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北京人有多土?

北京人有多土?

曾有不少朋友曾問過我這個問題,也曾經在網上看到過:「北京人穿的土」「北京人說話土」。。。。。

但有一次和一個朋友聊到了小學和中學,他也來了這麼一句:「知道這個的可真土」啊?

這怎麼講?「得,還不是因為我們都是土著唄」。

其實,仔細想想,咱北京的「土味兒」不少

從地名上的「土味兒」就不老少!

為什麼呢?

當年北京,遼被滅後成為金國首都,到明朝之前為蒙古族統治,當時的蒙古族對漢語了解並不那麼透徹,因此在取名的時候都比較直接,比較接地氣兒。

產奶的地方就叫做奶子房

鑿冰用的就叫冰窖口

有兵營的地方就以屯、營為名,

比如三里屯,就因為距離東直門三里而得名。

而十里堡則因為距離朝陽門十里而得名。

之後呢認為有些名字不夠文雅,

但是又怕改了名字大家又不認識了,

於是就通過諧音改了一些地名。

如:狗尾巴衚衕改為高義伯衚衕

驢市路更名為禮士路,大啞巴衚衕、

小啞巴衚衕更名為大雅寶衚衕

小雅寶衚衕等等十分有趣。

《北京的衚衕》一書作者翁立認為,

「衚衕名兒之所以如此通俗化和世俗化,

一是因為「北京人直爽實在」

所以起名也實實在在,直截了當;

二是因為一個地名只有通俗、上口、好記,

讓人一聽就明白,才叫得響、傳得開。」

還有那些耳熟能詳的衚衕

易中天曾在《平民與市民》中記錄過

「咱北京的地名大多非常生活化,

比如柴棒衚衕、米市衚衕、油坊衚衕、

鹽店衚衕、醬坊衚衕、醋章衚衕、茶兒衚衕,

連起來就是柴米油鹽醬醋茶。

又比方說,拐彎多的街巷,就叫它八道灣九道灣

或者駱駝脖兒衚衕、轆轤把兒衚衕

圓圈形的,叫羅圈衚衕、磨盤院衚衕

口小肚兒大的,叫門葫蘆罐兒、

驢蹄衚衕、茄子衚衕

扁長條的,叫扁擔衚衕;細長條的,叫筆管衚衕

箭桿衚衕、豆芽菜衚衕、狗尾巴衚衕;

彎曲狀的,叫月牙兒衚衕、藕芽兒衚衕

一頭細長一頭寬的,叫耳挖勺衚衕、小喇叭衚衕

如果衚衕較短,就乾脆叫一溜兒衚衕或一尺大街。」

這些名字聽著就親切,

再加上這些衚衕的老北京人情味兒,

「土」的那麼親切,

咱北京人從吃喝上也是那麼「平民」

山珍海味抵不過一碗炸醬麵

給一碗芝麻醬能拌出一個「天下」

更別說那些「窮吃食」

什麼炸油渣兒、糊塌子、

菜糰子、水疙瘩炒黃豆、

讓北京人能念起的那些吃食

絕不是滿漢全席,山珍野味,

心裡總惦的是那些

一到飯點兒就在衚衕里飄香的「家裡味兒」

尤其是到了外面吃飯,喝酒

就愛二鍋頭和瓶兒啤

到了單位,沏茶,您瞅吧北京同事

就愛茉莉花,還就愛高碎。。。。

喝完開聊。。。

老北京人的土話您「聽」一段?

甲:大兄弟,剛回來啊?低頭琢磨(昨摩)什麼哪?

乙:吆喝!大哥啊,凈想事了!沒?見您,賠個不是,晚上你逮個工夫,上我那兒坐坐,剛發餉了,喝口。

甲:看來你們那兒買賣還不賴?

乙:哪啊!還不是哥幾個跟頭(兒)那兒白唬一陣,頭(兒)也認頭了,先關倆子。

甲:大兄弟,謝謝了,今晚上我去不了,有點事,一擔挑捎話了,東家要辭他。

乙:怎麼弄的到這份上?

甲:別提了,我那兄弟不是練家,繞世界生事,整天界打游飛,擺忙、不著家。小姨子拿他也沒轍,掙這倆錢都打水漂了。這不,前兩天跟人家掉腰子,頭(兒)本來就不待見他,節骨眼上又來一行家,把他梃了。回頭,我一是說情,二是得給他找條道啊!

乙:這兄弟,怎麼混的。這年頭,人得明戲,胳膊肘能擰過大腿,那還不邪性了?本來他手藝上就二把刀,裉節上,您再拿糖,撂挑子,擱車,還不讓人給開了。您替我帶個話,人在世界上得鬼點,迷瞪不行,玩票就得有玩票的本事,想跟人逗咳嗽、叫板,也得不禁不悠的,真翻了車,末拉了,還是自己吃虧。

甲:可不是嗎?謝謝您啦!

看看這北京土話有多少呢?

昨摩為算計,普通話為琢磨。

為全。?為看。逮為得。

發餉也叫關餉,為今日發工資。

頭兒為領導。認頭為同意。

白唬為漫無邊際的空談。

一擔挑為連襟。

練家為此行出色的人。

繞世界為到處,處處。

生事為惹事。

打油飛為到處閑逛。

擺忙為不必要的忙碌。

沒轍為沒辦法。

掉腰子為使花招,對立。

不待見為不喜歡。梃為頂,代替。

明戲為知道情況。

邪性為古怪、蹊蹺。

二把刀指對某種知識不精通或對某種技能不純熟。

裉節為關鍵或重要環節。

擱車為中途暫停進行。

拿糖為假意推託、進行刁難。

撂挑子為突然停止。

為開除、除名。帶為捎。

為機靈、聰明。

迷瞪為神質不清的樣子。

不禁不悠的為差不多,有分寸。

逗咳嗽為開玩笑。叫板為爭勝,鬧彆扭。

翻車為改變原來的許諾或大肆爭吵。

玩票原為業餘演戲,對話中為戲弄,不重視。

末拉了為最後。

最後說到穿著

有些人也會認為北京人的打扮沒有南方人顯得精緻,

老北京人就尤其如此。

他們的生活大多十分簡樸,

甚至可以說是簡陋的,

但是!說一句話就懂了,

「體面一詞兒放他們身上,

不是靠外表,而是靠規矩!」

看人也是,越是樸素的,

越來慢慢接觸,細細的品

外表讓人眼前的一亮的,

反而耐心少了。。。。

到今天,北京好多的90後,也追趕潮流,

但是呢,還是有好多人手裡盤著串兒,

揣著核桃,真不在少數,

沒辦法,一代傳承一代,

那份心境和情趣,

可不是眼么前一件光鮮亮麗的衣服

您說是不?

易中天曾在《平民與市民》說過,

北京人總是最尋常處往往也就是最不尋常處,

而要在最尋常處看出不尋常來,是要有文化教養的。

這種文化教養當然並非只是北京人才有,

但似乎只有北京人(當然是老北京人),

才會表現得那麼大方和自然。

北京四九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富察春兵 的精彩文章:

老北京話里的老幫菜是什麼意思?
劉一達談北京土話中的滿語

TAG:富察春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