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黃絹」、「幼婦」、「外孫」、「齏臼」,曹操是如何解出來的?

「黃絹」、「幼婦」、「外孫」、「齏臼」,曹操是如何解出來的?

在中國歷史上,有三個與端午節有關的人物,大家都熟知的人是屈原,在屈原之前,其實還有一個伍子胥,在屈原之後,也有一個曹娥,題主所說的那個女子墓碑就是曹娥的,下面咱們來看看,他們與端午節都有什麼關係。

屈原就不用說了,咱們先說說伍子胥。楚平王的時候,秦國和楚國和親,秦國公主孟贏,和親的對象本來是太子建,哪知道卻被楚平王看好,楚平王偷梁換柱取了孟贏,並將太子建逼走,伍子胥的老爸伍奢,因為是太子建的老師,也因此被殺。伍子胥逃到吳國,幫助公子光當上吳王,就是吳王闔閭,吳王闔閭作為回報,讓他帶兵攻打楚國,楚國被打下來後,楚平王已死,伍子胥就將他掘墓鞭屍,才出了心中這口惡氣。

闔閭死後,夫差繼吳王位,夫差自以為是,不再重用伍子胥,並不顧他的勸阻,放了越王勾踐,後來夫差又率軍伐齊,伍子胥再次出言相勸,夫差聽信伯嚭的讒言,將伍子胥賜死,伍子胥臨死前,讓門客把他的眼睛挖出來,放到東城門上,他要看著越國的軍隊,是怎樣攻進吳國的,這話傳到夫差耳中,就把他的屍體投入江中,伍子胥被投入江中那天,正好是陰曆的五月初五。伍子胥被賜死九年後,他的話果然應驗,越王勾踐帶人偷襲了吳國,將吳國滅掉。

伍子胥在吳國當官時,因為他為吳國的百姓做了很多好事,「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詩中提到姑蘇城,就是他帶人修建的。為了紀念伍子胥,人們建了胥王廟,在江浙一帶,還有一個迎濤神的風俗,據說伍子胥死後化作了濤神,每年五月初五,世人哀而記之,故有端午節。

伍子胥死了627年以後,在公元143年,又是一年端午節,人們照例迎接濤神,曹娥的父親曹盱(音xu)是個巫祝,巫祝類就是巫師,在祭祀活動中,曹盱掉進舜江,活不見人,死不見屍,嫦娥當時14歲,晝夜在江邊啼哭,十七天後也跳入江中,又五日後,她的屍體,抱著她父親的屍體浮出水面。時任上虞縣縣令的的度尚,聽聞曹娥事迹,就命他的門生邯鄲淳作誄(lei)辭,並刻石立碑,表彰曹娥的孝烈,後人為紀念曹娥,把舜江改為曹娥江,1093年,宋哲宗還敕建了曹娥殿。

在民間傳說中,曹娥是在陰曆五月五日投江,因此端午節的風俗,就是為了紀念她。邯鄲淳是當時有名的才子,是曹植的五友之一,他的誄辭寫得非常精采,東漢才女蔡文姬的父親蔡邕(音yong),曾去看過曹娥碑,但他去的時候是在晚上,他手摸誄辭而讀,讀完後在背的後面提了八個字:黃絹、幼婦、外孫、齏臼,意思是說,表面意思是,這少女的事迹,實在讓人傷感,這八個字隱含的意思,其實是一個謎面。

據《世說新語》記載, 曹操曾經從曹娥碑下經過,當時楊修跟從在身邊,見到碑背上題的字,曹操問楊修是否明白這八個字的意思,楊修才思敏捷,立即猜出其中的意思,曹操讓楊修先不要說出答案,讓他考慮考慮,他們又走了三十里路,曹操終於也想了出來,二人把答案寫出,竟然完全一樣,曹操看了哈哈大笑,並感嘆他才不及楊修,並說和楊修相差三十里。

從上文可以看出,曹操之所走30里才解釋這8個字的意思,是因為他沒想出來,關於這八個字的謎底解釋,楊修是這樣說的:黃絹,就是有顏色的絲,就是絕字;幼婦,就是少女,於字為妙;外孫,女子也,於字為好;齏(音ji)意思是搗碎的姜、蒜等,都是些辛辣的調味品,臼就是搗爛姜、蒜的容器,齏臼連起來就是「受辛之器」,「受」旁加「辛」就是辤,辤就是辭的異體字。因此這八個字的謎底就是:絕妙好辭。

其實,《世說新語》上記載的,未必全對,因為曹娥的墓碑在會稽上虞,東漢末年屬於會稽郡,三國屬於東吳的地盤,曹操和楊修要從那路過,就是深入敵後,曹操一直佔據北方,他根本沒有機會,到吳國去看曹娥的墓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來現實 的精彩文章:

三代帝王都絕命於此地,簡直是個傳奇,後世帝王再不敢經過這裡
李世民作為風流天子,死後留下的妃子,兒子李治選擇了區別對待

TAG:歷來現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