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孩子的自律從哪兒來?

孩子的自律從哪兒來?

孩子的自律從哪兒來?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Photo by Annie Spratt on Unsplash

簡簡周 / 文

前幾天我寫了一篇文章,說的是孩子的自控力(有自控力的孩子,是因為父母都做對了哪些事?)。

有朋友看過之後給我留言,說要是真的讓孩子自己管理自己,肯定得廢,他的理由是,沒有哪個孩子能夠抵擋得住手機和電視的誘惑。

在這裡,我想再多回應幾句。鬆鬆手不等於徹底撒手,放棄對孩子的嚴格管控,也不代表就要驕縱孩子,這壓根就不是一件非此即彼的事。

很多父母之所以絲毫不敢鬆手,是覺得孩子就不可能自律,所以才要什麼事情都管著他,甚至替他做主,總想著等孩子長大了,自然而然就懂得自律了。

但事實並非如此。

沒有自律的成年人一抓一大把,反而是那些有著一定自由,並且有機會自己做決定和做選擇的孩子,更容易成長為一個自律的人。

因為自律和自控,不是靠父母或其他成年人的「他律」來實現的。

壹父母的老朋友竇珺老師,最近剛完成了一本新的譯作《父母效能訓練:喚醒孩子的自律》,其中就有很多提升孩子自尊水平,發展自律、自控的有效方法。

這本書的作者是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大名鼎鼎的托馬斯·戈登博士

上個世紀60年代,戈登博士在美國推出了「P.E.T.父母效能訓練」,是公認的首個面向父母的家庭教育技能培訓課程,戈登博士本人也因此連續三年獲得諾貝爾獎提名。

到目前為止,全球已經有50多個國家個地區、超過8億人將「戈登方法」用在自己的家庭教育中。

讓孩子參與管理自己

在這本書之前,竇珺還曾經翻譯過戈登博士的另一部作品《父母效能訓練實踐篇》。

作為兩個女孩的媽媽,她在生活中也是P.E.T.的實踐者。

孩子的自律從哪兒來?

?竇珺和女兒

在大女兒要上小學前,母女倆進行了一次談話溝通。類似的溝通在她家很常見,這個時候,她一般都會直接說出自己的想法,而孩子也可以充分表達自己。

她告訴女兒,「上學肯定會有作業,作業也是老師布置給學生、幫助學生掌握學習內容的方式,同時也能幫老師了解你的學習吸收情況,這是你和老師之間的溝通。當你有不會做的題目時,你可以來找我,但我不會幫你記作業。」

這個讓很多父母都感到焦頭爛額的作業問題,由於上學之前母女倆就提前商量過,並且達成了一致,之後再行動起來就順利得多了。

竇珺從不盯著女兒寫作業,但她常常會在一旁看自己的書、做自己的事。這個過程有陪伴,但是沒有監督。

從一年級到現在,孩子都是自己記錄老師布置的作業並獨立完成的。在竇珺的印象中,女兒一共只來問過她兩次當天都有哪些作業。

「什麼時候寫作業」也是個普遍的問題。

最開始,竇珺跟女兒商量的是,放學一回來就寫作業,可執行了一段時間,她發現女兒很有情緒。

小姑娘覺得,自己上了一天學已經很累了,回到家第一時間還得寫作業,一點休息都沒有。

竇珺問,我具體要怎麼做,才能幫到你呢?後來女兒提出,每天放學後先休息一下,玩一玩,等吃過晚飯再開始寫作業。

竇珺想,只要孩子保證晚上能夠完成作業就好,於是,她同意了女兒提出的方案。

在執行了一段時間之後,新的問題又出現了。

因為晚飯後再開始寫作業,會拖得比較晚,直接影響了孩子練琴和睡眠的時間。

她沒有責怪或是抱怨女兒提出的方案不靠譜,而是坦誠地跟孩子溝通了自己的擔憂。結果,母女倆又坐在一起商量調整了。

現在的方案是,孩子每天放學回到家之後,先吃點東西,稍微休息一下,然後就開始寫作業。

到目前為止,這個方案執行的效果都很不錯,大部分時候孩子都能在吃飯前完成作業。吃過晚飯後,孩子還能有足夠的時間練琴、親子互動,還保證了睡眠時間。

其實,這個時候,孩子的自律就已經開始呈現了。

整個過程,竇珺沒有強迫管控,她只是做了一件事:在制定規則的時候就邀請孩子加入。

做不到,是因為信心不足

很多父母在教養中會有這樣的感受:道理都懂,可是做不到啊。

其實不是真的做不到,而是對於這些理性上覺得可以接受的道理,內心深處依然不夠篤定。

「這樣做真的行嗎?」

「這麼小的孩子怎麼可能自己管理自己?」

「小孩子懂什麼,讓他自己決定,還不得徹底失控?」

我聽到過很多類似的聲音。

是的,孩子很容易犯錯,對於很多父母來說,光是想到孩子會犯錯就已經焦慮得不行了,所以也絕不允許孩子犯錯。

可是如果不允許孩子犯錯,孩子又怎麼能夠得到成長?

如果竇珺害怕孩子在作業安排上沒有能力做出最恰當的選擇,她就不可能給孩子試錯的機會,孩子也就永遠都學不會自律。

當然,在這個過程中,父母也不能徹底撒手不管。

竇珺的建議是,作為一個有經驗的、成熟的成年人 ,你也需要對孩子的方案做一些基本判斷,並把你可以預見到的後果或是影響客觀表述給孩子。

這跟嚇唬、恐嚇孩子是有本質區別的,而且這個時候,你依然要把決定權交給孩子,給孩子自主權,鼓勵孩子自己做決定,並讓孩子為自己的選擇負責。

當然,從知道到做到,真正的鴻溝在於,你是不是真正地信任孩子,並發自內心地相信,孩子願意為自己行為負責。

嚴格管控的惡果

當父母以控制或主導孩子的意願,讓孩子在不情願的情況下去行動,會帶來什麼樣的後果呢?

戈登博士的調研顯示,幾乎所有孩子的應對方式都可以劃歸三類:對抗、逃離或是屈服。

嚴格的管控不僅不能讓孩子變得更自律,反而還會養成那些多數父母都不喜歡的習慣和性格。

對抗會激發父母採取更大的懲罰措施,然後陷入暴力溝通的惡性循環,在一些更極端的例子中,這種應對機制的孩子還會成為少年犯。

逃離則會成為親子關係的殺手,有些孩子甚至會拒絕與父母溝通,甚至不與其他的孩子交流,還有些逃離的方式是沉溺於虛擬的遊戲世界、厭學逃學,甚至是離家出走。

屈服或許是很多父母樂於看到的結果,但這卻會給孩子帶來很大的傷害,形成討好型人格。

當他習慣於屈服父母的權威之後,他將來也會很自然地屈服於其他的權威,甚至是稍微強勢一點的同事。

這些年兒童性侵案件頻發,其中多數為熟人作案,孩子雖然對這些侵犯行為感到困惑、不安和受傷,也不敢反抗和尋求其他人的幫助。不得不說,這與孩子對權威的服從也很有關係。

心理學研究表明,在以管控手段為主導的家庭中成長起來的孩子,不夠獨立,做事缺乏主動性,缺乏自我控制能力,也不願意承擔責任。

因為他們的控制力量一直都是來自於外界而不是內在。

可是在很多人固有的印象中,孩子所有的錯都是源於父母的過度驕縱。

驕縱意味著缺少控制,也就是過度的自由和過分的寬鬆,於是,大部分人想到的應對方式就是走向另一個極端,嚴格限制孩子的自由,給孩子施加更多的控制。

戈登博士在書里也明確表達了這樣一個觀點:養育不是非此即彼的選擇,不做嚴苛的家長,不等於就必須得做溺愛的家長,你還可以選擇,既不做獨裁者也不做受氣包。

養育本身不應該是一件費力且苦哈哈的事,如果你覺得累,覺得焦頭爛額,覺得孩子太難搞,那麼只有一個可能:你用錯了方法。

孩子的自律從哪兒來?

《P.E.T.父母效能訓練:喚醒孩子的自律》

(美)托馬斯·戈登 著

竇珺 譯

東方出版社

- 作 者 -

孩子的自律從哪兒來?

簡簡周

壹父母聯合創始人

美國科恩博士親授遊戲力講師、兒童遊戲治療師

親子關係顧問、專欄作者

文章版權歸壹父母所有,歡迎轉發到朋友圈,轉載請聯繫壹父母助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