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致敬!永安這位96歲老人很不簡單!

致敬!永安這位96歲老人很不簡單!

96歲高齡的胡元祥老人

眼前,這位精神矍鑠的老人,不簡單!他是解放戰爭的參與者,是新中國成立的見證者也是建設者。

胡元祥,永安車務段退休職工。今年96歲的他耳聰目明,對60多年前那段烽火歲月仍記憶猶新。他說,無論是在革命戰爭年代還是社會主義建設年代,人們的忠誠、勇敢、奮鬥、努力,都是為了國家富強,百姓生活更好。

黨的地下交通員

「五老」榮譽證

在接受記者採訪前,胡元祥從房間里拿出了他珍藏多年的寶貝,其中有一個紅色小本子,封面上印有一顆金黃色的五角星,下面標有「『五老』榮譽證」5個字樣。

老人一邊介紹,一邊打開這本榮譽證書,上面寫著「胡元祥同志系連江縣敖江鄉(鎮)仔洋村(街)人,於解放前參加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活動,是老地下黨員,為人民解放事業作出了貢獻,特發此證,以作紀念。」

這是1985年11月,連江縣人民政府給胡元祥頒發的榮譽證書。從這一本小紅本子說起,老人一下打開了話匣子。

複員軍人證書上,年輕的胡元祥

「參軍前我是農民,在家裡幫忙種地。」胡元祥老人告訴記者。臨近解放時,這個小山村的寧靜被打破了。胡元祥回憶,當時,國民黨到處抓壯丁,村裡的很多青壯年都被抓走了,那段時間的日子他過得心驚膽戰,東躲西藏。

「一聽到風聲,我就躲進家裡的閣樓里。」胡元祥回憶,「經常一躲就是大半天或者一天,蹲在上面不敢動,生怕鬧出了動靜。」

當時,村裡有一名共產黨地下交通員,負責傳遞秘密情報,平時與胡元祥多有接觸。他覺得這個小夥子不錯,有意要將胡元祥發展為自己的接班人,因此,在平時傳遞情報時,他便有意帶著胡元祥一起行動。

有一天,這位地下交通員得了重病,咳得厲害,卧床不起。於是,他將胡元祥叫到床前,將傳遞秘密情報的重任交給了胡元祥。胡元祥答應了。不久後,這位老交通員病逝,胡元祥接過了這一「接力棒」。

「他不相信別人,只相信我。」接過任務時,胡元祥雖然覺得以後隨時可能會面臨生命危險,但這是一項光榮的使命,他鐵了心要完成好它。從靠山的仔洋村出發,再到臨海的連江縣城,此後,他每次都按時完成任務。

「他們在紙條上記下幾個字後,我拿著字條即刻出發。」胡元祥說,「路上怕遇到敵人泄露了機密,為了確保情報萬無一失,我出門前在身上的衣服找一個破洞或撕開一個裂縫,將字條塞進衣服縫裡,這樣不容易被發現。」

所幸的是,胡元祥每次執行秘密任務都很順利,在途中沒有出現過任何差錯,也沒有發生危險的事件。就這樣,胡元祥帶著秘密跑了好一段時間,而具體幹了多久,老人現已經記不清了。

據老人回憶,當年傳遞信息時靠的是單線聯繫,至於對方是誰,是否還有其他同仁,他全然不知。好多年後,他才聽說,當年其實還有另外一名地下交通員和他一起奮戰,而他到底是誰,至今也未能知曉。

解放戰爭結束後,胡元祥回到家中又干起了老本行——種田。

參加抗美援朝戰爭

胡元祥一家7口人,有5個兄弟姐妹,他是家中排行最小的。在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僅靠家裡的幾畝地,根本不足以養活一家人。農閑時,胡元祥就到福州市區拉黃包車。本以為能貼補點家用,但在大街上還是經常遇到反動派殘餘勢力,生活不易。接下來的路該怎麼走?胡元祥感到迷茫。

日子一天天過去,父母見胡元祥也已老大不小了,尋思著給他定門親事。於是,父親託人給胡元祥介紹了現在的妻子蔣招招,不久後兩人便定下親事。

1950年,美國發動侵略朝鮮的戰爭,戰火嚴重威脅到新中國的安全。為響應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號召,全國上下很多有志青年參加了抗美援朝戰鬥,成為一名志願軍戰士。

得到這一消息後,胡元祥告別了父母和未婚妻,背上行囊就到了參軍報名地點。「我要報名,我要加入抗美援朝戰鬥!」到達報名點後,胡元祥在人山人海中高喊著自己要參戰的決心。

1951年,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贈抗美援朝紀念章

「如果是加入抗美援朝的隊伍,我們可以被優先錄取。」1951年,胡元祥加入了中國人民解放軍。作為第二批入朝志願軍,胡元祥成為27軍80師238團一名炮兵戰士。

「火車一過鴨綠江,我們就下了車,接下去的路程全靠雙腿跑,頭上有很多美國的飛機在巡邏。」回憶當年坐火車穿過鴨綠江情景,老人依然歷歷在目,「因為怕被敵機發現,飛機飛過頭頂時我們就躲在草叢裡不動,飛機走後,我們開始跑路前進,這樣徒步跑了半個多月才到達目的地。」

到了目的地後,胡元祥和戰友住在防空洞里,為的是把部隊和大炮藏起來,以防被敵人發現。此前,胡元祥並不懂炮,到了朝鮮,他這才真正開始學怎麼打炮。胡元祥回憶,當時有一位軍官在戰地現場授課,部隊駐紮下來後,並沒有與敵軍發生過正面交鋒。

「當時我們使用的大炮,後坐力很大,後面30米內是不能站人的……」聊起往事,老人神采飛揚,「開始我們用的是我們國家自己造的大炮,平衡力差,容易倒地,後來用的是美國佬造的大炮,他們的大炮確實更好。」

在朝鮮呆了多久?又在那裡過了幾個春節?老人已記不清了。他說,那時候根本沒有心思想這些,與打戰無關的事情早就拋之腦後,時刻做好打仗的準備。到了寒冬,最讓老人難忘的是鴨綠江上的皚皚白雪,以及迫不及待想回家的心情。

「我們每個人腰上都別著4枚手榴彈,出門經常一踩到雪地里就摔個四腳朝天,手榴彈硌著我們的腰,疼得我們哇哇叫。」胡元祥老人呵呵笑著說,「每周我們去炊事班領一周的口糧,當時國內物資很緊缺,可我們吃得飽穿得暖,黨和政府很關心我們。」

從離開家的那一刻起,由於軍隊的保密性,胡元祥沒給家裡寫過一封信。「這期間他杳無音訊,我足足等了他4年。」妻子蔣招招今年87歲,很多事已記不清了,唯獨這件事她經常和孩子們提起,「我的父母以為他犧牲了,要給我介紹別人結婚。」

「不行,我一定到等到他回來!」每當父母提出讓她改嫁時,蔣招招都這樣堅定地拒絕了他們。戰爭結束後,胡元祥帶著400元錢回到了家中,家人喜極而泣,尤其是未婚妻蔣招招。

1953年10月25日,中國人民赴朝鮮慰問團贈抗美援朝紀念章

在老人珍藏的寶貝中,有一枚抗美援朝紀念章,徽章的正面寫著「和平萬歲」,背面印有「1953年10月25日,中國人民赴朝鮮慰問團贈」的字樣。老人將它拿出來後,用手擦了一遍又一遍……

它,記錄了當時的戰況,也見證了胡元祥一生最大的榮譽。

投身社會主義建設

回到家鄉,胡元祥與蔣招招完成了一場遲到的婚禮。結婚時,一座茅草屋裡擺兩把長條凳,這便是他們的家了。在這裡,他們共育有3個女兒和2個兒子。

因為當過兵,胡元祥回來後被村民選為民兵隊長,每天負責到家裡對面的山頭上站崗。在妻子的印象里,那時的丈夫幾乎是不著家的,就連生孩子他都不能在身邊照顧自己。

鷹廈鐵路是我省第一條幹線鐵路,也是第一條出省鐵路通道。1955年2月21日,鷹廈鐵路正式開工,1958年1月3日,鷹廈鐵路全線通車運營。

鷹廈鐵路通車運營後,1959年起,胡元祥調至鷹廈鐵路工作,他先後到了來舟、沙縣、洋口、三明等鐵路部門工作。

「當時家裡很窮,離開家時,父親一挑扁擔就挑起了家裡的所有東西。一頭挑著一口鍋,另一頭挑著一個籮筐,籮筐里放著年幼的我,全家就這樣離開了生活多年的故土。」大女兒胡真珠說,到鐵路工作後,父親成了一名裝卸工,負責裝卸火車上的貨物。

「哎呦嘿,哎呦嘿……」老人不自覺地哼起了當年大家一起扛貨包的口號。回想起這段日子,老人直搖頭,那時裝卸貨物靠的是手搬肩扛,乾的全是體力活,非常辛苦,「實行兩班倒,早上8點上班,晚上8點下班,有時候為了搶卸,來不及吃飯是常有的事。」

而這些粗重的體力活中讓老人覺得最吃力的是扛棉花。貨車一到,架上兩根板條,大家就趕緊忙活起來,一捆捆棉花被壓縮成一個個長方形的包,一捆大約250公斤,一節車廂約60噸,一趟下來往往揮汗如雨,精疲力盡,經常累到連路都走不動了。

跟隨丈夫來到鐵路部門,蔣招招成了鐵路的「家屬工」。大米、麵粉、磚頭、煤、礦……很多貨物她都幫忙裝卸過。

1978年,因為鐵路部門的裝卸工可享受提前退休的待遇,55歲的胡元祥退休在家,安享晚年。

兩代人的見證

循著老父親來時的路,胡元祥的大兒子胡亨明和小兒子胡亨新也先後到鐵路部門工作,現在分別擔任原三明站客運值班員和三明北站客運員。

一家兩代人,共同見證了新中國成立後三明鐵路的發展變化。

南龍鐵路三明站

前不久,老人在兒女的陪同下,來到南龍鐵路三明站。走進寬敞明亮的候車大廳,站在站台上,看見風馳電掣的動車從身邊呼嘯而過時,老人的心情異常激動,拉著老伴在動車前忙著合影,拍了一張又一張……

「現在國家強大了,鐵路發展太快了,為我們偉大的祖國感到自豪。」望著眼前這條熟悉又陌生的鐵軌,老人豎起了大拇指,「跟我工作時相比,鐵路的變化真是翻天覆地。」

「以前的火車是燒煤的,我們在裝卸的時候,煤渣經常鑽進鼻孔、喉嚨和頭髮縫裡,一天下來我們的臉黑乎乎的。」胡元祥老人回憶說,「現在你看動車的車廂里,乾淨又明亮,看起來很舒適。」

1998年,胡亨明成為一名客運值班員,負責接發列車。從小就跟著父親輾轉到多地的鐵路部門工作,他也是我市鐵路發展變革的親歷者之一。

在胡亨明看來,從新中國成立至今,不管是貨車還是客車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原先的貨車一節車廂的載重量大概30噸,後來發展到40噸、50噸,現在一節車廂可運輸70噸的貨物。」胡亨明說,「70年代大多運輸的是木頭、竹子、磚頭、水泥等,現在運輸的是各種大宗貨物。」

而客車變化更為明顯,胡亨明回憶,原先的綠皮火車車廂裡面放的是木頭凳子,沒有風扇沒有空調,是典型的「悶罐子」車。後來,車廂里的坐騎換成了皮質的,車廂頂上安裝了風扇,再後來安裝了空調,時速由原來的40公里每小時,經7次提速後,現在的時速可達近80公里每小時。

「現在的動車時速已經達到近200公里每小時,翻了好幾倍。」除了提速外,讓胡亨明最大的感受是現在旅客出門不再那麼擁擠了,「過去,尤其是春節、國慶等節假日,因為太多人來不及上車,以前很多人是爬窗戶進去的,上了車如果能在廁所找到一席之地,算是幸運的了。」

「鐵路真正發生較大的變化,要從2000年之後說起。」三元區站黨總支部書記王平有感而發,「90年代我去南昌上大學,當時的快車要坐12個小時,現在動車只需要2個多小時。」

和胡亨明一樣,王平也深有感觸,他說剛參加工作那會兒,由於客運能力不足,遇到客運高峰時,車站會臨時調整將貨車改成客運棚車,車廂里沒有燈也沒有廁所,大家都就著車廂底板席地而坐,一到停靠點,大家都到軌道兩旁「方便」。

「我覺得最大的變化是旅客出行質量的提升。」在鐵路工作20多年,王平說,「以前買票要排好幾個小時隊,現在可以通過手機網上購票、電話定票等,買票十分方便。」

「我是一個兵,來自老百姓……我是一個兵,愛國愛人民……」採訪結束時,胡元祥老人站起來,給記者唱起了《我是一個兵》這首歌,歌聲鏗鏘有力,唱出了他對祖國的錚錚誓言,也唱出了那段無悔的崢嶸歲月。

來源:三明日報

——— /END/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上正 的精彩文章:

醫院17元一盒的葯,藥店卻賣498元!到底「差」在哪?
恭喜永安人!這類房屋將裝電梯、建停車場!你家房子有望升值!

TAG:上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