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王偉濤:紮根西藏6年,我用攝影專題講故事

王偉濤:紮根西藏6年,我用攝影專題講故事

2010年,我大學畢業後走進了偏遠荒涼的西部,帶著一種憧憬和使命感踏上世界屋脊的苦寒之地,成為了一名普通的教師。在西藏的6年,我拿著相機走走拍拍,那裡的地域文化和人文氣息,還有摯愛又淳樸的鄉親,強烈地感動著我。雖然我現在離開了西藏,但卻依然思念著那片土地。那片土地雖然貧瘠,我卻對它充滿了深厚的感情。我會一直拍下去,希望用影像的力量改變偏遠地區孩子們貧苦的生活狀態。

從愛好攝影走向專業之路

剛開始接觸攝影時,我其實是抱著玩的心態,拍拍花草蟲魚,那時沒想到攝影的威力有多大,但卻在不經意間,竟到了痴迷的程度。有人說「攝影窮三代」,我算是深有體會了。玩攝影這麼多年,我確實是一個如假包換的「窮」攝影師。隨著拍攝水平的提高,有一天忽然覺得這種花花草草的東西好像過於浮光掠影,有種找不到方向的困惑,也不知道再這樣拍下去的意義是什麼,因此考慮過要不要就此放棄攝影。

放學回家的路上

學生的土豆地和後面的學校

這大概是很多攝影人都有過的經歷,在達到一定的滿足後,不滿足才是思變的根本。說起攝影的「轉型」,對於每一個從沒目的到有目的的攝影師來說,都是必經之路。這種思考後不盲從而找到方向的過程,是一種醒悟和升華。從愛好走向專業之路,是很多最終有所建樹的攝影人,必經的艱辛和認知之路。

攝影的一個重要功能就是記錄。在我看來,這種記錄方式越少技術性干預,越少人為地攫取,越真實越好。將相機對準那些最真實的「面孔」,將看到的「面孔」拍出被很多人忽視的美好一面,這樣的「面孔」才有力量。從我走進西藏,開始拍攝西藏時起,對於西藏,我一直想用鏡頭來表達我對她的敬畏、感恩和繾綣之情。雖然每個人的審美不盡相同,但我相信在這些最直接、直白、直觀的表述中,觀者能感受到的,是一個西藏式的美好,一個完全陌生世界的近距離接觸。我拍攝西藏的影像,沒有過多技術性的處理,只是單純地記錄和表達。

一棵樹影陪伴著孩子沐浴陽光,汲取知識

剛搬進的房子,還沒有床,孩子們打地鋪熟睡中

在西藏的6年里,除了在學校授課外,業餘時間我大多用來拍照片。節假日幾乎在學校里找不到我的影子,因為那時的我可能正在某個沒有信號的山溝溝里拍照片。那時,我知道自己隨時都可能會離開那個地方,所以時間對於我來說顯得尤為重要。也因此,我只要一有閑暇就會拿起相機,似乎只有照片的重疊可以讓我找到一絲慰藉,一種對未來的交代。

在我的攝影生活里,黑白片一直是我的最愛。在我看來,黑和白相對於彩色有著不同的意義。在某種程度上,它能夠直奔主題,與我想表達的意境不謀而合。西藏的大光比和濃烈的色彩很搶眼,而我更需要的是一種主題明確、影調穩定的表達方式來突顯我的內容。剔除了色彩干擾的黑白片,不受中心以外因素的影響,是我願意向人們展示的西藏之本真的影像世界。

小男孩

6年的支教生活,我像熟悉家人一樣地熟悉西藏人,他們樸實無華,似乎只有黑白影像更能直接再現我心目中聖潔的西藏。

專題傳達的思想更有力度和深度

說到十年,我首先想到的是歌手陳奕迅的「十年」,他十年的回顧是一種痛惜,而我的十年更像是一場旅行。十年不長也不短,我正在整理自己拍攝的作品,打算集結成畫冊《十年》。這本畫冊將集合我的10個專題,我一直在反覆的檢索過程中,發現它不完整和缺失的部分,也一直在補拍。沒有情感的照片是感動不了觀者的,這十年我一直在做的是幾個專題的整合,針對不同專題、不同人群拍攝的手法和表現是有變化和區別的。這種區別和變化來自於生活本身,它應該是有原發性的因素,指導著人們去探知去求索,用一顆發現的心去尋找、組合那些美好的構成與轉瞬即逝的此時此刻。

在西藏,沒有信號的地方,有的孩子連鞋子都沒有,上課時候凍得兩腳擠在一起

在學校里,學生午餐都是有家長輪流來做,孩子吃中午飯都是津津有味的

有時候跟朋友討論攝影,我常說個人攝影專題必須找自己的路,要有自己的語言,這樣才可以讓別人在瞬間被你的影像所提醒、所思索,從而理解作品的意義。在多變中尋求統一,在統一中尋求變化,達到相鋪相成。

對於一個長期拍攝的攝影人來說,如果沒有個人專題,沒有系列性追蹤和挖掘,沒有在拍攝時的設想、構思、組織和編排,沒有一系列嚴密的邏輯隱於之中,是無法在短時間內讓觀者獲得信息,並進入你所要描述的場景中的,也就更談不上思想性和延伸性。攝影專題要求很高,既要拍得好,還要編得好,還要故事講得好。用攝影專題傳達的思想更有力度和深度,這就是我想作為一個專業攝影師的理由。

下課了,孩子在破舊的窗戶邊上玩耍,似乎看著我的鏡頭有些好奇

當然,在個人攝影專題的主要設定上,我比較注重選題、構思。我的攝影專題中,很多都是以拍攝日常生活中的孩子為主,通過專題來呈現他們的生活狀態和內在精神,進一步借人(孩子)來表達的似乎是童年的自己。目前,我還有一些專題陸續在完善中。我覺得應該是從提出問題到解決問題的過程,這種提出問題是在拍攝前期需要進行的,後期攝影師只需要通過影像說話,通過一系列的文化歷史背景的拍攝,來闡述影像的語境,論證拍攝故事。

專題是從提出問題到解決問題

2017年,我從西藏回到陝西工作。回來後,彷彿一切都要從頭來過。攝影如何選題、如何拍攝,最終如何表達,一系列的問題接踵而來。在重新確定拍攝專題前,我進行了調查和研究,是否有人拍過,拍到什麼程度到最後它所產生的價值和意義,都需要我做出進一步的分析和確定。其中,《為何·渭河》專題是我和幾位志同道合的朋友發起的攝影專題,其以反問的出發點,探究渭河的過去、現在和未來。我們以渭河歷史文化為鋪墊,以渭河源頭到流入黃河的脈絡為主線,以不同年齡的視覺為觀看方式整體出發來進行影像敘述。最終希望在統一中尋求個性,在個性中表現渭河的故事。

孩子們開心地奔跑著回家,乾燥的土地上揚起了灰塵

雪後課餘時間

除此之外,我個人還有一些專題陸續在完善中。攝影專題應該是從提出問題到解決問題的過程,現在的攝影越發多元化,攝影人應該更好地去學習、借鑒和求證,讓更具有耐人尋味的影像呈現於觀者,也讓自己的個人理念能在影像中尋求到答案。

放學後,只剩下一個孩子在牆角靜靜看書

彩虹陪伴盪鞦韆的孩子

在廢棄汽車上玩耍的孩子

文章刊發於《中國攝影報》·2019年·第55期·2版

王偉濤 口述

解放 採訪整理

聲明:本文內容如需轉載,請聯繫作者取得授權

《中國攝影報》郵發代號1-126

對開每周兩期

24個版全彩印刷

全年100期共150元

給我好看

你就好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攝影報 的精彩文章:

《中國攝影報》6月報友紅圖榜官網官微優勝作品公布
中國長城國際攝影周將於8月8日盛大亮相八達嶺

TAG:中國攝影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