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袁世凱和唐紹儀:從互相提攜到分道揚鑣,兩人到底有何分歧?

袁世凱和唐紹儀:從互相提攜到分道揚鑣,兩人到底有何分歧?

文/高飛

1874年,清政府決定派出第三批留美幼童。其中有一個12歲的男孩,他和另外29個同伴一起坐上前往美國的輪船。到了美國,這個男孩進了哥倫比亞大學學習。1881年,男孩回國,此時他已經長成了青年。這個"海歸"青年名叫唐紹儀,後來成為民國舉足輕重的大人物。

01、結緣袁世凱

1882年,唐紹儀的命運迎來了轉折,身在水師洋務學堂的他,被任命為德國人的隨員前往朝鮮襄助海關事務。

當時,清朝還是朝鮮的宗主國,對朝鮮的安全負有"保護責任"。1882年,朝鮮發生壬午軍亂,朝鮮王妃閔妃請求清廷出兵平亂。淮軍將領吳長慶率軍前往朝鮮平亂。吳長慶的部隊里,有個年輕人,也跟隨吳長慶一起前往朝鮮。這個年輕人叫袁世凱。

因為一場異國的兵變,清朝的兩個年輕人的人生有了交集的可能。

朝鮮的政局並沒有因為清軍的到來而穩定。反而因為日本的摻和變得越來越複雜多變。1884年朝鮮爆發了甲申政變。日本人暗中挑動以金玉均為首的開化黨發動政變,武力奪取政權。政變爆發後,袁世凱身先士卒,帶領軍隊鎮壓叛亂,逮捕開化黨人。當時,袁世凱果敢決定,率軍沖入朝鮮皇宮,劫持了朝鮮國王。而唐紹儀則迅速搶救出那些傾向清朝的朝鮮大臣,並提前派遣侍衛持槍守衛穆麟德宅大門。袁世凱趕到時,看到持槍站立的唐紹儀,他見這個年輕人器宇軒昂、不卑不亢,對他產生了好感。叛亂平息後,袁世凱和唐紹儀聊了起來,不料十分投機,二人互相欽佩,相見恨晚。

這一年,袁世凱25歲,唐紹儀只有22歲。

從此,兩個年輕人在朝鮮過上了蜜月般的政治合作期,袁世凱提攜唐紹儀,唐紹儀則幫助袁世凱躲過日本人追殺,兩人有著生死之交。

02、政治上互相支持

1885年,唐紹儀到天津稅務衙門任職。此時的袁世凱已經升任清政府駐朝鮮大臣因得袁世凱賞識,而且有駐朝鮮的工作經歷,唐紹儀被朝廷派往朝鮮辦理稅務,成為的書記官和得力助手。

1889年底,清廷任命唐紹儀為駐朝鮮漢城領事,主持外交事務。任職期間,他與袁世凱親密合作,袁世凱主軍事內政,唐紹儀主外交,兩人建立的了很好的私人關係。

袁世凱在朝鮮前後12年,由於他力主遏制日本勢力對朝鮮的滲透,所以日本人對他特別忌恨,三番五次派人暗殺。針對日本的每一次暗殺,唐紹儀都精心搜集情報,精心保護袁世凱,多次救下袁世凱的性命。兩人的關係愈加密切。

在任駐朝鮮漢城領事期間,唐紹儀的外交才能得到了充分發揮,也進一步鍛煉了他的才幹,為他日後主持清朝外交事務奠定了基礎。

甲午戰爭前夕,袁世凱秘密回國。1895年,受袁世凱舉薦,唐紹儀被任命為駐朝總領事。1898年9月,唐紹儀因奔父喪返回清朝,結束在朝鮮近10年的外交生涯。

1899年冬,袁世凱由工部侍郎升任山東巡撫,唐紹儀也升任山東地方大員。1901年,李鴻章去世後,袁世凱升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此時的袁世凱手中有小站練出的精兵,政治上深得朝廷倚重,權勢煊赫。而他也沒有忘記老朋友唐紹儀,他任唐紹儀為天津海關道。唐紹儀在任期間,一改清政府對外唯唯諾諾的態度,辦理接收分佔的天津城區、收回口岸管理權等事務,敢於和列強硬碰硬,成就斐然,令同僚們刮目相看。袁世凱還上奏朝廷,稱讚唐紹儀出色的表現和能力。

03、分道揚鑣

在大清最後的日子,唐紹儀和袁世凱度過了政治上最後的蜜月期。辛亥革命之後,大清滅亡,中國應該何去何從,袁世凱和唐紹儀有不同的看法。這種政治上的分歧,最終導致他們二人分道揚鑣,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武昌起義後,南北議和,北方的代表是唐紹儀,南方的代表是伍廷芳。袁世凱的意圖是通過談判讓南方同意實行"君主立憲",但唐紹儀本人卻更傾向於"民主共和"。所以有人說他"身屬北洋,而心存共和"。

南方革命黨面對北方袁世凱的軍隊,在實力上是要遜色很多的。要真打起來,勝負難定。革命黨自然知道這個道理。所以,談判一開始,伍廷芳就要求雙方停戰,然後再談。唐紹儀不但不反駁,甚至還更進一步,說"停戰不如罷戰!"。一面在談判桌上和南方代表談如何實現民主共和,一面不斷勸袁世凱停戰。

停戰之後,和談經歷了五輪,唐紹儀的觀點不斷傾向於南方革命黨,沒能為袁世凱爭得更多利益。恰在此時,孫中山回國並被各省代表推舉為臨時大總統。袁世凱對此非常惱火,下令"停止開議", 罷免了唐紹儀議和代表身份(為了給他面子,讓他主動辭職)。

最終,在袁世凱的脅迫下,孫中在作出了讓步,他發表聲明,表示只要清帝退位,袁世凱贊成,就推舉袁世凱當。

清帝退位後,袁世凱成功當上了大總統。此時,南方的革命派又提出要求,內閣總理必須要是同盟會成員,袁世凱不依。雙方由此再次陷入僵局。唐紹儀提出,讓他加入同盟會,由他來擔任內閣總理。這個提議得到了袁世凱和南方革命黨的認可。唐紹儀經孫中山介紹,加入同盟會,並擔任第一屆內閣總理。

由於唐紹儀已經接受了民主共和的觀念,所以他擔任總理後,嚴格按照《臨時約法》組織政府,向國會負責,甚至經常駁回袁世凱的決策,老為一些問題和袁世凱爭得面紅耳赤。袁世凱發現,唐紹儀已經不再是他的合作夥伴了,他已經"不會再聽從自己"了。袁世凱習慣了大權獨攬,費盡心思得來的大總統,豈容自己成為總理上面的"虛君"?

在用人、財政、遵守《臨時約法》規定等方面,唐紹儀和袁世凱看法都不統一。在籌款方面,唐紹儀拒絕英、美、德、法四國銀行團提出監督中國財政的無理要求,讓袁世凱非常不爽,同時也得罪了英美等列強,遭到他們的攻擊。

很明顯,唐紹儀和袁世凱的裂痕已經越來越深,達到了無法彌合地步。最終導致唐紹儀和袁世凱分道揚鑣的,是關於一個人的任命。1912年6月,直隸省議會選舉為直隸都。直隸是大清最重要的核心省區,直隸都督這個位置,自然是重中之重。王芝祥是會員,不是袁世凱的嫡系。對於這次選舉,袁世凱不予承認,並拋開總理附署權,公布另任命令。唐紹儀見袁世凱無心"民主共和",更無心遵守《臨時約法》,非常氣憤,於1912年6月15日提出辭職。

這位民國第一任內閣總理,任職不足三月。唐紹儀和袁世凱三十多年的友好交情就此一刀兩斷,兩人從此分道揚鑣。

唐紹儀辭職後,袁世凱在專制獨裁的道路上越走越遠,一直走到了稱帝復辟的"絕路"。得知袁世凱稱帝,唐紹儀與蔡元培、汪精衛聯名致電袁世凱,警告袁取消帝制野心。護國軍興起後,唐紹儀再次致電袁世凱,勸其退位。對此,袁世凱都置之不理,決定在這條路上走到天黑。1916年6月6日,袁世凱在舉國反對聲中因病去世,時年57歲。

04、小結:唐紹儀和袁世凱的分裂,在於不同政治觀點的分歧,而非爭權奪利

唐紹儀和袁世凱有近三十年的親密交情,而最終,他們卻在掌握國家大權的時候分道揚鑣,令人惋惜的同時也不得不深究背後的原因。

歸根結底,唐紹儀和袁世凱的分歧,不在於權力之爭,而在於國家政治道路的選擇之爭。袁世凱是清朝的能員大吏,在晚清的官僚系統中摸爬滾打幾十年。對孫中山的那一套政治理論,他是持懷疑態度的。他要的是大權獨攬,是專制集權。而唐紹儀幼年即留學美國,年紀輕輕就接受了外國的民主觀念,而且他長期從事外交工作,經常與西方列強打交道,他們的強大和清朝的弱小形成了鮮明對比。在他看來,民主共和是中國的不二選擇。在南北議和時期、擔任總理時期,他都踐行這一理念。但是,在政治手腕上,唐紹儀遠遠不是袁世凱的對手。唐紹儀看清了袁世凱的野心後,也就只能辭職了。唐紹儀辭職後,袁世凱曾先後派梁士詒、段祺瑞到天津,勸唐紹儀回北京繼續任職。唐紹儀說:"若要留我,只好用棺材來罷"

唐紹儀堅持民主共和制度不動搖,在當時就受到了人們的讚許,《民立報》1912年6月22日刊登報道說:"唐總理為保障約法上副署之權,出最後之決心以爭之,使民國開幕之內閣,不致留貽污點,養成尊重法律之美風,杜絕不當干涉之陋習。國人聞之當如何欣慰。"而袁世凱破壞民主法制、悍然恢復帝制,喪失人心,被舉國唾罵。歷史對這兩個人的不同評價,足以說明歷史的選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史控 的精彩文章:

西北軍閥馬步芳的崛起之路,抗日名將孫連仲起了很大作用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被戰爭陰影籠罩下的西貢,人民生活在驚恐之中

TAG:文史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