就能交流,所以落力的點特別重要。現在我覺得我們母女的這種狀態,特別幸福。

攝影師盧承德

我70歲才拿起相機學拍照,因為兒子在2005年送了我一台佳能300D相機。

我今年83歲,拍了20多萬張照片,入圍過阮義忠攝影獎、平遙國際攝影展、第六屆中國攝影排行榜。我拍了好幾百家蘇州老宅人家,拍壞了好幾台相機。每台相機都是兒子從日本帶來,有佳能、富士、尼康、索尼,還有一台萊卡相機。

盧承德作品:阿婆九十高齡,慢生活在老宅里

我是半個上海人,半個蘇州人,退休前在建築公司做技術培訓,退休後還打了快10年的工。兒子不准我在外打工,然而我在家又無所事事,只喜歡看足球比賽,經常一個人看到深更半夜。

他動了不少腦筋,寄來鍛煉記憶力的儀器、填色書,還要我每周交作業,但是我不願意做。其實我那時身體狀況很好,但他覺得自己長期在日本工作,不能陪在身邊,想要多關心我一些。

盧承德2006年攝影作品:平江路思婆橋

後來他有了小孩,買了一個小相機拍孩子,就想到也買給我。這之前我是一點兒也沒有接觸過攝影。

他的想法是,單反比普通相機需要更多的攝影知識,可以結交更多影友,這樣能增加與人接觸的機會,減緩大腦老化的速度。

那台單反相機在當時非常時髦,蘇州都還沒有能沖洗數碼相片的地方。我拍完之後,把相片傳給兒子,他幫我沖洗好,再郵寄回國。

作品:這位老人子女都在美國,條件優越,但他堅持留在蘇州祖傳老宅居住

果然這次我學拍照片還真學上癮啦!從家門囗拍起,最早就是拍平江路的小橋流水。把鄰居都拍完了,就去拍老城區的居民。

每天就像上下班一樣,拍照的出發點是防病健身,後來成為個人情感的釋放。照相機取景器里的世界,成為我認識自己的新窗口。

盧承德給老人送去自己拍攝的照片

到現在,我也從來沒有覺得自己的照片是作品。入圍阮義忠攝影獎的時候,陳丹青老師對我的照片特別感興趣。

他是評審之一,把我的作品推薦為第一名,還問我是不是學過美術,說照片讓他想感受到小時候在上海的生活。

我和兒子之間的語言交流是很少的,都是心裡領會。他一句也沒有稱讚過我的照片,但我的想法他是知道的,他會鼓勵在日本長大的孫女看我的照片,灌輸她一些家鄉的影像。

山塘街老古董店,現在已經沒有了

古橋上玩耍的孩子們

我還有一個女兒,她有時看到片子里有一、二張認為較好的照片,就替我在網上投稿,還竟然得獎了,而且一上來就得了一個一等獎呀!這就極大地鼓舞了我學習拍照的熱情。

為了多學習一些攝影知識,女兒在網上替我買了不少攝影書籍,《論攝影》《明室》《世界攝影史》《失落的優雅》《記憶恍惚間的上海影像》《觀念的街頭》《薇薇安·邁爾街拍》《森山大道自傳攝影文集》等等。

老宅客廳搭出了閣樓,給打工者居住

女兒還鼓勵我的外孫,從小學二年級開始,每年寒、暑假跟著我去學拍老房子,一直到初中畢業。去年我們祖孫倆自編、自費出了一本留念小冊子。

原取名為《我跟外公學拍老房子的故事》,送給一個出版社的編輯看。只是想請他幫忙排排版,結果編輯老師看了很感興趣,就弄了個書號,改為《蘇州老街老宅慢時光》正式出版。

書籍封面

如今我年過80,出門拍照的次數也開始減少了,隔二、三天出去拍一次。

我現在有個小小心愿,就是把過去拍過的幾百家蘇州老宅人家中選出100家再去逐個回訪,為每戶人家編一本前後十年對比的影集,送給他們留作紀念。

迷上拍照之後,我的精神狀態好了很多,每天想要做的事都不一定能完得成,時間不夠用,所以很充實。

盧承德攝影作品:每天在平江路遛鳥的老人

從2013年開始,中國每年進入退休年齡的人口不少於1700萬。如果法定退休年齡不變,預計到2050年,退休人口將佔中國人口的三成。

2018年,清華大學經管學院聯合同方全球人壽發布的《中國居民退休準備指數調研報告》顯示,中國人對退休生活的準備指數連續兩年攀升,達到6.65分。2015年,中國人的退休準備指數和美國人並列全球第三,2018年,已經上升到全球第二。

然而,專家認為,我們在這一指數上的得分高,主要是因為中國人偏好儲蓄,並不意味著中國人真的已經做好了退休準備。專家估計,有三分之二的中國人對「退休」意味著什麼,沒有充分準備。

面對退休的父母,我們作為子女,能做些什麼幫助他們呢?最近,我們做了一次問卷調查「你為退休父母做過的最棒的事」,收到85份有效回答。填寫問卷的人,80後超過四成,90後超過三成。

面對退休生活,三成人表示自己的父母不焦慮,將近四成人表示父母焦慮,但是兩代人不討論這個問題。還有不到五分之一的父母,會把自己的「退休焦慮」和子女分擔。

調查中,絕大多數父母對於退休後生活沒有規劃,生活的寄託還是在孩子身上:

@李戊,男,80後,貴州

父母對於退休後生活沒有規劃,寄託於我的婚姻生活。

@文曉以,女,80後

暫時沒有規劃,幫我們帶孩子!

@蔚藍的琉璃瓶,男,90後,上海

沒有規劃,整天手機。

中國的特色是父母退休後,仍舊是在幫子女做事情。統計數據顯示,中國隨遷老人近1800萬,佔全國流動人口的7.2%,其中專程為照顧晚輩而隨遷的比例高達43%,這個龐大的人群被稱為「老漂族」。

「老漂族」在城市中融入困難早已是一個話題,而他們精神危機的根源是家庭內部的代際衝突。

steven小松的媽媽和朋友騎行

有的父母在經歷了家裡祖輩的去世之後「頓悟」,開始把注意力轉移到自己身上:

@飛天小女警,女,90後

我奶奶去世後,一向摳門的我爸居然辦了好幾張高爾夫球卡,每天早上5點起床開車去超一小時範圍的高爾夫球場打球。

我媽是一個非常惜命不敢冒險的人,然後身體也很容易不舒服,半年時間已經去了雲南、上海、甘肅 ,現在正在從西藏回來的路上。

子女能接觸到更多的新鮮事物,他們的參與,通常能給父母帶來一些不一樣的事物。

@steven小松,女,90後,昆明

帶母親去騎了兩次戶外單車以後,她越來越起勁了,遇到一些騎行組織,跟著他們每天都出去騎車,長途每天騎100km到很遠的地方騎個3-4天,短途每天也要騎70-80km!參加各種騎行比賽,在比賽中她已經算是大齡了,還可以贏那些小年輕!

而且她還愛上了別的運動,跑步游泳一樣也不落下,我們常常開玩笑說她要去參加鐵人三項。

在收集的回復中,為退休後父母做過最棒的事主要是三類:帶父母旅行、拓展他們的興趣、改善居住條件。

大部分人選擇改善父母原本居住地的條件,因為父母最希望的是能生活在原來的環境中:

@星星,女,80後,山東

把老家的房屋給修了,父母很開心,因為他們覺得既可以回老家住,也可以回城裡住。

@慧,女,80後,浙江寧波

父母在農村生活了一輩子, 今年實施改造父母老宅,樓梯有老人輔助功能,全屋地暖,夏天農村自然涼,冬天地暖舒適供暖。屋頂是花園、茶室、大面書櫃,可供父母和老人閱讀、休閑,一共6個房間,我們打算讓父母的朋友加入這個房子,形成固定交流群。

@Penina,女,80後

近期,我交了首付,姐姐交按揭,在小縣城給爸媽買了一套電梯房,我爸的發小就住在同一棟。他們在小縣城土生土長,親戚朋友都在,老了也要有自己的圈子才不寂寞。

倪倪倪的爸媽在拉薩

最多的回答是帶父母去旅行,佔了19%:

@倪倪倪,女,90後,南京

我媽很喜歡旅遊,一直上班沒有那麼多假,剛退休的時候,某一天無意和我說,做夢夢到去拉薩了。於是,這件事我就放在心上了,計划了一場他們做夢都想去的布達拉宮。

16%的人覺得做過最棒的事是拓展父母的興趣,認為父母不缺時間,不缺錢,但是需一個適合他們的事情。人有了事情做,就有了希望和期盼。

@楊小墨,女,80後,長春

去年,我給媽媽報了一個瑜伽班。她從此迷戀上了瑜伽課程,每天都去上課風雨無阻。現在已經可以做很多有難度的動作,體重成功回到四十年前,還為瑜伽館拍了宣傳照和小視頻。她的目標是考到教練證,成為一名老年瑜伽教練。

@千千闕歌,女,70後,哈爾濱

我為母親出了一本漫畫書,把她多年來的漫畫作品做了集納。雖然沒要書號,但是,書做得非常正規和專業,母親很滿意。在這本書的激勵下,母親又萌生新的創作熱情,一天不畫畫就不舒服。有漫畫和孩子們的晚年生活十分快樂。

@青山魚魚,女,70後

我在省會城市,父母住在幾十公里外的縣級市,看著他們老去總有來不及陪伴的感覺。年初打電話給媽媽,讓她上老年大學學鋼琴,我給她買個鋼琴,因為媽媽以前會彈手風琴。她說不用,但過了段時間,她告訴我報了老年大學的太極和拉丁舞。

還有一些少數的例子,覺得做過最棒的事是鼓勵父母返聘、在他們面前示弱撒嬌、買寵物代替自己的陪伴、買保險等等。

@Remy ,女,90後

父母退休我本以為是一件能讓他們高興的事情,我發現他們竟然悵然若失。我鼓勵老媽發揮餘熱,被一家單位返聘,好像我那個風風火火的老媽又回來了。對於老爸,我就經常撒嬌,讓他幫我修個車,辦個保險交個水電費什麼的,就是盡量去麻煩他,我發現老爸還是很享受的。

有人想為爸媽做些事情,但是提出來的計劃被否定了,因為父母不感興趣或者想要省錢:

@文曉以,女,80後

想讓媽媽去學習瑜伽,但媽媽不願去。

@Jane,女, 90後

挺想帶爸爸去旅遊,但是每次他都不捨得。有次他自己跟著同齡人去旅遊,最搞笑的是帶了一袋鹹菜回來,說便宜。哎呦,慚愧,我要努力掙錢。

盧承德攝影作品:阿婆90多歲,是原蘇州北碼頭的棉花商遺孀,子孫興旺,卻一直獨立生活

提交這份問卷的,絕大部分是女性,只有21%是男性,而且其中有一半男性認為自己沒做過什麼很棒的事情:

@李戊,男,80後,貴州

沒有做過。感覺有代溝。

@vince ,男,80後,深圳

想為他們報個老年大學被否,沒有做過。

跟女性相比,男性對這個問題的關注度更低。

盧承德攝影作品:在整理這張照片的時候,覺得拍到的好像就是自己

從問卷整體來看,80後、90後更加註重父母的精神需求。父母對子女的期待更多的也是關心,而不是服從。

兩代人都在追求一個更加平等的家庭關係,以往流行的「孝」的概念,正在被「愛」這個更寬泛的詞取代。

兩代人關係或許有彼此緊張的時候,但是仍舊彼此愛著對方。在這種情況下,如何正確理解愛、表達愛、用適當的方式進行溝通,或許是讓代際關係變得美好的關鍵。

魏曉軒作品:畫的是一張舊照片,帶著一歲半的女兒在青城山

從採訪和問卷中,我們總結了以下的一些建議:

1、如果想為退休後父母做些什麼,把自己的計劃強加上去,通常沒有什麼效果,找到他們真正感興趣的點,交流才會順暢。

2、父母在發展一些愛好的時候,善於肯定他們,是他們最大的動力。以前是他們鼓勵子女學習,現在是子女鼓勵他們學習。

3、旅行是一個最主流的方式,也是一個最容易實現的方式。

4、父母更喜歡原本的生活圈,盡量讓他們生活在自己熟悉的環境中。如果一定要搬離原來的地方,在選擇養老房的時候,可以找人車分流、有專門的殘疾人道、有公寓式服務的小區。

5、不要把退休後的爸媽當成老人,其實他們比我們更渴望存在感和價值感,引導一下,或許就變成了對新鮮事物的強烈好奇心。

題圖攝影:王小宇宙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一條 的精彩文章:

一條的店,開到濟南了!
大雄:「沒有夢想的世界還真是無趣啊」

TAG:一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